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馬化騰:揭秘騰訊超3600億的投資

從投資手法、佈局、結果來看馬化騰其實更符合“戰略投資人”這一稱謂,風格冷靜、細膩、前瞻性強。騰訊的投資更像是在玩拼圖遊戲,從“遊戲”為大本營向電商、O2O、金融等領域擴張壯大。

2

6月16日,中國投資行業100位頂級投資人評選結果出爐,該人物評選由清科集團旗下,中國創業與投資第一門戶投資界發起,最終評選出100位投資業績卓越,同時對於中國創業投資、股權投資行業作出巨大推動作用的傑出投資人,簡稱《投資界100》。

接下來我們將對《投資界100》登榜的戰略投資人做系列報道。他們是中國互聯網江湖的各大門派掌門人,身傢百億、出手萬金,一言不合就買買買。從初創企業到上市公司,步步蠶食,從產業鏈到生態圈,一路鯨吞,盡顯土豪本色。

姓名:馬化騰

年齡:45歲

職位: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

代表案例:京東、58同城、獵豹、優酷土豆、新美大

坊間流傳一個段子——

問:馬雲和馬化騰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答:以偷井蓋為例,馬雲看見會直接阻攔,如果是馬化騰,估計會過去問這個好不好做,賺不賺錢。

純屬娛樂,博看官一笑。但馬化騰的“精明”,可窺見一斑。從投資的角度看,馬化騰與生俱來的實用主義特質,會不會使騰訊在BAT的資本博弈戰中更勝一籌?

事實上,馬化騰的投資戰略既不像馬雲那樣“財大氣粗”,又不同於李彥宏的謹慎保守,而是緊緊圍繞“戰略需要”進行資本運作,該出手時就出手,以“快準狠”的投資戰略取勝。

據數據統計,騰訊上市後對外投資並購的支出已超過585億元美元,再加上今年86億並購的Supercell等遊戲公司,騰訊的投資並購總額接近600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為3600億)。

全球遊戲市場霸主:從英雄聯盟到並購Supercell

除瞭社交產品,騰訊在BAT中最占優勢的就是遊戲。但騰訊今天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遊戲行業的“霸主”,靠的主要不是自身IP,而是近十年來在國內外遊戲市場上瘋狂的資本擴張。

上月末,騰訊斥資86億美元(折合566億人民幣)從軟銀手中買下芬蘭手遊開發商Supercell,該筆投資成為騰訊史上最大筆並購,對騰訊“全球遊戲帝國”地位的奠定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在此之前,《英雄聯盟》是馬化騰最“得意”的投資案例。騰訊在2011年買下《英雄聯盟》所屬公司Riot Games的部分股權,去年《英雄聯盟》超越《魔獸世界》成為全球最大的電競遊戲。憑借《英雄聯盟》的6700萬用戶量,騰訊遊戲去年大賺90億美元。馬化騰曾公開表示“我們最成功的是投資美國的Riot Games,做瞭LOL(英雄聯盟)”。

收購Supercell對騰訊來說可謂“如虎添翼”。2015年,Supercell和騰訊的收入合計達111億美元,如果他們的年同比增長速度繼續保持在這個水平,今年的收入總和將會高達130億美元,在全球遊戲市場上的份額將擴大到13%。也就是說,騰訊將登上“全球遊戲公司NO.1”的寶座。

除瞭大筆的投資並購,騰訊在遊戲領域的整體佈局也有其特色。在34起投資並購案例中,僅有7傢國內公司,可見騰訊在更積極地與海力企業建立資本關系。

十年來,騰訊通過大大小小的投資並購,逐漸填補瞭自身遊戲IP的不足,逐步成為經驗豐富的“國際買手”。騰訊和這些海外遊戲公司合作,絕不是僅僅為瞭引入成功的某一款遊戲單品,而是希望通過大量引入海外優質遊戲,成為這些遊戲公司的掌門人。

無心插柳柳成蔭:入股金山、獵豹,回報率高達400%

說到獵豹、金山,不得不提當年的“3Q大戰”。

奇虎360與騰訊間的糾葛由來已久,被業界稱為“3Q大戰”。騰訊要求用戶必須卸載360軟件才可登錄QQ,360認為騰訊該做法是“惡意壟斷”。從2010年到2014年,兩傢公司上演瞭一系列互聯網“互掐”之戰,並走上瞭訴訟之路。最終奇虎360敗訴。

在“3Q大戰”中,馬化騰之所以能跟周鴻禕抗衡的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投資瞭傅盛的金山網絡(後更名為“獵豹移動”)。傅盛是奇虎360的元老級人物,因與周鴻禕的糾葛出走,在3Q大戰的高潮時期,傅盛帶領自己的可牛公司與金山安全合並,並引入騰訊的投資。

2011年、2013年,騰訊分別以2000萬美元與4698萬美元投資獵豹移動,總投資額達6698萬美元。2014年,獵豹移動成功上市,騰訊占股價值2.7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高達400%。

