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敢問路在何方?

  在約伯斯冒出了“電腦將成為數位中樞”的這個設想時,首先隨著火線(Fire Wire)技術出現的就是能夠編輯通過火線從攝像機傳輸到電腦的音訊和視頻檔的軟體。在蘋果試圖找到Adobe談判無果後,蘋果自家的iMovie、GarageBand等一系列的iLife軟體也就是被這麼逼出來的。之後不久,約伯斯意識到“音樂”將是整個數位中樞鏈條中不可分割的一環,又創造出iTunes。iTunes創造不就,iPod便成為了一個方便使用者去收聽iTunes音樂的播放設備。

  起初隻是蘋果“資料中樞”戰略中為了讓使用者能能夠更方便收聽iTunes曲目的一個附加設備,但是蘋果萬萬沒有想到,iPod這款設備不僅僅讓公司從Apple Computer Inc.,中去掉了“Computer”一詞,還讓蘋果轉變成了世界上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

  當iPod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可謂亮瞎了全世界人民的鈦合金狗眼。一個可以承載1000首音樂的5GB硬碟;一塊能播放1000首歌曲的電池;並不昂貴的售價和能在10分鐘內傳輸1000首歌的火線埠。還有一個在當時看來可以相媲美multi-touch的滾輪。

 iPod

  但iPod的輝煌勢必不會持續太久。iPod發佈後的四五年裡,越來越多的手機開始配備了音樂播放機的功能,這也使得很多原先的iPod使用者不願意再次購買iPod來做自己手機本能做到的事。iPhone裡也有iPod的功能,甚至還能做當時iPod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觸控操作而不用滾輪。很少有人需要iPod的大容量等特殊功能。iPod能做到的iPhone也能做到,容量對於使用者來說已經絕對夠用了,iPhone還能觸控,使用者完全沒有必要雙重投資再買一個設備。在手機這個強敵的壓迫下,iPod開始不得不走下坡路了。

   iPhone徹底的宣告了iPod時代的終結。

  但是,如今的蘋果卻沒有徹底放棄iPod。

  現在的iPod產品線有這樣幾款產品:

   iPod classic:作為iPod產品線中資歷最老的產品,iPod classic的銷量反而是最慘的。因為現在的使用者有了更多的播放機、更多的iPod款式供選擇,iPod classic的使用者群體不斷縮小,最後僅限於兩種人,一種是音樂視頻多到64GB的iPod touch都裝不下或者不願意買iPod touch音樂卻相當多的;一種就是專業的DJ之類的專業人士或者對音質有較高要求的。很顯然音訊視頻多到將近60GB的人不多,專業人士更少。現在的iPod已經不是開始的5GB了,iPod classic所主打的160GB大容量對於多數人來說沒有那麼必要。現在的iPod classic急切需要另闢蹊徑來找到自己的出路。不是第六代iPod nano一樣去掉滾輪轉向multi-touch,也不是第七代iPod nano的藍牙。因為現在在全部的蘋果設備中,需要更大容量的不是iPod classic一個。它本身的螢幕就讓人沒有用它看視頻的欲望,音樂又塞不滿160GB的恐怖容量,何嘗不嘗試讓其能夠與iPad等其它產品連接,就像Airplay一樣讓iPad成為放映視頻的螢幕呢?我認為iPod classic可能會于近期發佈更新。無論是大是小。否則蘋果也有可能放棄掉這一產品。如果蘋果還像去掉iPod nano的滾輪一樣去掉iPod classic的滾輪,那麼這個像極了iPod touch的iPod classic勢必會被放棄。

   iPod shuffle:這樣一個沒有螢幕卻只有一個滾不了的滾輪的iPod,現在受到很多學生的喜愛。前衛的造型、嬌小的體積、還有一個小夾子,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款蘋果的設備。學生党購買iPod shuffle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一款蘋果的音樂播放機。大多這類人都不在意容量多少,因為流行歌曲就那些,買來了也裝不滿。它想必也是iPod產品線中最不愁銷路的一個。

   iPod nano:起初,蘋果研發iPod mini時,約伯斯還在遲疑,人們憑什麼要花上與iPod(classic)同樣的價錢,卻來買更少的容量?約伯斯不理解那些運動愛好者的苦處。隨之而來的iPod nano取代了iPod mini的位置,但沒變的是便攜性。iPod shuffle的出現才開始影響iPod nano的銷量。尤其是第三代iPod shuffle開始背部有一個夾子,這也就使得iPod shuffle便攜性大大提升。能夠讓運動者停留砸iPod nano的主要原因除了螢幕就是沒有螢幕的iPod shuffle永遠也用不了的Nike+iPod功能,和一些預算充足或者iPod shuffle容量不夠的人。由於夾子導致的iPod nano銷量下滑也引起了蘋果的注意,於是乎就出現了後面也帶上了夾子並且把原來第四代iPod shuffle滾不了的滾輪的位置換成了一塊螢幕。後面也有一個夾子。約伯斯在發佈會上說,我們把第五代長條設計的iPod nano去掉了滾輪,換上了multi-touch觸控式螢幕,然後才出來的第六代。我不太贊成這種設計。iPod nano的設計一直開始就在不斷的改來改去。第一代只是為了取代iPod mini,第二代加了一堆顏色進去,第三代又變成了小矮子,第四第五代又恢復成瘦瘦高高的樣子,第六代又開始cosplay iPod shuffle。蘋果的手中,iPod nano就像一坨橡皮泥一樣,可以隨便的改來改去,反正方便攜帶,有螢幕就成。第七代的iPod nano不為是一個失敗的設計。不僅僅包圍被指cosplay Lumia系列,本來第六代就已經證明的,“觸摸設備不需要Home鍵也可以使用”,而第七代卻又加上了一個Home鍵來擠佔螢幕空間。

