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篇投稿選自騰訊大講堂(更多騰訊產品技術文章,可以關註“騰訊大講堂”微信公眾賬號),由騰訊研發管理部高級設計師Vertu撰寫,他以產品設計師的視角,對比解讀瞭微信的舊容與新妝,也講瞭Android版微信5.2放棄iOS UI設計背後的故事。
1 月 21 日,新的 Android 版微信在應用寶上線內測,很多用戶第一時間更新瞭。在這個微信5.2內測版中,我們可以看到界面的功能架構、視覺風格及交互邏輯都有瞭較大的改動——微信開始遵循 Android 的設計規范瞭。
相比之前移植 iOS 的 UI,Android 微信 5.2 的功能架構變得更加清晰,交互邏輯也更為簡潔,幾乎所有的核心功能都可以通過一次點擊快速找到並調用。無論對微信本身的產品體驗,還是對 Android Design 設計規范在國內移動應用設計中的推崇,這都是一個好的跡象。
早期 Android 系統的 UI 一直廣遭詬病,除瞭 Android 設備碎片化,Android 移動應用設計也缺乏統一規范,界面控件看起來都非常業餘。直到 2011 年 Android 4.0 發佈,Android Design 才應運而生,其中包括一般風格指南、設計樣式,以及 Android 的部分默認 UI 構件等。
盡管如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絕大部分開發者絲毫不遵循 Android Design 設計規范,原因有多個:設計規范未足夠優秀成熟;用戶習慣未形成,帶來學習成本;Android 第三方 ROM 盛行,導致與 Holo theme(最為基礎的 Android Design 呈現形式)混搭得不倫不類;多套平臺規范的 UI 維護及更新需要投入成本,等等。
隨著 Android 設備的不斷進化——屏幕尺寸的增大、實體鍵向屏幕內虛擬鍵轉移,Android Design 在移動應用設計中的優勢也逐漸顯現。從 2013 年下半年開始,國內的移動應用開發商(如豌豆莢、知乎等)在 Android 平臺上也開始遵循 Android 的設計規范。這一次,微信的設計團隊也在 5.2 版本中向著 Android Design 邁進瞭一大步。可見,越來越多移動應用廠商也都逐漸認同瞭平臺規范與一致性的重要性。
我們來看一下 Android 版微信 5.2。主界面去除瞭昔日底部的 Tab Bar,在頂部則使用瞭 Action Bar,並用 Tab Host 來組織內部界面。用戶通過手勢滑動可以輕松來回切換“聊天”、“發現”、“通訊錄”這幾個高頻功能界面。
雖然對於喜歡單手操作大屏手機的用戶來說,手勢的引入帶來瞭極大的便利,但是,左右滑動的手勢被用來切換 Tab 之後,有用戶開始有這樣的疑問:原來單條會話的左滑操作(置頂、刪除)哪裡去瞭?
其實,這一交互功能是早期從 iOS 移植過來的;新版微信摒除瞭對單條會話的滑動操作,保留長按操作,更加符合 Android 平臺的交互規范。當然,如果能使用 Contextual Action Bar 對多個會話進行批量選中操作就更好瞭,畢竟對於有清理癖的用戶來說,一條一條長按刪除還是蠻辛苦的。
我們還可以看到,在這次更新中,“搜索”功能被提高到 Action Bar 常駐按鈕的位置,支持全局搜索。相比舊版在“會話列表”和“通訊錄”兩個界面分別置頂的搜索框,節省瞭屏幕空間,統一瞭搜索入口,省去瞭辨識記憶的麻煩。
在頂部的 Action Bar,除瞭“搜索”之外另外兩個常駐按鈕為 add(+ 號)、overflow(三個小圓點):add 的下級均為與外界有交互的操作,如“發起群聊”、“添加朋友”、“分享照片”等;overflow 羅列的均為與個人相關的操作入口,包括“個人信息”、“我的相冊”、“我的收藏”、“設置”等。層級清晰易記。
在視覺風格上,微信在本次更新中做瞭一個大手術,界面空間去除以往厚重的漸變、高光、陰影的樣式,向更為扁平的 Holo UI 靠攏,品牌色黑、白、綠搭配清新簡約。有用戶反映,與諸如 Line、Kakao Talk 等同類應用相比,新版微信依舊沒有俏皮生動的情感化形象。
不過,因為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定位,微信作為一個大眾產品,覆蓋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在視覺體驗這種主觀感受的設計上保持中立簡單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功能本身的出彩,讓用戶不時感受到意外的驚喜,才是產品創新的價值所在。
來源:http://www.36kr.com/p/20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