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瘋狂動物城]紀錄片:從設定潤色到化解挑戰

剛剛過去的一季度,要說到最賣座的動畫電影,非《瘋狂動物城》莫屬。

美國媒體Fusion,跟拍瞭《瘋狂動物城》團隊超過兩年時間,制作瞭一部紀錄片:Imagining Zootopia。這部45分鐘的紀錄片,為我們呈現《瘋狂動物城》的制作全貌,講述瞭制作團隊從靈感、佈景設定、角色設定到劇本潤色等方方面面。

這支視頻還重點講到瞭《瘋狂動物城》團隊在處理兩大主角之間的沖突以及如下三大挑戰時的選擇:

一、為瞭讓基調是合傢歡電影的《瘋狂動物城》多一些深度,主創們選擇瞭“偏見”作為故事的主題。如何去理解和在電影中表達這一主題,就成瞭挑戰。

二、《瘋狂動物城》中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作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還生活在一起,這是違背常識的,要如何構思劇情?

三、最初是以狐貍尼克為主角,可是團隊發現故事的基調越來越陰暗,要怎樣調整?

《瘋狂動物城》的導演拜倫·霍華德(Byron Howard)本人很喜歡以動物為題材的動畫電影,尤其是迪士尼1973年制作的動畫電影《羅賓漢》。

s01

拜倫想做成類似《羅賓漢》這樣的動畫電影,片中的動物角色像人一樣穿著衣服直立行走

從迪士尼舊手稿和肯尼亞草原汲取靈感

為瞭給這部的動畫電影的制作找找感覺,拜倫和同事走進迪士尼的動畫研究資料館,這裡存放著大量的迪士尼動畫手稿,最久遠的手稿可追溯到迪士尼的第一部動畫長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s02

經常要開各種盒子,拜倫說每天就像過聖誕節一樣

s03

經常要開各種

羅賓漢的畫稿

拜倫相信,一個好故事的誕生往往來自實地調研。他們前往各地采風——紐約、拉斯維加斯、弗羅裡達甚至非洲肯尼亞。這是一個汲取靈感的過程。

s04

經常要開各種

肯尼亞是《瘋狂動物城》的天然素材庫

據另一個導演裡奇·摩爾(Rich Moore)所說,《瘋狂動物城》的制作分為瞭兩部分,一部分是劇本的撰寫,另一部分是電影的實際制作。這兩部分是有重疊的,也就是說,改劇本和電影制作在同步進行。

所以,在劇本確定下來前,大量草圖、概念圖就已經畫出來瞭。

佈景設定

s05

城市概念圖

Zootopia的設計理念:活力、包容

角色設定

團隊對動物角色的設計理念是:讓他們看上去像真正的動物,而不是強加瞭人類特質的動物。

s06

尼克的設計草圖

s07s08s09

朱迪的設計草圖

s10

朱迪的各種表情切換流暢自然

從最開始,團隊就知道會有很多動物,為瞭把將動物的皮毛做得逼真,他們同樣做瞭大量調研。

從毛皮的視覺效果到摸起來的質感都力求逼真。

s13

北極熊的絨毛清晰可見

s14

尼克的毛皮栩栩如生

劇本的潤色

再美的鏡頭、再棒的動畫制作,如果故事本身不過關,那麼電影本身無疑就是失敗的。為瞭潤色劇本,團隊在一個小型放映廳不斷放映由草圖制成的簡易動畫,大傢一遍一遍地觀看並討論劇本的修改。

集思廣益後,他們再去一個更小型的story room,對剛剛提的新點子進一步討論和篩選。

一個成功的劇本同時也離不開主題的立意,《瘋狂動物城》的主題是對“偏見”的探討,為瞭在故事中把這一立意講清楚,拜倫的團隊也遭遇瞭一系列挑戰:

1挑戰一:以“偏見”為主題的探討

《瘋狂動物城》的定位是合傢歡式的電影,這也讓團隊燒腦:如何讓一部歡樂的片子多些深刻的東西。 他們決定選擇“偏見”作為故事的主題。裡奇說:“一開始的劇情設定是,讓食肉動物在食草動物面前反而有些卑躬屈膝。食肉動物在Zootopia這個城市被定位為“闖入者”,他們受到食草動物的偏見。”

“偏見”這個議題,即便是在21世紀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更何況還要把它放在一個動物寓言中去講清楚。

為瞭加深對偏見的理解,團隊參考瞭ABC一部拍攝於1970年的紀錄片,名為《Eye of the storm》。

紀錄片《Eye of the storm》

片中老師通過一個小遊戲,讓學生們對“偏見”有瞭切身體會。

s19

一些孩子被戴上一條藍色圍脖,並被限制瞭部分權利

盡管這隻是個假裝存在“偏見”的遊戲,孩子明顯感受到瞭“偏見”的不友好。

s20

遊戲結束後,一個孩子試圖把圍脖撕裂

這部紀錄片給予瞭團隊很大啟發。該片的聯合編劇Jared Bush(傑拉德·佈什)說:“課上的遊戲隻是假裝這一天存在“偏見”,老師隨時可以說,好現在遊戲結束。但在真實的世界裡偏見隨處可見,我們又該如何處之?”

