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昌鳳
傳統媒體正在經受著Web2.0的衝擊與洗禮。今年3月前的6個月,美國日報的日均發行量較上年同期又減少了8.7%,而去年9月前的半年已下降了11%。傳統媒體似乎被逼上了“絕路”,卻又在Web2.0時代獲得重生。
Web2.0換代的不只是科技,更是信息傳播、生活面貌、資源分享和社交方式的大變革,是21世紀知識型經濟主導下的人類社會的縮影。博客、播客(視頻分享)、維基、社交網站、第二生命等網絡工具,將個人化、互動性、集體貢獻內容這些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
傳統媒體不斷適應Web2.0的趨向,從理念到手段都實踐著變革:服務從受眾轉向用戶,傳播從單向轉向互動共享,內容從單篇新聞轉向信息聚合與事件過程,手段從單一形態轉向多形態融合,媒體機構從產品供應商轉為用戶平台……
老報紙攜手新媒體:打造“智能新聞”
新舊媒體是對手、是敵人,又是唇齒相依的伙伴。 2009年9月Google實驗室與39家著名媒體合作,嘗試新聞聚合產品Fastflip,用戶不必登錄網站即可快速瀏覽新聞。 2009年末,美國兩大報業巨頭紐約時報集團與華盛頓郵報參與Google的新聞實驗,催生了Google的實驗產品“正在發生的新聞”(LivingStories),提供了新聞互動的新形式,打造“新聞的未來”。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負責采寫分屬若干主題的新聞,Google則提供技術平台,使兩報可以重新整合新聞。同一主題的新聞內容呈現在同一頁面內,有新聞、評論、特寫、圖片等各項內容;每一個主題按時間順序展現過程,用戶可按主題、參與者或以多媒體參與探討;閱讀靈活,用戶每次重回此頁面時,內容都已更新,而原報導改以概要呈現。
以測試期《紐約時報》“醫療改革”報導為例,用戶可按時間線了解該報自去年11月以來的主要報導;還可按報導的切入點了解參議院辯論、眾議院投票、醫改成本分析、業界反應、公眾輿論等;此外,還可通過圖片簡要回顧1912年以來美國醫療改革中的30多個關鍵時間點,分享《紐約時報》的歷史文獻。 LivingStories的報導如同一個個性化的RSSfeed閱讀器,不過它只關註一個主題,由用戶定制、並可跟踪,有更新內容時會通知用戶。新的在線呈現形式賦予了新聞更多的價值。
據稱75%的用戶更喜歡LivingStories形式的在線新聞,而不是傳統的網絡新聞。一些內容提供商躍躍欲試。為此Google新聞將LivingStories開源:所有新聞網站都可利用此平台不斷更新新聞、同題聚合,按用戶點擊記憶編排內容,用戶可參與修改、有問題可得解答。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新型的在線呈現形式意義重大,預示著新聞的未來趨向。紐約城市大學互動新聞中心主任賈維思(JeffJarvis)認為這是一種“智能新聞”(SmartStories),傳統紙媒式的“單篇新聞”已經過時,網媒應當轉向呈現這樣的事件過程,包括新聞的不斷更新與更正、背景和歷史,鏈接同題信息其他來源的不同版本,讓用戶可以獲知新聞的全貌。這就要記者用新的方式去採製新聞,其作品是可嵌入的、可被抓取從而自主發送的。
新的在線新聞呈現方式,使傳統報刊的歷史積累和內容優勢得以發揮,傳統報刊可以重新發掘自身價值。另外,經過整合的主題新聞可以節省用戶從過量信息中搜索新聞的成本,增添了附加價值,可能促成傳統媒體網絡收費的實施,“個人化新聞”、“定制新聞”也將成為現實。新的呈現方式還可演化出新型服務——催生提供新聞整合服務的專業機構,其市場價值可期。
廣播電視的數字化:更新過三代了!
