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知乎用戶,看到“百度新知”即將上線的消息,不免感慨,該來的終於來了,來得還挺快。下面聊聊Quora-like類的社會化問答網站。
Quora的創新
Quora(Quora.com)並非“社會化問答”鼻祖,但它利用產品創新,改寫了行業標準。
Quora的創新方式很“八卦”,它藉鑑了不同網站的特色功能。比如用Twitter形式的Follow,來關注某用戶、跟踪某話題;比如類似Twitter的time line,主動推送信息;比如提供類似wiki的眾包功能,用戶共同編輯,改善內容質量;還有digg風格的頂、踩,用戶可以進一步改善內容質量。 (借鑒一個不稀奇,借鑒一堆、並做到渾然天成,這就是水平)
Quora最重要的創新不在於產品,而是運營。
社會化問答網站,本質上是以問答為主線的垂直社區。怎麼成功運營一個社區? Quora的主要策略是邀請制、實名制。 Quora初期邀請了大量矽谷精英和名人入駐,這些高端人士創造了高質量內容,又塑造了Quora的社區氛圍,還免費幫Quora進行了大量口碑推廣。實名制則更有魅力,向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直接發問,和業界大牛一起回答問題,誰能抵擋這種誘惑?誰又願意在這樣的氣氛下胡亂回答問題?
憑藉產品和運營兩方面的創新,Quora不但超越yahoo answer等傳統問答網站,並以較小用戶群、流量,保持了與Stack Exchange、Formsping等社會化問答網站的競爭優勢。產品尚未上線,估值即高達8000萬美元。
2011年,知乎(Zhihu.com)複製了Quora的產品和運營思路,把社會化問答帶入了中國。
知乎的土壤
在產品層面,知乎對Quora的產品形態做了少量改進,尤其是用戶體驗方面。比如近一次改版,知乎推出了更有效的通知功能,取消了不合國情的“答案總結”,等等。 Quora-like產品的邏輯和形態並不復雜,易於復制,用戶體驗的提升,雖能減少用戶流失,卻不足以形成競爭力。
在運營角度上,知乎很聰明地複制了Quora的運營策略,無論是邀請制獲取優質用戶,還是善用李開復、keso等名嘴的學識與見地,知乎在短短幾個月內,創造了一個具備高素質用戶、高質量內容的社區環境。按照我的理解,運營角度上的這兩“高”,就是知乎的核心競爭力。
知乎目前的優勢人群是IT人士,特別是互聯網圈內人士。如果一個問答社區的競爭壁壘,同時也是自己發展的天花板,那麼如何繼續發展-方法之一是縱向發展,即降低門檻、引入更多用戶。如果降低門檻,如何幫助用戶忍受內容和用戶質量的下降?如何區隔用戶,知乎青年、豆瓣青年、小鎮青年能在知乎社區里共存麼?產品設計師、髮型設計師、建築設計師們,怎麼在知乎裡聊同一個“設計”話題?
縱向發展最殘酷的問題是:在中國互聯網大環境裡,有沒有支持知乎成長和壯大的土壤?
在蛋糕上切下一塊,取決與蛋糕有多大、你切的角有多大。 Quora的選擇是選最大的蛋糕、切下較小的一角,即在全球範圍內,運營一個相對垂直的社區,從全球用戶的巨大基數中,吸引50萬活躍用戶,支撐起一個問答社區(2011年1月數據)。那麼知乎的選擇呢?百度、騰訊等巨頭進入市場後,他們能留下多少蛋糕?知乎運營的兩“高”策略,又能為知乎切下蛋糕多大的一角?
換一個思路,知乎可以橫向發展麼?去其他垂直領域發展新社區,爭奪其他的蛋糕?
答案是肯定的,無論巨頭多霸道,外面總有足夠多的細分市場。知乎有機會派生出不同領域的知乎。
開發、開源、開放?
橫向發展的道路上,知乎必須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去面對資源缺乏、經驗不足帶來的新問題:如果發展其他垂直領域,如何借助行業資源來發展高素質用戶,如何利用行業經驗來積累高素質內容?知乎的經驗,可以復制出一個汽車問答社區、一個醫藥問答社區麼? ……
假如我有運營資源,希望建設一個社會化問答社區,我需要找知乎合作嗎?從成本上考慮,我更好的選擇,八成是自己建一個問答網站。
自建社會化問答社區的方式有很多。有人選擇了自行開發,比如“車問”(chewen.com),人人旗下的汽車問答網站。有人在主產品裡嵌入問答功能,比如商務社交網站“經緯網”(jingwei.com)。
有人更進了一步,非但自建社會化問答社區,並且將源代碼全部開源,這就是“者也”(zheye.org),由國內幾位程序員自行開發和維護。者也源代碼建立在稍冷門的Ruby on Rails和更冷門的MongoDB上,估計源代碼使用者有限。如果某一天,開發者提供了Php+MySQL版本的“者也”,那麼它很有潛力成為問答圈子裡的UCenter Home.
假定我有用戶、有內容,但沒有開發能力,我能否租一個問答網站?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社會化問答網站服務商,但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遙遠。作為參考,我們可以學習互動百科旗下的“小百科”網站(baike.com)-在小百科平台上,用戶非但可以申請自己的小百科網站,如果你有優質內容,小百科還將免費為你製作手機APP!手機APP哎,你一步就跨進SoLoMo的美好天地咯。
如果我有開發能力,但沒用戶、沒內容,我可否在××開放平台上寄生一個社會化問答服務?比如我在新浪微博上運營一個“微問答”項目,以“真心話大冒險”、“關於我的5個問題”等話題為由頭,吸引用戶參與各種社會化問答?如果我的微問答不是無聊八卦,而是將話題圍繞衣服、鞋子、化妝品、婚嫁服務——我能否將問答轉化為導購,能否比知乎們更迅速地產生實際收益?
當社會化問答網站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追隨知乎後來者們,需要說服自己:我如何建一個問答網站,自己開發、利用開源程序、寄生於開放平台?我以什麼方式減少成本,快速切入市場?我到底有多快、到底能在巨頭到來之前積累多少資源?
巨頭的來臨
然後,百度新知來了。
百度推出“新知”,其他巨頭顯然也會染指社會化問答。既然SNS成了標配,如無意外,問答將以標配的方式,嵌入各種合適不合適的社交產品、電子商務產品中。當藍海變成紅海、垂直市場變成縫隙市場時,社會化問答網站該如何發展?
百度新知上線的消息傳當晚,知乎上出現新問題&mdash ;—“百度真的做‘知乎’了,你怎麼看? ”,一天之內,118個知乎用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中散發著熱情和力量,我可以強烈地感覺到:巨頭到來後的定位和方向,有些答案,就藏在知乎網站的回答裡。
問答網站的實際意義,是積累知識、傳承經驗、將不同人的力量匯聚到一起。如果一個問答網站,能以社會化的方式,借助用戶的知識和經驗,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這可能是對社會化問答網站這一產品的最好肯定。
我還會繼續使用知乎,我相信知乎的用戶們,可以很好地交流以上的種種問題、發現各種可能的答案。
祝知乎們好運。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