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FT中文網
BBS和即時通信(IM)這兩個互聯網應用之間是什麼關係?這是前一段Discuz的CEO戴誌康拋給我的問題。 Discuz是目前最大的中文BBS後台提供商。各位不妨先思考三十秒。
……
答案之一是:在產品戰略層面,IM處於BBS的下游。其邏輯是:BBS是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場所,但中國的網友在BBS裡認識之後的下一步是乾什麼?當然是加為QQ或者MSN好友,私下里慢慢聊。所以某種程度上,Discuz所做的,即是孜孜不倦地為IM貢獻高質量好友的來源。接下來,還不滿30歲的80後代表人物戴誌康得出了一個聽似駭人聽聞的結論:“Discuz之前一直在無形中幫著QQ和MSN樹立它的核心競爭力”。
換句話說,紅杉們投給Discuz的幾百萬美金,Discuz員工們的努力工作,都有一部分補貼給了下游的QQ和MSN,而沒有回報。因為BBS無法把所有的效益都內化,而那個最末端的效益會不可避免地被IM承接到。作為網友最依賴的交流工具,IM擁有互聯網上相對優越的“戰略站位”。用行話講就是,BBS是人際關係的弱鏈接,而IM是強鏈接,強鏈接是弱鏈接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的轉化。
所以我們看到:Discuz在兩年前進入了SNS領域。其本質就是期望向下游延伸,讓那些通過BBS結識的網友在Discuz的SNS裡保持聯繫,而不必跑到QQ、MSN或者開心網上去。 Discuz從弱鏈接起家,向強鏈接滲透。
同為網民交流和獲取信息的工具,Discuz和QQ/MSN之間是競爭關係,而相對弱小的Discuz卻在時刻不停地補貼相對強大的QQ。這是一個幾乎無法逃離的客觀現實。而戴誌康強調:Discuz只是“眾多的活雷鋒”之一。
類似的還有比如網絡遊戲。當一大群陌生人在一款遊戲里相互結識後,也會加個IM工具以保持長期聯繫。哥們總不可能十年如一日玩一款遊戲,但哥們一般都把QQ或者MSN帳號當作長期的聯繫方式,有些人還甚至把這些帳號跟手機號一道印上了名片。所以網絡遊戲所產生的一部分商業和社會效益,即人際關係的增多,被IM拿走了。
結論是:請盡量切入處於產業生態下游的產品,以享受上游產品所創造並且溢出的商業收益。所謂下游,我的理解是:承載相對固化而不是隨機的網民活動,比如IM上的人際關係就穩定,BBS就相對隨機。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補貼競爭對手”的方式。活雷鋒其實很多。
還在新浪和搜狐拼搶“第一門戶”的遙遠的2004年,江湖上流傳一個說法:搜狐與其明星創始人的高調市場推廣把很多非網民轉變成搜狐的新聞讀者,但當這些讀者開始在互聯網上讀新聞後,就會看到網上關於新浪新聞比搜狐新聞更強的帖子,於是他們中的很多人最後都成了新浪的用戶。
結論是:如果你的產品口碑不能在市場上唯我獨尊,更甚至要明顯比對手弱,那麼在耗費資源教育市場上請千萬謹慎,因為口碑更好的對手很容易把你花錢耗力培養出來的用戶搶走。換句話說,弱小的玩家“沒有資格”去拓展市場,你只是在補貼並且增強對手而已。
新浪和搜狐之間屬於同質化競爭,這個案例容易看明白。更複雜的情況是:一個看似新興的市場,但其競爭規則和所依賴的資源其實與一個傳統的市場類似,於是那些自命不凡的開拓者,最終的下場是兔死狗烹。
2002年,博客概念興起,IT評論家方興東把這個概念引入中國並且不遺餘力的宣傳。 2005年,方興東運營3年的博客中國拿到1000萬美金,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推廣活動以普及博客。也正是這一年成為博客的大眾化元年,當年中國的博客用戶達到1600萬,佔網民總數的14.2%;中國博客服務商600多家,博客站點3600多萬個。
這個時候,以新浪為首的門戶強力介入博客市場。不到一年,當時的四大門戶就基本壟斷了博客市場,博客中國趨於倒閉。方興東作為“文化傳播者”的成功也伴隨著作為“商人”的挫折,博客中國拿到的用於教育市場的那1000萬美金,完完全全補貼給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四大門戶。
博客雖然是一個新興應用,但其競爭規則和傳統門戶基本一致,其所依賴的資源也都掌握在傳統門戶手裡。第一種方式,把博客作為媒體內容來源,就需要大量的博客作者和大量的讀者。這一點,新浪等新聞門戶擁有無可爭議的優勢。第二種方式,把博客當作個人的情緒表達和朋友之間的交流,就需要一個成型的社交關係網絡。這一點,QQ的地位不可撼動。
總結一下在哪些場合會出現補貼對手的行為:第一,在一個相對成型的市場,對手比自己強大。第二,在一個貌似新興的市場,但大公司可以用傳統的方法和資源隨時進入。第三,在一個確實獨特的市場,但其商業效益會不可避免地溢出到下游的產品環節,而下游的廠商隨時可能入侵到自己這個環節。
核心的問題在於:就算明知道這一切,或者早就預知這一切,也不能阻擋戴誌康或者方興東來玩這一場遊戲。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就算Brin和Page或者Zuckerberg,當年也沒有想到Google和Facebook會有今天的成績和潛力。產品的形態、商業的格局、市場的變化是很難預知的,你必須先跳進河流,否則永遠沒法學會游泳。
這也就能充分說明創業者、創新者以及VC的可貴。他們明知補貼的尷尬和可怕,卻依然能夠勇猛投入並大膽嘗試,期望在一個短暫的時間窗口裡快速長大,或者改變競爭規則扭轉競爭格局。寫作此文,絕非嘲諷補貼者,而是警示“無知者無畏”,停掉“不必要的補貼”;勉勵“有知者無畏”,在補貼中忍辱負重、尋找顛覆良機。
遊戲網誌: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