   iPod touch:有很多人認為iPod產品線中第一個死掉的就是它。現在有了iPad mini,也不過才剛剛比第五代iPod touch貴上200塊大洋而已,蘋果很可能會停止對iPod touch系列的更新。但我認為不一定。iPod touch在整個iOS設備中的位置很有意思。它好像iPhone,但是卻不能夠使用運營商提供的服務。蘋果起初是想把iPod touch定位成一個方便於攜帶的,也能夠有multi-touch功能的視頻播放設備而已。但是之後隨著iPhone OS中App Store的加入,iPod touch的角色也開始發生轉變。從開始近乎于單純的能用multi-touch介面的播放設備變成了一台小遊戲機。蘋果聲稱它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可擕式遊戲裝置,甚至好過PSP。蘋果直到第四代才加入了攝像機這一功能,也自從這時iPod touch的身份發生了徹底的轉變。蘋果之所以稱之為“iPod”,我想原因還是由於當時的iPhone沒有App Store,去掉電話和資料連線功能,除了能流覽網頁外也就剩下了聽音樂、看視頻、看照片等幾項功能而已,剛好跟當時的iPod功能差不多。“touch”只不過是在描述能夠使用multi-touch功能而已。當時的蘋果也不可能為了這麼一款陪襯的設備另開一個產品線,有沒有電話功能,所以又不能歸到iPhone裡面,也就理所應當的放在了iPod裡面。

  如今的iPod touch一是成為使用者購買iPhone的墊腳石,能夠使得預算不足顧客在購買了iPod touch之後需要換手機的情況下更能想到iPhone,二是可以促使有自己心儀手機的顧客為了體驗iOS再掏錢購買。儘管現在有了iPad mini這個攪局的,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蘋果要砍掉iPod touch,可能只會降低它在iOS設備中的比重。相較iPod產品線中其它的產品來講,iPod touch的風險反而是最小的。

  整個iPod中還有一個非常值得講的部分。這也就是滾輪,被稱作click wheel,它的前身被稱為circle wheel,也就是機械式滾輪。這是在2001年觸摸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蘋果想出來的“能夠操控1000首歌曲”的解決方案。但是現在iPod產品線中,還在使用滾輪的產品只有iPod classic一個。如果把它的滾輪放棄掉,那麼就意味著又多出來一個iPod touch。如果它需要更新,那麼要不然不去掉滾輪,要麼就會從整個iPod產品線中去掉。

  把手指輕輕地放在滾輪上面,然後繞著這個滾輪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拂動,以此來選擇專案。這是一個極具革命性的創意。我認為蘋果並不應該放棄掉iPod nano的滾輪。這似乎成為了一個傳統。更何況,在一個2.2英寸的螢幕上僅僅能勉強擠下兩個手指,居然還要去用multi-touch。在如此之小並且只能更長不能更寬的螢幕上相較之下還是用滾輪要來得好。

  那麼iPod的未來又會如何?以現在的趨勢看來,甚至都不能排除iPod系列正式退役的可能。現在很少有人真正的需要一個只能放音樂並且其它什麼都不能幹的東西。哪怕加入了視頻和相簿功能,也不能夠加大潛在的使用者群體。因為這些功能iPod能做的,手機照樣也能做,平板照樣也能做。很少有人願意再花一份錢去買一個這樣自己根本不大需要並且其他設備都可以滿足的東西。iPod肯定會走向沒落的。在現在,這是理所當然的、不可避免的。希望讓iPod發揮餘熱,要開發另外的功能。

  總是有人詛咒iPad mini賣得貴,其它的Android平板和類似于Kindle之類的賣的便宜。說這樣的話不無道理。因為蘋果和亞馬遜本身賺錢的方式就不一樣。這就好比一個應用市場裡,總有一些免費的遊戲,下載下來後才發現裡面幾乎幹什麼都要內購;另一些遊戲則在開始收費很高,裡面沒有內購;還有一些收費不過價格合理,裡面有一些內購。這就是這三者賺錢方式的區別。蘋果屬於最後者。Google和亞馬遜敢於把自己的產品于造價出售,是為了讓使用者去購買其中的電子書或者應用。拿Kindle舉例子,買來之後自然要下載電子書。電子書自然是要買亞馬遜自己的,錢自然也都是自己的。這就不同于蘋果三七分成的方式。蘋果是靠著硬體賺錢,自己的App Store是為了讓別人去買自己的硬體。Google是把設備相當於白給使用者,然後考自己賣的電子書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賺錢。

  蘋果為什麼不試試像Google和亞馬遜一樣把iPod以高出成本價一些的價格出售,然後靠著iTunes Store中的內容賺錢呢?對,iPhone和iPad也可以下載,但是有些地方用iPod要比iPhone或者iPad好得多得多。比如家長給孩子買電子產品。首選很有可能就是iPod。如果這時候再在iTunes Store裡銷售一些教材的磁帶(翻錄過來的音訊)等方法,並不是不可能使得iPod再現輝煌。儘管我承認在中國做到這些購買正版的行為很難。

  iPod現在需要一些更好的主意,產品線內的每一款產品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案。iPod作為一款功能和價格上都很受限制的產品,它的未來會怎樣,還是等蘋果告訴我們吧。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