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E總經理:聽太多反饋會把遊戲做死


【GameLook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GameLook報道/EA旗下的DICE工作室所做的很多項目都有大量粉絲支持。除瞭經典的《戰地》系列射擊遊戲之外,該工作室還負責《星球大戰:前線》系列作品研發,並且在2008年發佈瞭叫好不叫座的《鏡之邊緣》。DICE工作室總經理Karl Magnus Troedss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工作室過去幾年的成功,再加上社交媒體的崛起,大幅改變瞭DICE與粉絲們互動的方式。

Troedsson說,“反饋量大的驚人,不得不說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全部回復。很多情況下,我們必須讓步並且做一個沉默的聆聽者”。Troedsson說,這種挑戰是非常樂觀的,因為《戰地》系列很成功,但是,沒法和玩傢直接交流為DICE帶來瞭新的挑戰。

他說,“我認為現在的玩傢比過去更希望和開發商直接交流。在一開始你的社區很小,他們知道你的存在,這時候很容易和玩傢交流。但在《戰地》系列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玩傢數變得非常大,或許錯過瞭一些和玩傢交流的機會。我們希望和玩傢的關系盡可能密切。可能會有人說,‘這可能隻是官話,和消費者直接交流、聽取反饋什麼的都是空頭支票’,但與玩傢們直接交流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希望傾聽玩傢們在說什麼”。

很明顯,玩傢們與DICE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官方論壇,Troedsson稱這是公司與玩傢直接交流最重要的渠道;還有‘《戰地》社區測試項目’,可以讓有限的玩傢們在正式更新沒有推出之前進行測試。這可以讓DICE瞭解他們的更新是否解決瞭相關問題,而且這部分玩傢在融入更大的社區之前也可以提供更多反饋。另外一個卻道是Twitter,他把這稱之為獲取反饋量最大的渠道。

他說,“我們很容易錯過一些東西,也有時候會在某些方面做的太多,因為有些事過度就變味瞭。並不是所有的反饋都是好的意見,其中也有很多表達觀點的反饋。還有些玩傢希望把《戰地》和其他多款遊戲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他們夢想中的遊戲。還有人隻喜歡玩《戰地1942》”。

盡管有大量的粉絲意見隻是告訴DICE應該做什麼,但Troedsson發現在研發過程中要保持團隊最初遊戲研發的計劃是非常困難的。

他說,“所有創作過大作的優秀團隊都非常清楚他們想要做什麼,如果你讓研發團隊聽取每一個建議,那就會把遊戲做死,因為這麼多的反饋會把遊戲研發帶向很多不同的方向。他們會說,你該這麼做或者那樣做,把這個改一下,那也需要改。但團隊本身需要堅定的表示,這些與我們最初的想法不符合。你要知道,這才是遊戲的核心,如果是很好的反饋,我們會采納,但如果不是,我們不會為遊戲加入不必要的東西。你需要一個這樣的團隊,通常有一個或者幾個人對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明確。”

《鏡之邊緣》就是這麼一款堅持瞭團隊最初獨特的想法。其女主角Faith、簡約畫風以及第一人稱玩法等,都使得《鏡之邊緣》在眾多大作中脫穎而出,幫助DICE得到瞭很多好評意而且建立瞭非常忠實的粉絲群,但遊戲零售的時候依然讓人失望。DICE如何做出一款既能夠大賣又能讓粉絲們滿意的遊戲依然值得我們關註,不過Troedsson似乎對此並不過度擔憂。

叫好不叫座的《鏡之邊緣》

他說,“如果不細心思考的話,就會覺得所有的遊戲都可能做死,同樣,如果你不瞭解市場然後犯瞭很多錯誤的話,遊戲一樣成不瞭。在這個方面,我們嘗試瞭很多不同方法。我們從玩傢的角度想:這款遊戲我們自己想不想玩呢?我們相信這款遊戲會好玩嗎?玩傢心裡是怎麼想的?反對者會怎麼說?然後我們就會選擇業務模式同時對此表示關註。我們相信這款遊戲能夠取得商業方面的成功嗎?而且還有很多人用瞭很多時間分析市場”。

“但有時候,在內心的想法與大腦裡的決定之間,你必須留意。《鏡之邊緣》就是這樣的一款產品,我們對這個遊戲非常熱情,本質上說,這款遊戲是必須做的。你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些遊戲是否會成功,但是這就像在未知區域遊泳嗎?很明顯不是的”。

即便是《鏡之邊緣2》也不是毫無頭緒的,Troedsson稱他們覺得《鏡之邊緣》系列IP僅靠一款遊戲感覺並不能完全展示其吸引力。這也是DICE遲遲不願意把該遊戲交給其他團隊做的原因。今年的《戰地:絕命一線》(Battlefield: Hardline)就交給瞭Visceral Games接手,《戰地》系列已經有瞭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Visceral再做的時候就可以參考前面作品的很多東西,決定哪些是合適的,哪些是不應該加入《戰地》系列的。

在被問到Visceral團隊是否承受瞭太多壓力的時候,Troedsson否認瞭這個說法,實際上,他認為《戰地4》的問題可以給Visceral帶來積極的激勵作用。

“沒錯,為成名大作打造續集是有很大壓力的,因為承載瞭粉絲們太多的期待。但他們做足瞭準備,他們馬力十足,而且推出過不少遊戲。不管你做什麼遊戲,你都需要面對發揮創意和發佈時間限制的問題。所以我並不太擔心他們會有壓力,比如《戰地4》對我們來說就是比較成功的,目前遊戲表現穩定,有大量用戶。《戰地4》的研發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經歷,意味著他們未來做《戰地:絕命一線》的時候更有經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