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前兩天據還在說,日本手遊市場近期最大的消息莫過於任天堂首款手遊《Miitomo》的上線,就連這傢老牌廠商都開始進軍手遊,作為其老對手的索尼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有。就在今天,索尼正式發佈公告稱,SCE將在4月1日正式更名為SIE(這真的不是愚人節玩笑)。同時,為瞭擴張自身在移動遊戲平臺的業務,還將同時成立全資手遊公司Forwardworks。
首先更名後的SIE全名為索尼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是由原先的索尼電腦娛樂公司SCE(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和索尼網絡娛樂國際公司SNE(Sony Network Entertainment)合並而成。新公司將整合SCE和SNE此前旗下所有業務單元,包括硬件、軟件、內容和網絡服務運營。
繼任天堂之後,索尼的手遊也要來瞭
據瞭解,Forwardworks的啟動資本金為1000萬日元,所有資金將由SIE(也就是原來的SCE)提供,Forwardworks社長將由此前一直擔任SCE的日本亞洲地區的總裁盛田厚擔任。而Forwardworks的作品將主要面向日本和亞洲市場。這樣看來的話,或許不久的將來繼PS4和PSV被引進之後,國內玩傢將能在移動平臺玩到更多來自索尼的遊戲。
而新成立的子公司Forwardworks將重點進行面向智能移動平臺的遊戲軟件開發,並且將會用到很多在PlayStation品牌下的經典人物作品, 以及遊戲開發經驗打造適合於移動端的遊戲軟件。事實上這一點和任天堂非常像,不過任天堂是選擇與“有經驗”的DeNA合作,摸著石頭過河;而索尼這次則是 成立子公司,自己淌這水走路。
相關財報顯示,索尼第四季度營收215億美元,其中遊戲部門收入貢獻最高,達到48.92億美元,環比增幅45.5%。對於SCE來說,公司的重心依舊放在主機遊戲市場。但是從今天公佈的消息來看SCE也是在向外傳遞一個消息,隨著移動市場的崛起,手遊市場或許也將成為公司之後的核心產業,而新成立的Forwardworks也有可能成為索尼轉型的重要一步。
初遇手遊 半吊子的PSM兩頭沒討好
熟知索尼這傢企業的同學可能都知道,這已經不是索尼第一次宣佈要進軍移動遊戲市場瞭。早在2011年1月的時候,索尼就發佈瞭一款名為PlayStation Suite的平臺(後來改名為PlayStation Mobile,以下簡稱PSM)。
PSM作為索尼開放平臺策略的產物,其功能是讓安卓平臺的移動遊戲玩傢能夠連接到PSN(PlayStation Network),與PSV的玩傢一同進行遊戲。目的是在擴大其用戶群體的同時,吸引到PSV遊戲開發者,獲得更多第三方的支持以及增加遊戲的數量。該平臺自2012年秋季開始運營,總共推出瞭423款應用和遊戲。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PSM
對於索尼來說,這個本應成為索尼在繼PS3/PS4、PSP/PSV之後PlayStation視野的第三支柱,卻似乎一直毫無起色。而運營情況的不利,最終導致瞭這一平臺在去年7月關閉。現在回過頭來看,造成這一結果的最大元兇便是在移動平臺上通過觸摸屏玩主機遊戲本來就是一件特別別扭的事情。加之索尼對於這一平臺的定位上的模糊,最終掌機、手遊玩傢兩邊都沒有討好。
在這之後,當時的SCE其實也多次嘗試著進軍移動平臺,但最終結果多是雷聲大雨點小,包括此前的雲遊戲平臺PS Now,其實都可以算作是曲線救國。
《麻佈仔快跑》可以說是“後PSM時代”成績最好的作品瞭
印象中,在索尼自研的手遊中成績最好的莫過於根據《小小大星球》改編的手遊《麻佈仔快跑》,遊戲在2014年10月登陸AppStore後,曾沖入全球48個國傢或地區免費榜前十;7個地區暢銷榜前十。但這些地區並沒有傳統的手遊大國,所以從收入來看也是相對一般。
曲線救國 動畫子公司變身一線發行商
正巧,今天AppAnnie也更新瞭2016年2月全球手遊指數,我們在全球手遊收入榜的第十位看到瞭《Fate/Grand Order》,而在其發行商一覽上,赫然在列的就是索尼的名字,究竟是怎麼回事?
