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Faire論壇:更加強調社區的重要性

今天早上,Maker Faire Shenzhen首個創客論壇在SeeedStudio創始人潘昊的致辭下正式開始,筆者看到瞭很多著名的創客大牛,其中包括Arduino聯合創始人Tom Igoe、《長尾理論》和《創客》的作者Chris Anderson、《Make》雜志的創辦人Dale Dougherty等。

經過這兩年多方面的努力,大眾對創客的概念有瞭不同程度的理解。雖然有人依然會把創客和硬件創業者混為一談,但是他們二者之間並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們看到不少創客也走上瞭創業的路線,比如新我電子的高磊、Makeblock的王建軍、UFactory的鄧世韜等。如果創客能像他們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群體的需求並圍繞之而進行創業,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雖然創客沒有一個像法典一樣的定義,但我們一般可以通過兩個問題瞭解:1.你做過什麼?2.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在今天早上的創客論壇裡面,筆者發現瞭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女同胞開始關註這個領域,甚至參與其中。在過去的兩年裡參與創客運動的基數在不斷的擴大。在今天的場會裡面,筆者看到幾個字特別刺眼的字——與中國創新。

深圳有一個別名叫做寨都,名字的由來自然跟山寨產業脫不瞭幹系:隻要這裡的工程師願意,市面上多數的硬件產品都能被復制出來,因為這裡的制造行業十分發達。換個角度來說,這裡是很多人眼裡的硬件好萊塢,他們隻要帶著一個原型甚至想法過來,就能在這裡找到相應的供應鏈和人才,把產品量產出來。潘昊在論壇致辭的過程中說瞭幾句非常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話:“三十年過去瞭,深圳以及珠三角強大的工程制造能力能夠滿足包括iPhone在內的全層次的產品需求。這裡無數的山寨式的中小企業非常靈活的滿足著全世界的各種需求,他們在成本控制、在工藝上面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創新,而且這樣的生態系統正在極大地加速科技產品的生成過程。”

除瞭制造本身的優勢外,筆者發現也有越來越多的資源開始往創客運動傾斜。比如說很多地方政府開始制定相應的扶持計劃、針對硬件而誕生的孵化器越來越多,像以intel、海爾、富士康為代表的巨頭在謀求變革的同時也把目光匯聚到這個領域。

也就是說,中國創客運動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資源扶持。在多方面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我們相信束縛創客的枷鎖會進步被瓦解,中國式的創新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被釋放出來。

在資源逐步到位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先覺者”也開始強調不同的側重點。以往參加的創客活動裡面,邀請過來的嘉賓更偏向於談先進的工具,比如大傢甚少看見的3D打印機。從今天的演講裡面,筆者好像嗅到瞭一些不同的風向:更加強調社區這個因素。

webwxgetmsgimg

在過去的一年裡,筆者頻繁從創客的口中聽到這麼一句話:“把想法付諸於實現,動手才是最重要的。”而今天的論壇裡面,嘉賓在強調動手的同時,也強調社區的作用。不管是Chris Anersion還是Dale Dougherty,“社區”、“分享”、“協作”甚至“開源”都成為瞭他們演講內容的關鍵字。

Chris Anersion表示他自己建立瞭一個社區,歡迎大傢提出各種“愚蠢”的問題。雖然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些問題也許沒有多大的價值,但是它們可以引發跨界的交流,甚至萌生各種創新的苗頭。

為什麼他們希望創客能夠跟社區分享自己的想法,甚至以開源的方式運作呢?Dale Dougerty認為創新很少來自於大公司,更多是用戶需求驅動的結果。以3D打印機為例,他們最初就是想做一臺方便社區打造產品原型的設備,而這個需求推動瞭制造的創新,也使得這門技術和相應的設備走向瞭大眾。

而借助開源的方式,創客能夠繞開一些監管限制,甚至借助社區力量來修正產品,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另外,每個社區成員對某款產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他們除瞭提出問題和建議外,甚至還會動手改造產品,激發產品的新方向,進一步挖掘市場需求。

跳出硬件產品的維度,社區之間的無私分享精神也許會產品更深遠的影響。隨著參與到創客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作品也會隨著增加,它們也會產生很多數據。如果他們願意把這些數據分享出來,也許有人可以把它們整合成一個全新的平臺——借助這些數據的挖掘,創客又能夠從中找到新的市場需求,並做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創新,不斷地良性循環。

在過去的兩年裡,筆者看到的國內創客運動更偏向於小團隊式的“單打獨鬥”,不過這樣的方式確實讓更多的人融入到這份文化裡面。隨著社會的資源不斷往這個領域匯聚,制造工具也越來越先進,筆者更願意看到創客社區進一步壯大,讓更多中國式創新被釋放出來,甚至走向世界。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