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的冬天即將來臨

  電子商務的火焰在中國燒的越來越厲害,這兩年不斷湧現出實力較強的電子商務公司,他們從事著各種產品的網上銷售業務。大家不難看出從去年的網上交易額數字來看截止到2010年12月,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已逾4.5萬億,同比增長22%。其中,B2B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8萬億,同比增長15.8%,增速有所放緩;網上的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5131億元,同比增長97.3%,較2009年近翻了一番。這麼大的交易額,光淘寶就佔了四分之一的比重,可想而知這是個多麼大的數字,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又有多少人不願意從這里分一份羹?國外資金不斷的流入中國市場,國內許多小公司也都看好網上銷售的市場之大。

  所以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想去嘗試,試圖從互聯網中得到些甜頭。然而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2010年互聯網服務投訴量就同比上升了68.7%,位居投訴增幅第2位。增幅這麼​​大的投訴量不得不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互聯網市場的規範、政策法規的出台已經大大落後與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了。

  說到這裡筆者也想聲明下今天並不是特意要拿淘寶說事,只是隨後幾年的電子商務發展的確會出現了對淘寶及淘寶賣家不利的一面,這也不僅是筆者個人的一種認為,筆者也相信以下兩點會成為其主要原因:

  一、政策出台

  淘寶作為國內最大的網上交易平台,擁有著龐大的用戶群和每天大量交易資金的​​周轉,消費者每天都有大量的錢流向網購,一批批賣家也從剛開始兩三個人經營一個小的店鋪到兩年後擁有自己專業化的公司,包括員工培訓和產品渠道都做的非常好,這些店舖的交易額不斷的增加,現實中他們也在不斷的向公司化管理轉型。這的確是個很好的現象,但你要知道在中國現有法律中個人交易與企業交易有著完全不同的政策體系,現實中個人如果做生意還得像市場部交一定的管理費,企業做生意更要向國家納稅。而像這些淘寶店舖的商家生存在政策的夾縫中,自己的銷售額在不斷的增加,生產能力也在不斷的擴大。單從稅務方面考慮就會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其實有關部門也早已關注網上消費市場,網上交易政策的出台也是勢在必行。

  熟悉電子商務的也都知道六月份武漢​​工商局對在武漢的淘寶第一大店鋪開出了高達430萬的巨額稅款,其中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滯納金。而這家店舖一直是淘寶女裝銷售冠軍,信用級別達到3個金皇冠,意味著累計有200萬筆以上交易,該店2010年銷售額超過1個億。如此龐大的交易額能不當先關部門感到擔憂嗎?在淘寶平台上像類似交易額較大的店鋪還有很多,目前他們都是以店鋪形式進行銷售,而現實中卻是體系完善的大中型公司。公司沒有稅款的上繳整個開銷成本就會大大降低,相比較現實中的門店商場,他們不菲的租金和稅款一直都在控制著他們的銷售價格。作為工商部門的職責就是維護商業市場的秩序和平等,唯有的辦法那就是整頓網上電子商務交易,促使相關政策的出台。而淘寶的模式就是免費無租金的個人店鋪,如果對他們實施稅款的上繳和定期的審查,這無疑是對淘寶店鋪賣家的一次大規模洗牌,而直接受損失的就是淘寶本身。這不可避免的重重一擊,淘寶和眾多賣家們要做好迎戰的心理準備。

淘寶

  二、市場變革

  首先大家要知道B2C是企業對個人的一種交易,而淘寶則是C2C(個人對個人)交易,兩個銷售者的差異是前者是公司後者是個人,假如您是顧客的話在產品價格相近的情況下你是選擇商城購買呢?還是選擇在私人賣家購買呢?筆者想多數人還是選擇從商城購買,因為自己知道筆者買來後的這個產品或許是需要售後服務的,再或者說我要對我購買的商品有足夠的信心它不是有問題的商品。所以如果選擇在私人賣家購買,就會把剛才的問題看的比較重些。不僅如此甚至有些買家對賣家的服務還要保持一種擔憂。隨著消費者對品牌概念和服務滿意度越來越高的定位時,私人賣家就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了。而這對於一個企業級的B2C商城來說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而且越來越多的B2C商城把重點都放在了用戶購買體驗上,做到專業的客服和導購人員,採用統一的產品包裝,方便快捷的自有物流配送,還有無後顧的售後服務,這些都會讓賣家喪失了自己的競爭力,所以想要跟B2C抗衡的確是件很困難的事。

  其實還有一點也是淘寶的致命問題:“假貨”。感興趣的可以搜下歐米茄起訴淘寶的相關新聞在這裡就不多闡述了。

  筆者認為淘寶賣家能跟B2C競爭的就是產品個性化、自主化,比如一些創意類或特產類產品的,雖然現在水貨類產品始終處在熱銷狀態,但相信不久也會被取締的。讓自己的產品擁有固定的客戶,及時再龐大的B2C企業也不會搶走你的客戶。至於政策的出台是肯定要出的,只能希望不會太嚴厲就好,否則會有一大批中小規模的店鋪死去。

  來源:蔣允燦投稿,原文鏈接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