2016年2月全球手遊暢銷榜
事實上,《Fate/Grand Order》這款作品的開發商是DELiGHTWORKS,一傢隻有20人的小作坊,據傳最初接到這款遊戲的開發工作隻是因為公司社長莊司顕仁是武內崇朋友介紹的。而在遊戲的發行方上,最終選擇瞭《Fate/Zero》動畫的發行商Aniplex。
相關資料顯示,Aniplex是索尼音樂娛樂旗下,以動畫作品企劃、制作和販售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公司成立於1995年,前身為索尼影像娛樂音樂出版社。後與索尼音樂娛樂合資,於1997年成立索尼影像娛樂視覺工坊。2001年並入索尼音樂娛樂,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並在2003年更名為Aniplex。
作為日本動畫業的巨頭,索尼音樂娛樂集團旗下規模最大的子公司,Aniplex擁有相當豐富的資金,以及十分強大的動畫企劃、制作能力,其名稱和商標時常出現在不少動畫作品的制作和贊助名單中。事實上,多數情況下,Aniplex並不直接參與動畫的制作,而是作為出資規劃者的形式出現,可以說是不少日本動畫制作幕後的實際操手。
也就是憑借《Fate/Grand Order》這一款作品,索尼最終能躋身2月份日本第七大手遊發行商,這也可以說是另外的一眾曲線救國。
兩大主機大廠的手遊博弈 實力互有勝負
自此,日本兩大主機遊戲巨頭索尼和任天堂都正式向移動遊戲大步邁進瞭,但是對比兩者在移動平臺的實力,勝負尚在未知之數。
首先是雙方目前的成績,任天堂的《Miitomo》雖然登頂日本下載榜,3天下載量也超過瞭百萬大關,但是由於付費點的設計,叫好不叫座。而另一方面的索尼有著《FGO》做背書,所以這一點上,索尼可以說是勝瞭第一場
然後是遊戲品質方面,雙方同樣是主機遊戲廠商出身,索尼相比任天堂更擅長打造3A級的作品,而其作品相對也更加重度。但是任天堂勝在更喜歡挖掘玩法,喜歡打造與眾不同的產品,包括此前的《Miitomo》就是一種逆向的社交,雙方可謂是各有優勢。
再次是對於移動市場的戰略上,從索尼的情況來看更多的還是選擇自研自發,此外也不會排除代理的可能。而任天堂則選擇與在移動市場更有經驗的DeNA合作,雖然可能起步較慢,但卻走得更穩。
IP儲備方面,任天堂可以說是碾壓索尼的
最後是IP的問題,這一點上雙方的態度完全一致,都是運用旗下品牌的經典人物作品,以及遊戲開發經驗打造適合於移動端的遊戲軟件,但是從IP的資源來看任天堂可以說是完全碾壓索尼。畢竟索尼在主機平臺崇尚的是第三方廠商,而任天堂在早年可以說是憑借第一、第二方抗衡整個市場的。這從雙方推出的大亂鬥作品的角色數量上也可見一斑。
其他領域的支持,眾所周知,目前任天堂和索尼都在構建平臺生態。任天堂一方是通過新的賬號、會員系統,甚至是新主機NX將所有設備連接起來,並展開聯動。而索尼則選擇以點破面,以PS4為首進一步占領傢用機市場。此外,隨著VR市場的崛起,索尼也開始瞭對於這一領域的佈局,但是索尼並沒有像其他廠商那樣推出基於PC或者移動端的VR設備,而是選擇瞭連接PS4,讓自己的PSVR能夠更好地反哺自己的平臺,建立生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