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AMY JO KIM專訪:遊戲機制對於互動設計的借鑒力

本文來自SocialBeta匿名內容貢獻者,文字翻譯自Game Mechanics for Interaction Design: An Interview with Amy Jo Kim,前言:作為一名遊戲設計師/社會化設計師/網頁設計師,AMY JO KIM一直致力於消除遊戲設計與網頁設計之間的鴻溝,她曾擔任UIS的軟件設計,遊戲設計,以及線上社區設計師,2000年出版知名的《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We》,我個人崇拜她已經很久了,最近終於榮幸有機會坐下來和她面對面地談話,我就一些基本的遊戲機制問題以及如何在互動設計中有效運用遊戲機制對她進行了採訪。

(以下藍色部門為作者提問,黑色部分為AMY JO KIM的談話。)Amy Jo

推薦閱讀:

5個在社會化網絡設計中值得借鑒的遊戲機制

有效運用遊戲機制激勵用戶行為

您出身於軟件互動設計專業背景,怎麼會想到轉入遊戲設計領域的呢?

我曾學過神經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心理學,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我去學習了行為神經學,然後在SUN軟件公司擔任軟件工程師和UI設計師。而後,我加入了Paramount/Viacom廣播電視集團擔任製片人和設計師,擁有不少與大品牌合作的機會,例如STAR TREK, NICKELODEON 和MTV, 那時我為MTV製作一個線上多媒體音樂遊戲,我想那時候大概是我第一次萌生研究遊戲設計的念頭。

1995年,我離開了Paramount/Viacom,自己開了一家商務諮詢公司(Shufflebrain),專門從事線上社會化結構設計。就在那時,我大量接觸了有關於網絡社區,線上游戲界面設計,虛擬世界,MMO-社會化系統設計,遊戲機制以及UI方面的工作。我發現:遊戲設計和網絡社區設計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我寫了《網絡社區建設》這本書,與大家分享我在遊戲和社會化結構方面的工作經驗,包括分享了我曾為eBay , EA, There.com, Digital Chocolate, and Harmonix/MTV等公司服務的經驗。

究竟什麼事遊戲機制?對於互動設計,遊戲機制又有哪些核心的價值?

遊戲機制包含了一整套工具和系統的集合,互動設計師可以從中得到借鑒,並且把設計做的更加充滿趣味和刺激感,如果借鑒得好,遊戲機制還能夠是的一個網頁設計的作品更加富有吸引力,讓用戶能更積極地參與,富有黏著度,並不斷產生行為。

遊戲中有哪些最主要的機制原則,可以藉鑑在互動設計上的呢?

最主要的核心機制包括如何讓人開始玩這個遊戲(這涉及到收集積分,反饋,交換,定制)。下面有兩個文件可以幫助大家來了解這一點:

http://www.slideshare. net/amyjokim/putting-the-fun-in-functiona?type=powerpoint

http://www.slideshare.net/amyjokim/power-to-the -players?type=powerpoint

.必須牢記在心,學會了這些創意,還只是一個起點,這並不代表你已經完成了整個遊戲。遊戲設計還包括其他很多規則,這些規則都可以很好地運用在互動設計領域,關於遊戲設計,推薦大家幾本不錯的書—閱讀下面的資料,你就能很好地理解遊戲機制了

《Theory of Fun for Game Design》

《Game Design Workshop, Second Edition: A Playcentric Approach to Creating 》

《Innovative Games》

您認為現有的網站裡,是否有在遊戲機制方面運用的比較好的例子?

我認為YOUTUBE、YELP、TWITER、FLICKSTER都是很好地運用了遊戲機制的例子。這些網站借鑒了遊戲中的積分,生涯模式,排行榜,社會化交往,定制服務等,都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尤其是YOUTUBE在這方面做得尤為出色,它能讓用戶整個體驗過程充滿樂趣,好像在玩遊戲一樣開心,而不是很生硬地把網站內容做成一個遊戲。

那麼您看一下眼下設計界的情況,是否在這一方面有所發展?

我發現越來越多年輕的網頁設計師都具有遊戲設計的基本知識。很多新的網站把整個用戶​​體驗都設計成遊戲形式,並且,看的出設計者對遊戲設計了解的相當不錯。儘管他們並不是專業遊戲設計出身,但是他們的作品卻能說明一切

既然如此,那為何至今遊戲和社區建設仍然沒有太多的重合呢?

