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手機意欲何為?

  一個月前,筆者前作“Siri究竟犀利到了誰? ”曾預言:擁有8億用戶數據的Facebook必然會做終端來軟硬結合。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在於:“移動互聯時代競爭的根本是資源的整合,是平台之爭”。不難想像:Facebook手機是把社交武裝到牙齒的,瞄準年輕人的手機,在美國會免費(甚至倒貼)。其利潤點在:精準廣告,數字產品,社交遊戲,移動支付平台,電影和音樂…從過去一年半收購記錄可知Facebook早已在移動領域佈局多時了。

Facebook手機意欲何為?

  其中Chai Labs創始人Gokul Rajaram是Google前高管“AdSense教父”;Strobe創始人Charles Jolley是前Apple移動主管,還有從Google挖來的Andr​​oid高級經理Erick Tseng…

  無數歷史證明了“進攻便是最好的防守”:Apple iBooks攻Amazon Kindle;Amazon Kindle Fire攻Apple iPad;Google G+攻Facebook,Android攻Apple…每個巨頭都希望穩住原有業務的同時去搶對方的地盤,終極目標都是“生態系統”,只是切入點和進攻方向不同罷了。 “後PC時代”四強中最窮,最年輕的Facebook進攻的起點便是社交,朝著移動,搜索,和內容方向廝殺。 8億人的關係網核心價值在於把你和你的朋友們通過Facebook網站(及Facebook Apps)連接。毫無疑問,Facebook最大對手是Google。坐著Google高舉社交大旗殺入自己的核心地盤,不如主動進軍移動!

  Facebook現有8億多活躍用戶(3.5億通過移動設備訪問),用戶每天安裝應用總數超過2000萬;和全球475個運營商有合作。其實Facebook網站就像個“雲端的”操作系統,一個“Web OS”:大量App運行在Facebook平台上。而在移動領域Facebook app只是一個較低層次的存在,作為一個手機應用寄生在“宿主”iOS Android等平台。沒有對“宿主”的最終控制權便會處處受制於人(比如iOS平台的支付由Apple控制)。如果Facebook掌握手機的控制權,便可加載更多應用,有更多機會從人際關係模型中賺錢。最諷刺的是,Facebook不但要成為自己的“宿主”,還要藉助死敵Google之力。要在所有角落打上“社交”的烙印,開源的Andr​​oid無疑有最大的靈活性(剛上市的Kindle Fire和Nook都是量體裁衣的深度定制Android)。現在放風出來原因有三:

  ·為明年IPO造勢

  ·等待HTML5技術成熟

  ·剛完成資源積累,尚未IPO的Facebook只有不足20億現金,跟手握400億的Google沒法比,只能廣積糧,緩稱王。

Facebook手機意欲何為?

  比起賺現金流,寶貴的用戶數據才是Facebook更重要的戰略資源!處處流淌著“SNS血液”的Facebook手機將搭載HTML5構建的自有App store,並帶有“深SNS化”的音樂和電影等服務。不像Apple用戶之間的離散關係(Apple沒有社交數據),Facebook的用戶之間彼此是緊密關聯的。通過數據挖掘,Facebook知道你的一切,以及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一切。通過分析你的語音通話和文字通信記錄(初期分析頻率和時長,未來進行語義解讀也是可能的),分析你跟誰在一張照片出現過,分析你簽到的地理信息…可知道你完整的社會關係網:誰是女/男朋友,誰是同學,誰是密友,你的年齡,喜好,職業…Facebook本身是個比Google多了人際關係模型的數據公司!深度集成將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

  ·Facebook賬號開機自動登陸24小時在線

  ·手機社交遊戲:FarmVille/CityVille等無須下載安裝,HTML5直接運行

  ·拍照一鍵Facebook分享,圈人

  ·Facebook聯繫人集成進電話本和通話記錄

  ·瀏覽器集成&ldquo ;like&rdq​​uo;和“share&rdq​​uo;按鈕

  ·相冊集成Facebook好友分享的照片

  ·SNS化的搜索,新聞,電影,地圖,音樂(Spotify與Facebook合作便是試水)

  ·……

  ·最重要的是:可以在這部手機上徹底趕走Google! (Bing地圖和搜索代替)

  還必須提到Facebook的關鍵資源:network effect (網絡效應:一個平台用戶越多越有價值,足夠多的用戶形成極高的黏性)。為何無數人一邊罵騰訊一邊用QQ?因為太多的朋友都在用。如果你身邊朋友十有八九都用iPhone,就為了iMessage免費短信你也會用iPhone! QQ為何不與MSN互通? Apple的iMessage,FaceTime,AirDrop為何不對非Apple設備開放?因為那樣會稀釋其network effect所帶來的黏性。而Facebook 8億用戶有更強大的網絡效應:米國現在最普及的IM不是MSN,更不是GTalk,而是Facebook Messenger(相當於微博私信聊天)。 Facebook手機必然把messenger內建在短信裡(和iMessage原理類似),如果雙方都是Facebook手機則短信免費。和微軟收購的Skype進行IP電話深度整合也是完全靠譜的事(微軟持有Facebook1.6%股份)。收購併內建類Talkbox這樣的服務你覺得可行不?可遇見的是,Facebook會想方設法最大程度挖掘“網絡效應”潛力,手機集成豐富的服務把Facebook用戶牢牢鎖進自己的生態系統。

