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歲臉書產品經理:背後故事卻沒那麼光鮮

秘魯裔 Michael Sayman 是一名創業者、程序員以及學生。2010 年,隻有 13 歲的他出於興趣在網上自學 iOS 編程,他的第一款 App 是關於遊戲秘籍,定價 1 美元,很意外爬上瞭 iOS 收費下載排行榜第 7 名。在他 16 歲時,開發的4Snaps 遊戲 App 用戶數百萬,次年4Snaps 登上文字類遊戲排行第一名。由於 4Snaps 使用瞭 Facebook 旗下的 Parse 服務,高中生開發爆款 App 的故事在 Facebook 內部廣為流傳,並引起 Mark Zuckberg 的註意,Zuckberg 派專機把他和他的母親接到 Facebook 總部參觀,並邀請實習。

最終 Sayman 在 18 歲時成為 Facebook 實習生,19 歲時成為 Facebook 產品經理。Michael Sayman 從 13 歲起就自學開發 App 實現命運轉折的故事激勵瞭無數人,他受邀錄制節目、參加秘魯多所大學的演講。但是他最近在一份自述中坦言,自己的故事其實並沒有表面上的光彩照人,自己早早就沒有瞭童年,在壓抑、掙紮和畏懼中成長。

以下為Michael Sayman成長歷程:

如果大傢聽說有小孩子能開發 App,都覺得他肯定是個天才。許多人會認為,這些小孩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神奇”能力,並且它們人生旅途總是一帆風順。表面看,我就是其中之一,13 歲開發出第一款 iOS App,18 歲進入 Facebook 工作,19 歲就當上瞭 Facebook 產品經理,這些聽起都很棒,但事實上我並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

我是在美國出生的一代人,我的父母沒上過大學,多年前從秘魯來到美國淘金。他們開瞭傢秘魯風味餐館,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傢四口人都靠餐館維持生計,包括我的父母、我,以及我的妹妹。

1

7 歲時的我和妹妹,那是我也會在紙上亂畫,然後剪下來貼滿墻壁

我在上小學時候就意識到我的父母白手起傢工作辛苦,我還經常看到母親工作得很晚,每天睡覺時間都很短。記得我上二年級,妹妹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們會好奇地問父母,我們為什麼要做傢庭作業?我的媽媽用西班牙語告訴我,“你認真學習是因為你需要考大學,然後才能找到好工作。看看我和你爸,我們找不到好工作,所以隻能做辛苦活養傢,你想以後過上幸福生活嗎?那你就得有個好工作。”媽媽的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記得有次在半夜 2 點醒來,好奇媽媽怎麼找不到瞭,但我們倆也都猜到她還在小餐館工作。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努力,我將一無所有。

我的第一款 App

和眾多 21 世紀的小孩一樣,我也喜歡上網。我很快在網上找到一款免費遊戲叫《企鵝俱樂部》(《Club Penguin》),我被迷住瞭,然後開瞭個博客專門寫遊戲攻略。為瞭讓瀏覽量更多,我決定給自己博客開發一個手機版。我從沒想過開發個殺手級 App,或者特別成功的那種,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更多人閱讀我的博客。我花瞭好幾個月在網上找教程怎麼開發 App,就在我過完 12 歲生日的那幾天,我終於開發出瞭 App 原型:企鵝俱樂部秘籍。

你看,我在 12 歲的時候就相信,互聯網存在所有的答案,我一直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學習新知識。盡管如此,我的父母從來不以為然。在此之前的幾年,它們曾經給瞭我張 2006 年版的因卡塔百科全書的 CD 光盤,希望我通過電腦學習這些內容。但我從來沒用過,因為它太過時瞭。當時我腦海中 有很多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但是這張 CD 給不瞭答案。

我是個頑固的小孩,盡管有些事瘋狂欠理智,我還是會盡我所能實現他們。當我遇到問題,我從來不會向我的爸爸或媽媽尋求幫助,他不是某個人,它就是互聯網。

我給這個 App 定價 1 美元,在我發佈這個 App 之後,它就像野火一樣。第一天就有 42 個人買我的 App,第二天 100 人,第三天達到瞭 150 人。就在這周,我註視著自己 App 逐步爬升到 App Store 下載排行榜的前 10,我激動極瞭,馬上跑到父母床邊,把父親叫醒,用西班牙語告訴他,“爸爸快看,爸爸快看,我的 App 應用拍到瞭第 7 名!”他在床上翻瞭個身,沒有絲毫表情,他隻是說:“恩,很好,現在讓我睡覺,你也回你的房間玩吧。”