廣播電視也在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創新。上月“探索”科學頻道(Discovery)甚至與《模擬城市/人生》系列遊戲開發者賴特(WillWright)簽訂協議,合作開發電視節目,力圖融入在線互動的特色。
廣電巨頭英國廣播公司(BBC)是同行中的領先者。 2004年起BBC開始對節目製作、編輯、傳輸及存儲方式實行全面數字化。 Web2.0帶來了博客、播客,BBC於2005年、2006年先後推出播客節目“共享時刻”(Inourtime)和“口水戰”(FightingTalk),之後更新增20個播客節目。 2006年BBC開始實施跨媒體計劃“創造性的未來”。 2007年BBC推出了新版網站,充分體現Web2.0的特徵和功能,用戶可以定制主頁上的信息、添減首頁新聞,改換顏色、隨意拖放關閉等,亦可上傳博客、播客和視頻。
2007年7月,BBC推出iPlayer視頻點播服務,首次從技術層面實現了廣播、電視、網站、移動終端等傳輸渠道的大融合,也帶來節目製作等創新,成為廣播電視數字化的一個里程碑。 iPlayer上線不久月均用戶達數百萬,6個月的下載即達1億次,35歲以下的用戶增長到37%(原先僅17%),讓擔心會永遠失去下一代受眾的BBC大為振奮。 iPlayer是一款基於瀏覽器的軟件,能在Wii(任天堂2006年推出的電視遊戲機)和多種移動終端看視頻、聽廣播。
2008年,BBC又推出了iPlayer第二代,這款播放器集成了無線視頻點播電視功能,用戶能夠以新的接入方式免費享用BBC的所有內容, 包括每週250個電視節目以及BBC廣播網絡,可隨時、隨地、多方式獲取服務。同年BBC先後與任天堂、諾基亞合作,把iPlayer內置到Wii、 iPhone和N96手機,遊戲玩家和手機用戶可享受BBC的高質音視頻新聞服務。同時,BBC加強iPlayer在遊戲平台上的功能,於2009年11 月向國內推出免費的iPlayerWii頻道——一個流線型的支持Wii的界面。 BBC還要推出面向海外的付費視頻平台,海外用戶可點播熱門節目如《神秘博士》(Doc-torWho)、《火炬木小組》(Torchwood)等,亦可在iTunes上購買分集節目。
今年3月,BBC宣稱將很快推出iPlayer第三代,用旗下的播放器整合社交性網絡工具。早在2007年BBC就斥資3.5億英鎊開發社交網絡服務,如今大牌老牌的BBC與初出茅廬的Facebook、Twitter、Bebo成了合作夥伴。第三代BBCiPlayer可讓英國用戶享用獨特的視頻點播服務,其中嵌入了更多的社交功能。
此外,BBC還在與Google公司商談合作,擬通過YouTube把BBC電視節目在線觀看範圍由英國拓展至全球。 BBC還與遊戲界商談合作,擬將旗下更多知名的節目改製成遊戲引到合適的遊戲平台,甚至置於社交網或iPhone平台上。
“三屏時代”:一屏也不能少
Web2.0時代離不開“三屏”:電腦屏、手機屏和電視屏。美國著名科技博客Mashable預測互聯網的四大方向——隨時隨地訪問互聯網、通過個人電腦以外的設備上網、以媒體為中心、社交媒體將成為互聯網最大組成部分——處處離不開三屏。通過三屏,移動網絡、互聯網和現實生活將實現無縫對接。
報業方面,跨屏運動已開序幕。 《紐約時報》領先一步,2009年3月推出2.0版iPhone免費手機應用軟件,支持離線閱讀;5月推出了可離線閱讀、可調文本大小的桌面閱讀器,“2.0閱讀”(TimesReader2 .0)終成現實。
蘋果公司正在促成傳統媒體的革新。其iPad、iPhone和iTouch等移動設備不支持AdobeFlash技術,多家媒體為之專門打造網站。今年4月iPad面市時,《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已經有了專門為它開發的網站。 NPR用一個基於HTML5(無需瀏覽器插件就可以播放視頻)的播放器,解決了iPad不支持Flash的問題,而《華爾街日報》還專門開發了一個僅支持i-Pad的首頁。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也加入了開發iPad版網站的媒體行列。
隨著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業內研究者認為:跨平台的手機瀏覽器網站,未來將獲得控制性地位。
借社交媒體的魔力:從“定制新聞”到“定位新聞”
社交性媒體起步幾年已經勢不可擋。 Facebook擁有了4億用戶,其API應用可以定制個人化的信息。 Twitter的註冊用戶已過億,新增用戶數以每日30萬上升,獨立訪問量1.8億,連美國國會圖書館都存檔了2006年以來的所有“推訊”。
傳統媒體冒險涉入了“不入流”的社交性媒體。視聲望為生命的《紐約時報》都得大力借助它創新,推出了一大堆功能強大的API、信息圖形、視頻和實時數據流。 2009年,《紐約時報》、美聯社、BBC還相繼任命了社交性媒體編輯。
《華爾街日報》涉入也很深切,今年4月26日起它與新銳社交定位網站Foursquare(4SQ,可理解為“玩轉四方”)合作了。用戶在某些地點簽注(check-in)4SQ時,可以看到該報提供的相關新聞鏈接。此前4SQ的合作者僅提供餐館的點評、賽況信息等簡單內容,而《華爾街日報》作為美國日發行量最大的報紙(209萬份),或可提供各簽注地點的硬新聞。提供與地點相關的新聞,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嘗試,可能對新聞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4SQ僅僅起步一年,只是蘋果應用軟件商店15萬應用程序中的普通一個,沒有技術門檻。它提供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網絡服務(LBS,location-basedsocialnetwork):用戶到達某一地點,通過手機在4SQ上簽注,朋友或粉絲就會看到“你在哪裡”。你可以看到其他用戶對此地點的評價,如果有好友在附近,4SQ會發送提示信息。簽注多者可能當上“酋長”或獲得“徽章”,於是人們四處“簽注”。美國的大都會及全球150多座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香港、迪拜等都有忠誠度極高、粘性極強的玩家。
業內人士認為,定位社交網站是2010年一個重大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著魔一般爭搶著用巨資入股4SQ。 《華爾街日報》如此迅速地佔領定位社交網絡,可見其融入新媒體的決心和策略。 4SQ的合作者還包括《紐約時報》、《地鐵報》等傳統的精英或大眾媒體。
4SQ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 4月16日4SQ的玩家們還到北京三里屯、工體的酒吧玩起了“簽注北京”的活動。或許不久,玩家們也能通過4SQ看到中國媒體提供的定位新聞,然後不禁感嘆:“此刻,我們與世界同步!”
(作者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