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網站的盈利模式和使用者黏附力的思考

  互聯網的競爭比以前更加的激烈,無論任何領域,都是從一家成功,到數家模仿,再到蜂擁而上。同質化,是上帝對互聯網企業永遠有效的詛咒。

  web2.0的概念被炒的沸沸揚揚,各種創新,一經發佈運營,立即有人抄襲。就說SNS,中國國內有幾家不是抄襲Facebook和Myspace?但是一片喧嘩之後,投資人,開始冷眼旁觀這些SNS網站。這麼多的SNS網站,靠什麼掙錢呢?如何長久的粘住使用者呢?

  談到經營模式,我覺得騰訊是極有先知先覺的,騰訊是開拓者也是成功者。黃鑽、藍鑽、遊戲道具、虛擬形象等等,給使用者增加娛樂體驗的同時,打開了一扇通往財富寶庫的大門。

SNS

  國內的SNS網站,我就嘗試了兩個:51和校內。這兩個網站都在學習騰訊的經營模式,靠道具賺錢。換一個角度想,除了道具,就沒有別的盈利管道了嗎?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廣告了,傳統的做法是在頁面的空白空間粘貼廣告內容,SNS的出現,使得廣告的精確投放得到更好的實現。SNS通過收集和分析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更容易感知使用者的興趣所在,投其所好投放廣告順理成章。廣告的形式還是可以深度挖掘的。記得08年的時候,就有專家提出一種廣告形式,比如在“搶車位”遊戲中,每輛車都加上車標,為汽車品牌做廣告。這類廣告形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嵌入式廣告”。

  “嵌入式廣告”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校內網的“開心農場”最近就推出了“樂事薯片工廠”的活動:“農場”的“農民”可以種植特種土豆,來生產“樂事薯片”,可以獲取遊戲背景。而實際上,的確存在樂事薯片的。呵呵。相信這個廣告的收入一定十分客觀。

  關於增強網站的使用者黏附力的問題,一直是困擾SNS網站經營者的大問題。大家都是SNS,大家都有開放平臺,為什麼使用者會長期駐留在你的網站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仍然要向騰訊學習。騰訊是怎麼黏附到使用者的?人家發家的時候,國內還沒幾個IM軟體,騰訊用QQ滿足了大眾需求,於是贏得了大批的使用者。而使用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使用者就像滾雪球一樣激增。而後,使用者的整個人際關係都在騰訊的這張網裡面,你說,使用者還走的了嗎?

  所以,校內網一開始,先聚集的是校園關係,但是第一批使用者畢業了,人際關係就擴展到整個社會,校內網就必須把人際範圍擴大到整個社會。校內網的風格更像Facebook,但是比 Facebook更中國化,所以可以被各個年齡段的人接受。但是51就沒有那麼好的命運了。51的使用者群集中在90後和二三線城市的中專及以下學歷的人群,沒有明顯的校園關係模式,使用者群很難蔓延到一線城市的中專以上學歷的人群。因此,不僅人際關係是鬆散的,文化上親近于低齡使用者,而且使用者群不具有擴散性。51的這張網只能網住一部分人,而且這些人的關係也是鬆散的,使用者有一天覺得不好玩,就會離開,因此使用者黏附力較差。

  補充一下,網站的使用者黏附力,不是靠某個業務或者某個遊戲的,你有什麼業務,別人都可以抄襲,即使你跟某遊戲提供商簽訂了排他性協定,遊戲仍然是可以模仿的。所以使用者黏附力不是體現在某些業務應用上的。而是要看有沒有網住各個階層和年齡段的使用者,有沒有把使用者之間緊密的關係給描繪出來。SNS的核心在於第一個“S”,即social.

  作者:史鵬 投稿,作者QQ:458475398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