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號,Google宣布即將發布自己的手機錢包應用。筆者來說說google往這個舊酒瓶裡裝了點什麼新內容。
Google的手機應用將率先登入Nexus S 4G by Google 在硬件上依托NFC和智能手機的系統平台。在它的宣傳頁上Google將這一產品比作繼貝殼到硬幣,硬幣到紙幣,紙幣到塑料卡片後的另一次革命。
Google支付概念圖
電子錢包被說了很多年但由於技術和硬件的條件至今沒有被普及。 Google為期待者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前景,並宣稱它主推的的是一個開發的電子交易生態系統。因為Google錢包是個NFC和手機APP相結合的應用,這意味著在智能手機端可以通過軟件升級實現多種功能。
信用卡,銀行卡,積分卡,消費卡,普通人的皮夾就和高峰時的地鐵一樣擁擠不堪,這還不夠,在空隙處還要塞幾張用公司打印機打印的KFC優惠券。這些煩惱都可以由Google的方案解決,並且萬事達卡和賽百味(Subway)等銀行組織和商戶都已經跨上了這艘即將起航的大船。想像下再也不用拿很多家商戶的積分卡,消費券也不需要再打印,只要手機在手就可以實現線上支付,實體店支付。皮夾的作用回歸到原始的放零錢,或者一兩張卡應急支付或為電子貨幣充值。
Google開放式的生態環境
開放的平台開放的是消費數據,他們能使商品促銷推送信息更準確,更有針對性,消費者也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找到的內容。信用卡集團,銀行手握大筆用戶消費數據,確一直沒有充分合理有效地運用它們。它們一大半停留在報表上,數據倉庫裡作為分析的依據。間或緩慢的通過郵政或者電子郵箱發幾則促銷信息,也不管你是不是住在那個區域,消費水平是如何。消費數據的作用在手機錢包上的作用應該就和Gmail中內容對其關聯廣告類似。由Google根據地區,習慣,消費水平結合相關促銷信息推送到手機客戶端而不是再用猜的。通過那麼多年Google的使用,我相信Google說它理解數據排第二,沒人敢說排第一。
Goolge賬戶的關聯爲將來更好的利用個體消費者數據提供了便利,消費者的SNS, 既時的商品評價,打折評價,Twitter賬戶上的即時分享,虛擬的逛街陪同,逛街參考。這層基礎上的應用可謂是花團錦簇,而且都還是直接和錢沾邊。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移動的手機錢包與Google的比較下還有哪些增長空間。
1.服務對像只針對中國移動用戶。
2.促銷信息流於傳統形式,通過網站促銷。基於地理位置和地圖的應用沒有充分的展開,這和中國移動本身不是互聯網企業,思路不同也有關係。
另悉,國內的支付寶在4月已經和擁有2億用戶的手機瀏覽器UC,一起推出了基於瀏覽器的移動安全支付的解決方案,小額200元以下甚至不要密碼。
今天,Ebay和Paypal把Google告上了法庭,說是Google侵權。這裡面的孰對孰錯講不清,但手機支付亦然是塊兵家必爭之地。
來源:江南投稿,原文鏈接。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