我沒感到意外也不覺得失望,我的父母隻是沒法理解發生瞭什麼,他們不知道 App 到底是什麼,也沒辦法向他們解釋清楚。所以他們理所當然認為,我隻是在玩某個遊戲而已。一個月之後,事情就變得不一樣瞭。蘋果公司給我寄瞭一張發票,裡面大概有 5000 美元,我媽媽感覺不可思議,她感到震驚的同時又非常驕傲自豪。我沒法用文字描述她那時的心情。

當然,她依然沒法理解發生瞭什麼,但我還是盡量向他解釋,“我在蘋果應用商店做瞭一個迷你小網站,它是一個關於企鵝俱樂部遊戲的,有很多小朋友需要這個工具,所以我就能賺錢。”我還向她解釋,App 的銷售收入和蘋果 7/3 分賬。

一夜躥紅

2

第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在 CNN 頻道播出

在我的 App 火起來之後,有許多電視臺都報道瞭“13 歲小孩開發流行 App”的故事。然後就經常有媒體要來采訪我,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秘魯一檔最大型的電視節目專程飛到邁阿密,來到我的學校拍攝我的故事,他們想知道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我的 Facebook 個人主頁快被擠爆瞭,來自全世界的小孩都急不可耐地告訴我他們多麼受鼓舞。我根本就來不及回復他們,這時候真有種明星夢成真的感覺。

與此同時,自己 App 的成功也極大地改善瞭傢庭經濟條件。我父母把我妹妹從公立學校轉學,由我來付她學費,我開始幫父母支付電費和網費,並且還幫父母餐館裡的員工支付工資。

我賺來的錢都拿來補貼傢用瞭,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畢竟一個月 12000 的錢,我又能拿來做什麼呢?我當時才 14!我真的不需要買什麼,我已經給自己買瞭最高端的蘋果 Mac 電腦,已經有瞭最好的手機,這些對我而言都夠瞭,別的我也用不著。但事實上,我的收入並不穩定,我感到力不從心,並且我在學校的成績也在迅速下滑,我之前都是 A 或者 B,現在一般都是 C 或者 D。

但是在聚光燈下,我毫無疑問是個成功者,我在邁阿密舉辦瞭平生第一次演講會,同時還和專業機構合作,在南美的秘魯和玻利維亞巡回召開新聞記者會,之後還去瞭厄瓜多爾開展演講。

3

我發現自己的故事具有一種力量。每天,Facebook 上都會有許多住在美國的西班牙裔父母給我發消息,告訴我他們在電視上看到我的故事,並且試圖教育自己小孩把我視為學習榜樣。我在秘魯的親戚都通過電話等方式祝賀我,每個人都通過電視廣播聽說瞭我的故事,“那個秘魯小孩會開發 App!”已經在全國四散開來。在我剛回到秘魯的時候,我就發現有來自三傢電視臺的攝影師扛著機器對著我,記者們跟著我問我問題。然後我們坐上面包車,在整個國傢的多所大學舉辦公開訪談和講座。

我媽媽一直在路上陪著我,因為她總覺得我還太小沒法照顧自己(當時我剛滿 15 歲。)我的演講內容全關於互聯網和 App,我宣傳互聯網就是教育的未來,我講述互聯網給瞭我許多學校給不瞭的機會。這次巡回演講讓我激動振奮,但同時也讓我感覺到空虛。

變故

我似乎成為全世界成千上萬小孩子的成功模范,但我傢的經濟狀況卻變得越來越糟。有一天我媽媽一邊哭一邊對我說,我們不得不離開這裡,因為有人要趕我們走。

這時候我隻覺得自己的世界要崩潰瞭。我曾經花瞭數千美元聘請律師讓我們留在這裡,但我也知道不能抱太大的指望。我從未料到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的父母來到這個國傢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但卻要被趕走。但這段經歷也磨練瞭我的意志,讓我變得更加堅強和理性,我不再那麼情緒化,看待問題更加細致。我決定以後不再寫傢庭作業,把更多精力投入到 App 開發上。我花瞭很多時間研究 App 市場,整天思考開發一款怎樣的 App 才能賺錢養傢。此時,我制作的 App 收入日漸下滑,經濟狀況捉襟見肘,隻能勉強維持傢庭日常開銷。