騰訊當年入股金山,僅僅是想通過扶持金山來扼殺360,並彌補自己的安全短板。可時至今日,當年一招別有用心的棋,卻結成如今的累累碩果,騰訊無疑成為一大贏傢。

放手也是一種愛:投資京東、大眾點評、搜狗背後的共同邏輯

每一傢互聯網巨頭都有自身的傳統基因,這決定瞭即便是國內互聯網公司裡市值最高、業務最廣,幾乎無處不在的騰訊,也有無法“霸占”的領域——比如電商、點評、搜索等。

馬化騰在電商方面的“覺悟”比較晚,直到2011年,騰訊才開始大量投資電商企業,彌補短板。當時騰訊的電商業務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包括拍拍網和QQ網購在內的自有電商業務;另一類是投資的電商企業,包括易迅、高朋網、好樂買、珂蘭以及買賣寶在內的幾傢電商企業。

騰訊電商在2010年急於佈局,曾找到京東洽談,可惜合作未果。投資京東不成,騰訊便投資瞭一傢業務模式幾乎與京東一模一樣的公司——易迅網,業內稱之“小京東”。

可惜的是,雖然騰訊在電商不惜砸下重金,但短板不是一日可補齊的,尤其是面對阿裡巴巴這樣以電商發傢的強勁對手,騰訊在電商的業績一直無太大起色。直到2014年,騰訊以2.14億美元入股京東,同時京東把易迅納入麾下。至此,“騰訊+京東”的組合成為一個肩負C2C和B2C業務的龐大電商巨頭,給馬雲的淘寶、天貓等造成巨大的威脅和壓力。

投資京東,宣告瞭騰訊決定放棄不占優勢的自有電商業務,通過投資手段“曲線救國”。

采用類似的投資並購打法,騰訊還曾投資大眾點評、搜狗等企業。入股大眾點評, 拋棄F團、高朋;投資搜狗,賣掉放棄親生骨肉“搜搜”。騰訊“做減法”的投資,何嘗不是一種明智的戰略?

與阿裡“冤傢聯姻”:滴滴快的合並、58到傢、華誼兄弟等

騰訊與阿裡長期是“死對頭”,但可能因為“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為瞭賺錢,兩傢有時候還是很高調地“在一起”的!能統計出來的案例,居然高達8個之多:

智能出行領域: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經過長期的燒錢大戰後,在2015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宣佈合並,滴滴投資方騰訊與快遞投資方阿裡平均持股,宣告瞭在打車軟件的局域,“二馬”的“燒錢補貼”軍備競賽時代已經結束;Uber全球擴張之勢迅猛,滴滴見招拆招,聯合阿裡、騰訊共同投資瞭Uber在美競爭對手Lyft。

O2O領域:由專車“補貼大戰”可見O2O也是一個燒錢的領域,但資本巨頭的合作,會加速O2O行業的淘汰賽,樹立行業寡頭。去年10月,58同城宣佈旗下“58到傢”獲得A輪3億美元融資,背後“金主”包括騰訊和阿裡。

文娛領域:2014年,華誼兄弟募集資金36億元,阿裡、騰訊及中國平安,三傢公司合計認購瞭其中的35億元。2015年,阿裡、騰訊和蘇州元禾出資籌建瞭“華人文化控股”,成立“華人文化基金”,專註文娛領域投資,總融資規模逾百億元人民幣。隨後,阿裡騰訊又斥資數億元人民幣投資瞭“華人文化基金”旗下的智能硬件初創公司“微鯨科技”。看來“文娛”這塊大蛋糕怎麼分,阿裡騰訊是最有共識的。

金融保險領域:“二馬”共同註資過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眾安保險等多傢公司。

結語

BAT量級的互聯網公司,其實正在逐漸告別內生式增長,走向“投資驅動增長”這一道路。拼到最後,拼的其實是誰更會“賺錢”。據悉,2015年,阿裡投資金額超400億美元,市值1560億美元;騰訊投資並購金額超55億美金,市值達到2000億美金,首次超越阿裡。

從投資手法、佈局、結果來看,相比於馬雲“30億以下的項目絕不投”的霸氣范兒,馬化騰其實更符合“戰略投資人”這一稱謂,風格冷靜、細膩、前瞻性強。騰訊的投資都是圍繞業務進行,都是為瞭解決當下最迫切的問題。

騰訊的投資更像是在玩拼圖遊戲,從“遊戲”為大本營向電商、O2O、金融等領域擴張壯大。其投資戰略意圖也非常清晰——自身不強,投資來補。正如馬化騰得力副手、騰訊副總裁彭志堅所說“我們的投資邏輯最核心的就是戰略價值,大部分案子都是以戰略價值和財務價值並重,但第一位的永遠是戰略價值。”

from:投資界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