  Facebook手機上市最快要2012年末,屆時將面臨iPhone5和Android5/6機海的圍攻,別忘了Amazon也在虎視眈眈…如何差異化競爭是Facebook最大的挑戰。老用戶換系統的遷移成本是巨大的(放棄已有軟件等資源加上學習成本)。幸好地球上沒有智能手機的人是大多數:美國智能手機普及率35%全球普及率只有26% ,也就是說,至少⅔的地球人都是Facebook的潛在機會。跟Apple硬碰硬是找死,也不能指望Facebook手機馬上達到Android Nexus那樣的高度。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走Kindle Fire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避開iPhone和Android高端機種,利用“性價比”在中低端市場搶占首次用智能機的用戶。鐵桿Facebook用戶大部分是低收入的年輕人,而年輕人又恰恰是虛擬商品和遊戲道具的消費主力,也是移動IM的重要用戶群。

  為了吸引低收入的年輕人,多便宜才算是“足夠便宜”?我們來算筆賬。美國AT&T,Verizon,Sprint,T-Mobile四大運營商為爭奪新用戶,常為合約機提供高額補貼:裸機$649的iPhone4S16G合約價$199,另外的$450由運營商補給Apple。用戶支付的月租要$60多,運營商兩年至少賺一千美金(60*24-450=$990)。有人說“運營商有成本的”,沒錯,但是運營商建網和維護成本是固定成本,也是沉沒成本(必須支出的成本,與用戶數多少無關)。對運營商而言,多一個用戶的邊際成本是0,多少都是賺!如果Facebook手機免費送,假設運營商補貼製造成本$200 (iPhone4S製造成本不過$200) 收比iPhone更低的月租$30,一個用戶依然有$500多的純利。在美國,新產品為了迅速搶占市場而採用“硬賠軟賺”的模式並不少見:遊戲機廠商微利或倒貼賣XBox和PS,後面靠遊戲賺;Amazon平板硬件小賠靠內容賺。為了造成更大殺傷力和“雙重勾引”,Facebook甚至可以倒貼,比如每人白送$50的Facebook Credit(可消費數字產品,類似Q幣),即可“勾引”用戶購買手機,又可“勾引”用戶消費虛擬產品,培養消費習慣。

  總收入=總用戶數*ARPU (平均每用戶收入)。 Facebook用戶數不可能無限增長,遲早會遇到瓶頸。那麼提高收入的另一個辦法便是增加ARPU。目前Facebook的ARPU只有區區4美金,這意味著增長潛力巨大。 (Apple的情況正相反,近$600的ARPU增長空間不大,而用戶數增長潛力巨大)

Facebook手機意欲何為?

  究竟Facebook手機可以在哪些環節增加ARPU?

  1,精準廣告:靈活定制的廣告內容比傳統廣告轉化率更高,廣告商樂意支付更多錢

  2,數字產品銷售:電影,音樂,電子書等

  3,遊戲虛擬物品收費

  除廣告外的收入都源自用戶的Facebook Credit付費,解除Apple對支付環節的限制也是Facebook要做手機的重要原因!

  對於整個業界而言,我認為Facebook手機最大的受益者是HTC和微軟。由於差異競爭,Facebook手機對Apple基本無影響,本來目標客戶群就不同。而損害最大的是Google。 Android的開源模式規定任何人都有權免費使用和更改Android系統,即使是最大的敵人Facebook。除非徹底改變Android授權模式(去開源化),否則無法限制Facebook使用Android。

  太極拳講究“後發先至,以弱勝強”。弱者靠策略取勝在毛澤東戰爭中有大量案例,而iPhone便是Apple“後發先至”的華麗轉身。提前一年放出風來,Facebook有足夠的時間積攢人氣同時試探輿論,最大化結合現有服務和移動應用,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平台之戰才可立於不敗,否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做產品沒做成“生態系統”的BlackBerry,Nokia何等淒慘,無限的風光說垮就垮了。

  免費的Facebook手機注定與天朝無緣—不過我們有騰訊!騰訊有支付,客戶端,音樂,電影,遊戲,Qzone,微信…只差終端這最後一環便達成完美生態系統,與Facebook是何等的相似?不遠的將來,如果騰訊推出深度定制的安卓手機還免費送,千萬別認為小馬哥瘋了。

  There's one more thing…

  Facebook手機開發代號Buffy,出自美國大熱的電視劇Buffy the Vampire Slayer,意為“吸血鬼殺手”。誰是Facebook的吸血鬼? Buffy又要殺誰?

  推薦閱讀:Siri究竟犀利到了誰? 為什麼Kindle Fire必火? (平板市場分析)

  來源:@大川Wallny投稿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