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在移動端備受用戶青睞並且久經市場考驗的精品遊戲,很少有人想象得到它們長期以來都是“兒童用戶內購糾紛案”的焦點。如今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用戶也朝低齡化發展,三四歲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也毫無門檻。甚至於花錢付費都非常簡單方便,兒童玩傢很可能小手一陣亂點就花掉一筆錢。
“《消滅星星》花瞭120塊錢買瞭許多錘子,並且半個小時就消耗光瞭;《開心消消樂》消費40元充瞭一些金幣和道具;《植物大戰僵屍2》消費60塊買瞭特殊道具;《小黃人快跑》消費20元買瞭小黃人套裝。”某位媽媽談起自己的小寶寶玩遊戲時的無意消費,顯得非常無奈。最後傢長們總結出來的最有效經驗就是:拔出手機中的SIM卡或者設置成飛行模式,給孩子玩“純正”的單機遊戲。
如果無意消費的數額太高,那麼就會令傢長們難以接受瞭。類似的糾紛問題經過日積月累,終於引起西方各國政府的強烈關註,而蘋果谷歌等移動遊戲巨頭們也受到越來越強勢的打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今年分別指控蘋果、谷歌、亞馬遜“不公正收費”,逼得谷歌向消費者退還瞭1900萬美元,而蘋果是3250萬美元——隻有亞馬遜態度強硬,決定與該委員會對薄公堂硬扛到底。
除瞭美國相關部門以外,英國廣告標準局嗆聲巨頭EA,批《地下城守護者》廣告打著“免費”招牌搞虛假宣傳;歐盟委員會也責令蘋果、谷歌嚴查兒童應用內購買問題,要求這兩傢公司拿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對於各國部門的施壓,谷歌首先退讓,不再將Google Play商店中有內購的遊戲標示為“免費”。另一方面,蘋果也發表聲明稱,已經有“非常易於使用的”傢長控制工具和App Store兒童區提供更好的保護,此外蘋果計劃給iOS8將增加一項名為“Ask to Buy”(請求購買)的新功能,幫助傢長更能掌控孩子在App Store的購買行為。
小孩玩手機遊戲被吸費的案例發生過很多,一方面由於小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部分遊戲的付費提示不夠明顯,一不小心就會點擊購買。但根據英國BBC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隻有50%的父母對傢中的平板電腦進行瞭傢長控制功能設置,從而對孩子能夠使用的軟件和內容進行限制;而在孩子使用的智能手機上進行功能限制的比例,則隻有40%。
而在國內移動遊戲市場上,這些熊孩子的無意消費又該誰來買單?這個問題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條例。但根據《民法通則》的明確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遵照這一規定,10歲以下的小孩子如果進行遊戲消費行為,那將是無效的,傢長可以要求無條件退貨。
但問題的糾紛就在於,智能移動端的使用權是否絕對掌握在傢長手中?答案顯然是“不”。隨著智能移動端的普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傢庭也將平板電腦當作小孩的玩具之一。10歲以下的兒童在遊戲過程中,不管有意無意都可能產生傢長所不願意的消費。
記者資訊相關法律人士的看法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消費,傢長和商傢都應承擔一部分的責任。”其中出現得最多的“無消費驗證提示”,可以向運營方申請退費,但也需要視運營條例而定。若遊戲中含有的惡意軟件、靜默使用、軟件捆綁等引起的消費,則可以嘗試通過消費投訴要求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