我個人也加入過一些社區體驗過,我認為這些社區其實已經有不少地方融合了遊戲機制,我承認要消除遊戲設計和網站設計的邊界需要很大的努力,需要學習全新的知識,如果你從事的是網頁設計,你就會知道你所接觸的同行中人全是了解網頁方面專業知識的人,你曾共事過的同事也是網頁設從業者,你參加的也都是和網頁設計有關的學術會議,生活一切都是網頁設計相關的內容。此外,網頁設計和遊戲設計這兩個領域的從業思維和心態,以及薪酬結構完全不同,ANDREW CHEN有一篇博客相當不錯,推薦給大家:遊戲業餘網頁設計業的文化差異(http:/ /www.insidesocialgames.com/2008/10/27/5-major-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games-people-and-web-people/)

但是,今天我卻發現一切都在改變中——越來越多的網頁設計人員開始參加不同的遊戲設計方面的設計,例如GDC。而遊戲設計師,正如我這樣的人,也開始跨界,做一些網頁設計相關的工作。我想我們已經很清楚地能看到這個發展趨勢,相信不用多久,就會有把遊戲和網站社區相融合的研討會出現了。

您認為視頻遊戲設計與線上升級機制有什麼相同和差異嗎?

首先,視頻遊戲設計設計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創作能力,藝術表達能力,系統設計,故事情節發展的能力等,不同的遊戲所設計的能力要求可能天差地別。一個善於設計單人迷宮遊戲的專業設計師,也許在設計多人遊戲上完全不行。

在線升級系統設計則是一個專項能力,要求對於玩家激勵機制有相當的了解,能夠挖掘玩家潛在的力量,並且能夠對遊戲環境的限制相當了解。許多遊戲設計師能夠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大多數的設計師都還不夠。

在線升級系統設計是一個多玩家遊戲系統,要求社會化的積分機制。整個級數係統也非常複雜: 需要相當的平衡,並且能夠滿足所有的玩家心理,能夠不斷激勵他們去練級,而不是放棄,同時,也需要能夠滿足產品創造者的要求。

這涉及多方面的選擇能力和平衡能力,需要對於升級系統設計的複雜性有所洞察,大家可以去看看YAHOO開發系統的級數模式——做的很棒!值得學習! (相關內容可以查看文章http://bokardo.com/archives/social-design-patterns-for-reputation-systems-one/)

另一個很好的學習例子是來自RANDY FARMER(http://buildingreputation.com/)遊戲製作公司的博客, 這是一家剛剛起步的遊戲設計和製作公司,他們的遊​​戲相信能夠很好地滿足各個玩家以及開發商的要求! (擔任其遊戲設計者BRYCE GLASS正和YAHOO的設計者BRYCE GLASS一起合作撰寫一本書)。

如此看來,大家是否能相信游戲機制和社會化互動機制之間的微妙關係了呢?如果不明白如何很好地引導用戶的行為呢?遊戲的設計原則只是趣味性,如果換成別的什麼目的,那麼對設計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就和許多工具一樣,遊戲機製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只是能夠為人所用。而如何去使用則取決於使用者自己。遊戲機制能夠把整個對用戶的教育過程變得充滿樂趣和充滿挑戰性,能夠很好地激勵用戶,使其產生黏著度,當然,也能使人上癮,甚至是沉溺。

所以遊戲機制即便可以使整個互動體驗多麼地充滿誘惑, 但最終仍然需要由玩家來決定要不要玩它。

讓我們回想一下,前陣子DIGG上的人們排行榜,當DIGG的創意總監DANIEL BURK說道他們會繼續做這樣的事情。研究一下DIGG上排名最前的幾名內容貢獻者,排名對於他們來說可能一開始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和動力,但是慢慢地就會覺得排名已經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或者說責任。這其實是一種“意外”的結果,並非排行榜設計者當初能預料在內的現象。更多遊戲機制設計者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很多負面的影響問題,但是,這不可忽視,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激勵玩家玩多久時間才比較好。正如線上社區機制,要求用戶在社區內待多久才不會造成用戶的沉溺?

我完全認同DANIEL的觀點,社會化遊戲機制需要進一步地發展,優化,尤其當遊戲機制運用在社區規模中,很多遊戲設計時容許5000個玩家同時使用,但是通常,到這一容量時,就會導致系統的崩潰。這樣的情況我屢見不鮮。在我的書中就談到過這一問題。

我還知道您最近正在為SHUFFLEBRAIN設計開發一款全新的益智遊戲軟件,可以簡單介紹下嗎?

今年年初的時候,ShuffleBrain從LIGHTSPEED天使投資公司獲得了一筆投資金,並開始著手開發一款社會化益智遊戲產品。同時,我們看到了益智遊戲與社會化媒體正慢慢融合的趨勢,一種新的益智遊戲即將誕生——它將是一款充滿樂趣,更富有人性化,個性化,有利於腦力開發的小遊戲。它將成為大家網絡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剛剛推出了這款Photograb遊戲的測試版,這是我們的讀一個益智類游戲,結合了照片的分享,猜謎遊戲,這個遊戲裡,你可以“玩”朋友的招聘,還能把自己的照片變成一個有趣的小謎語。這是我們的第一款益智遊戲。這個遊戲讓你與自己的照片有更多有興趣的互動方式,同時還能益智。更多關於這款遊戲的情況,請查看公司的網站Shufflebrain.com 。

本文鏈接: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game-mechanics-for-interaction-design-an-interview-with-amy-jo-kim.html

譯者:SocialBeta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攝影照片,插畫,設計作品,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文章轉自alibuy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