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的話你會發現一個事情:自從2013年索尼PlayStation 4開始發售以來,一直缺少質量過硬的第一方獨占作品。盡管PS4本身在玩傢和市場面前有著非常不錯的評價和反響,但是缺乏第一方作品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瞭。
目前索尼一直在專註的是第二方獨占遊戲,以及第三方廠商的合作關系。前一陣子《駕駛俱樂部》和《摩托風暴》的開發商Evolution工作室,正是這個策略的最新受害者。工作室被關閉,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被分配到瞭Zipper互動(海豹突擊隊)和利物浦工作室(反重力賽車)。那麼問題來瞭,這個逐漸放棄自傢第一方工作室的策略,會從長久上讓索尼走的更遠,還是他們正在犯下的一個錯誤?
這個答案很復雜也很不好回答。動視的《命運》系列主要市場都在PS4這裡,以至於很多人都忘記瞭這原本是個多平臺遊戲,另外一些遊戲比如《星球大戰:前線》也是如此。盡管無論是市場還是遊戲商目前都更傾向於索尼這方,但2015年我們也看到瞭全年沒有第一方獨占作品發售的尷尬局面。
去年有著大批第二方和第三方廠商在PlayStation上大活躍,比如人氣大作《血源詛咒》、《直到黎明》甚至《神秘海域:德雷克合集》等都是如此。也就是說這些廣受歡迎的作品後面,都並非為索尼所有(更正:德雷克合集的主要移植主要是由外包公司藍點工作室完成)。
索尼自傢的一部分工作室:聖尼聖莫妮卡、Sony Bend和ICO等都已沉默瞭數年,特別是Team ICO的上一款作品《旺達與巨像》還是在PlayStation 2上發售的。而那些在PS4上發行瞭遊戲的索尼工作室,大多數都沒能達到大眾的預期水準。Sucker Punch的《惡名昭著:次子》對比一代和二代來說顯得十分平庸;《殺戮地帶:暗影墜落》則是一款典型而又無聊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而《駕駛俱樂部》不僅跳票瞭一年,發售開始就是挫折重重。
PS4上最成功和最人氣的遊戲均非索尼第一方遊戲,比如《命運》、《星球大戰:前線》和《血源詛咒》等等。然而非常奇怪的是,索尼的這個策略在過去的三年內可謂是成功的,至少從商業角度來說如此。目前索尼PS4在全球的銷售量已經將近4,000萬,遠超其主力競爭對手Xbox One(約2,000萬)。
回想一下過去,索尼曾經每三個月就會為PS3推出一款第一方遊戲,然而成績卻不怎麼讓人滿意就是瞭。還記得《剪刀王子》和《瑞奇與叮當Into the Nexus》嗎?剪刀王子隻賣瞭25萬,而瑞奇與叮當亦是勉強70萬的成績而已。那麼這樣來看索尼專註於第二方和第三方發行商,不是很明智嗎?繼續扶持有收益而放棄虧損的地方不是挺好?(其實想想看G胖也是這個套路:賣遊戲比做遊戲賺錢)
雖然目前是好的,但索尼接下來的每一步都要十萬分的小心才是。逐漸關閉這些工作室的後果,就是這些人才會逐漸流失到其他開發商甚至競爭對手旗下,如果是那樣索尼可以說是走瞭最差的一步棋。索尼是否考慮到當PS4的銷量飽和並開始下降之後會怎樣?是否考慮瞭這些人成立瞭獨立遊戲工作室,或者加入競爭對手的部門之後的事情?
索尼在電子遊戲業的歷史上有著僅次於任天堂的輝煌成績。在過去的日子裡他們創造出瞭古惑狼、傑克與達斯特、南森·德雷克和奎托斯等一系列,讓粉絲們喜愛而又人氣的遊戲角色形象。如果這些往日的英雄們就此黯淡,那麼對索尼來說是奇恥大辱也不為過。
最後一說,讓我們會想一下索尼和PS4為何能獲得如今這樣的大成功。就在2013年的PS4發佈會上,索尼就將其定位於硬核玩傢們。這部主機永遠標榜的自己首先是遊戲機,其次才是娛樂設備。索尼今天這種盛世和商業成就,某種意義上也多虧瞭這種PlayStation“信仰”的力量。而索尼的忠誠玩傢們會越來越期待那些牛逼閃閃的第一方大作登場。如果索尼執意要背棄玩傢們最初的“信仰”,那恐怕會帶來一種毀滅性的災難。其遊戲品牌不光會被完全摧殘殆盡,對於那些忠誠粉絲們也會被其“背叛”所重傷。
from:愛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