今年5月被社交遊戲巨頭Zynga收購的希佩德公司是Andy參與的第五家創業公司。 Andy,田行智,四川人,10歲去了美國,2000年滿懷商業夢想,踏上了回北京的飛機,至今回國10年。
今年5月,希佩德被Zynga收購之後,Andy去美國出差的次數更加頻繁。近來,Andy的生活狀態是這樣的:每天早上7、8點到公司,晚上11點離開,當然中間會與圈內的朋友溝通;每次飛Zynga美國總部之後,白天開會,晚上和國內團隊溝通,基本24小時不停;定時參加每季度原Google同事的聚會。
創業小子在中國遭遇互聯網泡沫
美國創業樂土——矽谷
回國前,Andy已在大洋彼岸的矽谷有過一次在創業公司成長的經歷。 98年走出大學校園的Andy去了矽谷,在一家研發基於瀏覽器的CRM企業軟件的創業公司工作,這是一家最早使用局域網頁做企業軟件的公司,99年底被收購。
朋友回國創業,Andy也在2000年1月份來中國,加入朋友的創業公司Q點網(www.qzone.com),是第二名員工。自2001年8月2日,Q點網正式開通,僅一個月就吸引10萬多用戶,每周用戶增長量超過兩萬,6個月後即成為中國最大的以個人主頁為主的娛樂社區。
Andy回憶起創業時期的Q點網每週舉辦一場200人左右的小型歌迷會,在線上預售票,並在線上播出歌迷會視頻,吸引了大量的點擊率,網站一度成為中國垂直網站的前5名。
但是好景不長,互聯網泡沫開始爆發,整個互聯網陷入經濟問題。在之後的一年間,融資非常難。 Q點網的廣告收入不足以維持公司正常運轉,不得不於一年多之後宣布關閉。
至今,Andy仍認為當年的Q點網很有潛力,但互聯網泡沫爆發使網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去發力,沒有找到良性的商業模式。談起當年的互聯網,Andy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時中國的互聯網剛剛開始,互聯網圈子很小,互聯網人覺得很親近;在互聯網上可做的事情很多,整個市場都在前進。
再次創業轉型做管理
Andy退出Q點網,基於自己在矽谷的首次創業經歷,與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做CRM企業軟件的公司,公司獲得了香港一家公司的投資。
Andy再次選擇創業,因為他覺得創業很好玩,創業已成為他的一個習慣。
正是在第三次創業經歷中,Andy開始從純技術人員轉型做管理。 Andy很懂產品,經常跟銷售一起去見客戶,進行商務銷售,溝通談判多了,Andy發現自己自然地轉型成管理人員。此外,Andy在銷售CRM軟件時,時常需要解決客戶商業流程上的問題,更像在做諮詢。 Andy突然萌發了進一步學習諮詢的想法。
經一年多的經營,公司發展到40-50人,擁有不錯的盈利能力,Andy深思,國內CRM企業軟件的市場競爭激烈,至今市場上不接受銷售服務的理念,他認為公司無法像互聯網公司一樣,有快速的發展;同時由於自身在商務領域存在局限性,缺乏強大的專業背景和職業訓練,他認為自己到了該充電的時候。
諮詢公司上演實戰MBA課程
當朋友們建議Andy出國讀MBA的時候,因為痛恨考試,並且覺得脫離中國市場環境過於可惜,他找了一條“曲線救國”的路線:與其出國讀MBA,不如去頂尖諮詢公司,反正諮詢公司是MBA畢業生們的選擇之一。
經過大量諮詢公司案例的準備和朋友幫忙練習案例,Andy選擇了波士頓諮詢公司,波士頓諮詢強調大學化、人性化的企業文化跟自己的個性更匹配。進入波士頓諮詢既可以學習,還可以得到報酬,Andy覺得選擇太棒了!
Andy笑談面試的經歷,當面試官用英文面試了Andy5分鐘後,不禁感嘆他的英文很棒,Andy不好意思地回答,自己在美國長大,於是面試官臨時改考中文,Andy不得不拋棄之前準備的英文案例,用中文臨場發揮,解決案例。
在諮詢公司兩年多的日子裡,Andy參與了5-6個項目,其中有幾個長達半年的項目。最初的2個項目分別是與中國移動合作的戰略營銷項目,與某國有銀行合作的IT項目。對於IT項目,Andy游刃有餘,但面對戰略營銷項目時,Andy第一次真正地接觸了戰略、營銷、市場等領域,不僅認真地做項目,而且像海綿一樣,吸收研究有價值的東西。
Andy的商業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對戰略、商務運營、流程、執行力、溝通等各方面有全面深刻認識。 Andy感嘆,諮詢公司聚集了頂尖院校的高智商一族,項目的難度和高度也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波士頓諮詢是第一家讓Andy認真學寫中文的地方。剛開始,Andy寫英文報告,然後招人翻譯,但這種方式效率太低,Andy不得不抱著大字典開始學寫中文。 Andy打趣地說,自己花在研究項目上的時間和學寫中文的時間相當。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聚集的諮詢公司,Andy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客戶當著所有人誇獎Andy的中文報告簡單明了,非常容易理解,連接線員都能清楚地理解報告。
GOOGLE來華,WHY NOT?