5

臥室太小,我一般晚上在廚房工作,即便是上學期間

我的壓力真的很大,感覺自己已經不是小孩,我的童年在那會就結束瞭。我需要養傢,我要盡我所能實現這一目標。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都不知道是否有足夠的錢購買食品。雖然我們傢齊心協力向餐館投入更多的錢,但還是沒能挽救餐館,最終關張瞭。我的父母都沒有工作,我是傢裡的唯一經濟來源。而且我當時還需要去秘魯和玻利維亞參加演講,真是見鬼。

摘下面具

但我公眾形象卻完全不一樣,我是那個“鼓舞瞭無數人的模范小孩”。每當攝像頭面向我的時候,我心裡就隻有一種責任,要做好其他同齡人的榜樣。我的大腦就會把所有的壓抑和挫折拋之腦後,尖叫、父母的惶恐,晚上父母的淚水。我隻會在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告訴無數同齡人,編程給瞭他們許許多多的機會,讓他們也能變得和我一樣成功。在一次訪談中有觀眾問我,如果自己傢庭混亂看不到希望,我的成功例子能給這樣的小孩帶來怎樣的啟迪。我用排練好的臺詞回答道:“好奇心和意志力才是關鍵,隻要你不斷前進,你就能抵彼岸!”

6

年齡不重要,隻要足夠努力,你就能創造奇跡

這是我演講時候被記者拍下來的照片,下面的話是我每次演講的結束語:年齡不重要,隻要足夠努力,你就能創造奇跡。我有時候止不住想,我為什麼要給出這麼糟糕的答案,我非常沮喪,我在欺騙。就在那時候,我意識到我需要澄清真相,我其實沒那麼成功。我需要讓大傢知道自己的生活並不完美。小孩們需要知道,我的“成功故事”其實遠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完美。

在後來的演講中,我談到自己為瞭負擔傢庭開支,談到我的父母如何丟掉工作,以及我如何維持傢庭生計。我開始實話實說,告訴那些傢長和小孩子,我的生活並不幸福完美,我不是百萬富翁,並沒有過上他們想象的那種生活。這是一個充滿瞭掙紮的故事,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故事傳遞的信息前所未有的強烈。缺少資源、財務危機、父母沒有工作的現實,父母當初不能理解為什麼做個 App,不相信做 App 能賺錢,也許這些才是故事真正的重要因素,才更能得到認同。

心存畏懼

我在 17 歲時去瞭 Facebook 當實習生,如今已經 19。我有機會分享我不完美的故事,即便身邊所有事情都不順心,你依然有機會獲得成功。我現在可以告訴所有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傢,即便你的父母沒上過大學,即便你們連吃飽肚子的錢都沒有,你們依然有機會通過學習計算機編程走向成功。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成為醫生或律師,我們要鼓勵人們多通過網絡學習知識,如果普通的傢長和小孩們都能相信,他們也都有機會和我一樣通過這種不可思議的方式獲得成功,那麼我們離目標就更近瞭一步。

7

我入職 Facebook 後在白板上簽名

大傢都以為我是成功者,但我卻希望講述自己灰暗的故事。

心裡害怕嗎?是的。第二天,我的一個朋友叫我不要畏懼,我一開始消除畏懼的方法就是不要想那些失敗的經歷,但我後來發現這樣並不對,我要學會接納和擁抱,我會告訴自己,如果自己足夠勇敢,畏懼自然不復存在。

我會害怕談論自己經歷的往事嗎?是的。

我會害怕自己所有犯過的錯誤嗎?是的。

但是我要變得勇敢,勇敢並不意味著不害怕,而是意味著不要因畏懼就放棄嘗試。我在童年時期做瞭很多不對的事情,有很多次我的決策定都是錯的,但是我不能因此放棄嘗試。可能我所有的決策都是錯的,可能我的腦子確實不太靈光,但至少我知道自己依然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但是作為互聯網一代,我們應該坦然談論自己不完美的故事,應該坦然接納畏懼,然後才能讓自己更加勇敢。

from:tech2ipo創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