為瞭回答這個問題,他們還與社會學領域的專傢合作,向其請教對“偏見”的看法。

s21

Shakti Butler(沙克蒂·巴特勒),PhD,founder & president of world trust

對於迪士尼想在電影中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社會,沙克蒂說:“社會的本質在於它的文化。文化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傳達你是誰、你處於世界的什麼位置。如果學校的校長都是白人或男性,我就會感受到權力帶來的偏見。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偏見,偏見是無法消除的。想創造出一個平等的社會,就必須改變文化本身。”

傑拉德表示,深刻地理解瞭偏見隻是開端,他們還想知道,對存在偏見的兩個群體來說,應該如何共處。

2挑戰二: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如何在一座城市共同生活

常識告訴我們,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是無法生活在一起的。一開始,團隊想出一個點子——給食肉動物戴上一種叫tame collar的項圈。tame是“馴服的意思”,這種項圈被賦予瞭能抑制食肉動物獸性的功能。

s22

尼克戴上項圈的效果

那麼項圈是怎麼發揮作用的?食肉動物戴上它後,一旦情緒激動或者有傷害食草動物的意圖,就會被項圈產生的電流麻痹,像這樣:

s23

項圈機制示意圖

基於這個想法,他們甚至已經做出一個電影片段,該片段講述的是一隻小白熊的成人禮。

s24

成人禮上的小白熊需要戴上項圈,氣氛完全歡樂不起來

最終他們還是察覺到瞭問題,僅僅靠一個簡單的項圈並不能讓兩個群體和平共處。正如裡奇所說:“項圈的存在,表明瞭世界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食肉動物原本是想愛這個世界,但因為這個項圈,他們反而會憎恨世界。”

s26

小尼克對世界充滿困惑

團隊把項圈的方案拿給皮克斯的人看,他們說:“為什麼不把主題設定為“刻板印象”,你們同樣能得到想要的效果。”這個提議讓團隊眼前一亮,的確,每個人對動物都存在刻板印象,就連一個7歲的孩子都知道狐貍是“狡猾卑鄙”的。

他們發現“刻板印象”甚至讓角色塑造也變得更清晰瞭:朱迪想打破人們對兔子的“刻板印象”,並努力去做兔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尼克則知道自己是誰,安心地做一隻聰明的狐貍。“刻板印象”比起“偏見”顯然是更有彈性的主題,於是團隊放棄瞭項圈的設定,轉而向刻板印象的方向構思劇情。

3挑戰三:故事的主角,換or不換?

沒有瞭項圈,意味著劇本當中的許多劇情都面臨著修改,甚至包括主角。故事原本的設定是以尼克的視角作為劇情的展開。
s27 s28 s29

尼克一開始是故事的主角

從開頭介紹尼克的身世開始,團隊發現故事的基調越來越陰暗,並且沒有想象中有趣。觀眾也沒有如預期那樣對尼克產生共鳴。

反倒是朱迪,觀眾總能很快接受朱迪的設定。團隊開始反思尼克是否真的適合當主角,直到有人提出把朱迪作為主角時,他們才想到,如果以朱迪的視角來講這個故事如何呢?經過反復討論,最終還是把尼克替換為朱迪,因為朱迪積極向上的形象更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s30

最後的沖刺:尼克和朱迪矛盾沖突的處理

大傢對尼克和朱迪關系破裂的場景應該記憶猶新,這一段是二人關系的轉折點,也是讓整部電影得以完整的關鍵。

s31

電影中,二人的矛盾沖突達到頂點

拜倫說:“尼克和朱迪鬧僵的場景,是電影與觀眾交流的一個關鍵節點,此時正是電影想向觀眾表達對“偏見”的理解,我們必須把它講得清晰透徹。”

s32

建模上色後的效果圖

雖然是爭吵,但雙方也因此開誠佈公地說出瞭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兩人的關系有瞭更深入的進展,並且讓二人發生沖突的矛盾點也是正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團隊在最後幾個月一門心思攻克這個場景,隻要將它拿下,整部電影差不多就能交稿瞭。

s33

演員在給尼克和朱迪的爭吵配音

在視頻的結尾,拜倫透露自己是gay,並表示每一個人都有被支持、被接受的願望。最後,講述人說:“這是一部集結瞭整個制作團隊550人的才華與愛的電影。”(說到這裡,最後一位講述人的眼睛都濕潤瞭)

s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