兩年後,Andy覺得是時候離開諮詢公司了,理由很簡單,專業諮詢師並不是Andy的理想,Andy給諮詢師定義為“高級師爺”,只能為客戶提供建議,沒有執行力,這與Andy期望獨立掌托企業命運的個性完全不相符。
離開波士頓諮詢,Andy開始跟朋友琢磨著寫商業計劃。此時,全球互聯網巨頭GOOGLE來中國了。 GOOGLE邀請Andy加入團隊,恰好,Andy還沒有考慮到合適的商業計劃。於是,Andy加入了這個最初只有10多人的團隊。
最初的10幾個人在李開復先生的帶領下,開始佈局GOOGLE中國的業務。在Andy看來,帶著矽谷巨大光環來到中國的GOOGLE實則是個創業公司,一切都是新的。大家時常在一起“頭腦風暴”,去探討在GOOGLE中國做什麼產品,什麼時候超越百度等等。
Andy負責的是GOOGLE中國的無線戰略業務,在最初的兩年間,他將GOOGLE中國的無線業務戰略確定下來。其中,通過長時間談判,在07年底與中國移動簽定了在移動搜索方面的戰略合作項目,儘管這一業務在2010年由中國移動和新華網合作,但在當時,GOOGLE與中國移動合作的簽訂意味著,一家全球互聯網公司能夠與中國本土的企業進行合作,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經過2年的發展,Andy和GOOGLE中國一起成長,GOOGLE中國不再是一家只有10多人的創業型公司,已成為擁有700人左右的大公司。在確定GOOGLE中國的無線業務發展戰略後,Andy看到中國市場上充滿巨大的潛力和商機,毅然離開GOOGLE中國,再次踏上創業的旅程。
回想起這次經歷,Andy認為,決定離開某家公司不是因為工作的年數,而是心態,想把一個東西做起來的心態。對於他來說,開拓市場是很有意思的。
再次創業進軍全球遊戲圈
早期FACEBOOK上的社交遊戲
結合自己在無線領域的經歷,Andy與朋友創業本來想做手機遊戲,但是移動行業對創業公司來說,太難開展業務。此外,Andy認為創業團隊最大的優勢在於,管理層擁有跨中美、跨文化的經歷,所以,借助中國之力做全球可以享用的產品成為最優選擇。
此時,大洋彼岸的FACEBOOK已在矽谷掀起一股強勁的社交狂潮,研發社交遊戲應用成為Andy和創業團隊的一個嘗試。最初,FACEBOOK發展很快,Andy和創業團隊沒有考慮太多,就涉足社交遊戲市場。 08年中下旬,Andy和朋友創辦了希佩德公司,一家專注於研發社交遊戲的創新型公司。
Andy和團隊研發的遊戲應用很快在FACEBOOK上取得不錯的成績,其產品在中國開發者的作品中可以排到前3名。 Andy理性地說,早期FACEBOOK平台是一個新鮮市場,在研發產品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算太多,但是,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競爭日趨激烈,開發商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Zynga中國未來市場前景光明
Zynga通過收購希佩德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談起希佩德和Zynga的聯姻,Andy坦率地說,今年年初,Zynga開始關注中國社交遊戲市場。除了看重希佩德的管理人才,Zynga比較看重希佩德的發展理念。
Andy說,中國社交遊戲市場的現狀是,開發商抄襲得較多,往往沒有自己產品含量,沒有持續做新產品的能力。這種困境與管理層有密切聯繫。此外,自己和團隊比Zynga總部更了解中國市場,Zynga總部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
Andy坦言,被收購是件很自然的事。大部分的創業公司有兩條出路,一是上市,二是被收購。顯然希佩德沒有上市的野心,所以選擇被收購。殘酷的商業環境中,能夠上市的創業型公司不到千分之一,而且對於創業者來說,上市與否,應理性地從商業角度考慮。其次,被收購事情上也是很難的一件事,99%的創業公司都會失敗。
Andy現在從Zynga整體的戰略規劃考慮問題,明年將注重中國團隊的建設,把Zynga做到最好。根據曾在GOOGLE中國開展市場的經歷,Andy了解一家全球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推進事業的過程,他說,“很多時候不能著急”。 Andy認為Zynga的產品質量過硬,並且是美國快速增長型公司中唯一一個推進中國業務的公司,擁有很強的品牌,未來在中國市場有巨大的潛力。
Andy感慨,較2000年Andy回國時相比,那時中國網民只有1200萬,大家還沒有搞清楚互聯網是個什麼東西,現在10年過去了,中國網民數已達4.3億,網民的習慣和需求更加成熟,在中國也誕生了不錯的商業模式。但是,互聯網產業競爭的環境卻在不斷地惡化。 Andy坦言,很多公司內功沒有修煉好,沒有發展潛力;“水軍”太多,競爭手段多樣,毫無規則;風險投資錢太多,好項目太少,互聯網行業競爭環境不理性;惡性挖人也是Andy和創業型公司面臨的成長的煩惱之一。
Andy的職場感悟:
1. 創業很好玩,創業是個習慣。
2. 可能創業者需要既天真,又現實。
3. 做產品很重要的一點,深入考慮產品。現在國內對產品的投入更深入,產品質量很好。
4. 人在職業生涯裡很關鍵的一點是:學習,同時做出成果。不斷學習,不斷做出成果。
5. 決定離職的不是年數,是心態,想把一個東西做起來的心態,開拓市場是很有意思的。
6. 創業公司被收購其實是挺不容易,大部分創業公司99%都會失敗。
7. 明年關鍵是建設團隊。中國很多企業太多急於求成,沒練好內功。
遊戲網誌: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