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squre啟蒙:國內LBS探索新模式

Game2遊戲:


from:中國計算機報

“@趙珊珊,生日快樂,我愛你”,一張由湯姆寫給趙珊珊的生日電子賀卡,因為這三行浪漫的文字和創意,被網友瘋狂轉載,幾個月過去,依然被人津津樂道。

看似沒什麼新奇,湯姆卻被“切客”們奉為模範男友,電子賀卡上的一筆一劃,可都是湯姆在北京電子地圖上,用成百上千個“紅氣球” (簽到點)組成的。

切客時代

在羨慕趙珊珊的同時,你也許會問:“什麼是切客?”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切客取名於'check',指利用移動互聯網終端記錄地理位置、身邊新聞,藉此與他人分享的都市潮人。”如果你是一個切客,你可以過這樣的生活:想租某個小區的房子,你只需拿出手機,“Check in”這個小區,然後就可以看到那些已經“Check in”的房東和他們房屋的信息,輕鬆找到合租夥伴。這裡的“Check in”則是LBS(位置社交服務)的經典應用。

就在最近,LBS領域出現了扎堆投入的跡象。有消息稱,新浪微博將推出類LBS服務——微博這裡,該產品已在內測中。而在此之前,LBS市場早已被熱炒。 11月11日,人人網剛發布名為“人人報到”的LBS業務。 6天之後,百度就整合了百度地圖、百度無線等資源,悄然推出了LBS服務——百度身邊。 11月25日,盛大將旗下游玩網直接更名為“切客網”,並確定將LBS作為以後的發展方向……互聯網巨頭各自備戰,佈局LBS。繼團購之後,LBS成為下一個國內互聯網巨頭們血拼的戰場。

國內互聯網行業對LBS的熱情當然不是憑空而來。他們看到了美國Foursquare的空前成功——這家在2009年3月上線的專注於LBS的網站的發展勢頭被認為超過當年的Twitter和Groupon。

在Foursquare上線一年後,國內第一批LBS網站開始興起,嘀咕、貝多、玩轉四方、街旁、多樂趣和冒泡等都推出了自己的LBS產品。 “跟大型互聯網公司相比,創業公司不得不考慮商業模式在短期內的可行性,尋找更清晰的盈利模式。”嘀咕網的創始人李松說,“嘀咕網直接受到Foursquare的啟發,我們發現它的模式是比較可行的商業模式。”對於大平台推出LBS功能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李松很樂觀:“LBS是典型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需要從互聯網跳出來做多個手機平台的覆蓋,因此,即使是那些互聯網企業大佬,也需要和嘀咕網一樣,從頭做起。”

四種模式

據統計,今年我國LBS的市場規模接近20億元,並將持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13年將達到70億元。關於LBS,紅麥軟件總裁劉興亮覺得:“它天生就具備很明顯的盈利模式。”

雖然業界普遍看好LBS,但對目前國內的LBS提供商來說,大家卻只看到Foursquare的成功以及國內手機用戶對位置服務的需求,LBS如何在國內取得成功,大家仍然在摸索中。事實上,很多LBS服務提供商對於“Check in”背後的商業模式也沒有想得很明白。 “老實說,現在我還沒有想過商業模式這個問題。”李松說,“兩年內我並不打算盈利。”不過他仍很有自信,他相信自己比那些在做看不出有收入模式的創業者更有盼頭。

“未來,LBS將是一個基礎性的應用,將會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標配,搜索、社區、門戶、遊戲……中國所有大的互聯網公司都會做。”千橡互動集團董事長兼CEO陳一舟認為。隨著眾人的加入,國內.LBS逐漸發展出四種模式:一是Foursquare的模式,這主要是第一批興起的LBS網站的模式;二是LBS+團購模式,大眾點評網是這種模式的代表;三是LBS+SNS模式,顯然,人人網正在耕耘中;四是LBS+遊戲模式。

不管是哪種模式,與商家聯手推出營銷服務似乎都是LBS 商業模式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這一模式仍面臨兩大問題。第一是終端。 “國內的終端非常複雜,這需要技術去解決,而LBS要突破終端限制還需要時間。”李松認為。第二是服務。 “要讓用戶有黏性,關鍵是要將簽到用戶和線下實體商戶連接起來,給買家和賣家提供精準服務。”不管是對於用戶還是商家,運營商能提供的服務有多完善,對他們的吸引力也多大了。

前景未定

雖然業界不少人認為,LBS的商業模式非常清晰。它不僅能讓用戶主動參與,同時為商家提供高度聚焦的可營銷人群。不過LBS服務提供商能否凝聚兩方力量,最終實現盈利仍有待時日。而目前,很多用戶態度似乎並未能讓業界欣喜。

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4%的美國成年網民使用基於位置的服務,在一天中,平均只有1%的網民使用了基於位置服務。對於這個數據,Forrester互動營銷分析師Melissa Parrish卻質疑,位置服務已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主流?目前看起來並沒有。

LBS涉及到用戶、LBS服務提供商以及商家三方。當其他兩方在驚嘆並趕緊佈局LBS時,用戶卻並沒有表現出持續很長的興趣。 “我並不覺得,不斷check in(簽到)有什麼意思。”北京的一名大學生彭月感慨。在使用街旁網進行“簽到”的兩個月後,彭月便漸漸不登錄了。

和彭月一樣,對於“Check in”,很多用戶過了兩三個月的興奮期後便慢慢沉寂了。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但是Check in對我來說不太好玩。” IDG資本副總裁李豐曾說。他曾用近三個月的時間區關註一家專門運營LBS的公司,最後他不得不感嘆LBS“前途光明,道路坎坷”——因為這家公司的用戶量和用戶的活躍度一直都不高。

“目前,國內的LBS還不成熟,這主要體現在活躍用戶少,服務不完善等。但從長遠來看,LBS將會是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劉興亮表示。這種趨勢何時才能實現?這恐怕還需要一段時日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