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包——大眾力量推動商業未來

  第一次知道眾包這個詞,是朋友告知有一本新書:《眾包:大眾力量緣何推動商業未來》。現在,我真的買了這本書拜讀起來,書剛剛才看完第二章,覺得有點枯燥、太過於理論,所以決定先發表一下我對眾包的理解或想法。

  眾包這個詞現在越來越新潮,很多的人都在引用,那麼,什麼是眾包?維基百科已經給出了非常好的解釋,不過簡單的說,就是用大家的力量來完成一件事情,就如同書的推薦序中所言:“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就是一種眾包最簡單的體現。

  其實眾包並不是多麼神秘多麼高級的模式,眾包隨處可見:Google的許多服務,比如Google Code/Google App Engine/Google 3dwarehouse,以及Google的所有APIs等等;WordPress的Plugin和FireFox的附加組件;IBM的開源社區和威客任務;digg和維基百科(雖然維基百科創始人批評這個詞);大眾點評網和豆瓣;博客平台(新浪博客和博客園);FaceBook和開心網的插件系統;蘋果手機的app store;可以說所有的社區都是一種眾包;公益事業也使用眾包,比如多背一公斤以及捐獻時間(我喜歡這個網站的模式和概念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這個網站不能訪問了);除了網絡,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眾包,比如廣告語徵集或者攝影大賽、賣小東西小玩意的格子屋商店(可能不算)、上海電視台的相約星期六和湖南衛視的智勇大衝關等等。

  說了這麼多的眾包,好像所有的內容都能和眾包扯上一點關係,可能我說的比較寬泛了一些(在第二段關於什麼是眾包的時候就寫的非常寬泛),但眾包是有特徵的。引用維基百科中的話說就是:“眾包是一種分佈式的問題解決和生產模式。眾包和普通意義上的外包不同點在於,任務和問題是外派給不確定的群體和外派給確定的個體間的差別。眾包和開源的不同在於,開源是一種通過公眾的團員志願地開創和進行合作性的行為活動。眾包中的行為活動是由某個客戶提出的,並且由個人或小組為基礎來進行的。 ”。以大眾點評網為例,假設大眾點評網的初衷是收集城市中的餐廳信息,傳統做法是自己收集整理或者外包給第三方收集整理,如果使用傳統的模式,可想而知,“勞民傷財&rdquo ;,花費非常多的人力和金錢,最終的結果也不一定很好(至少有很多公司在默默做信息收集整理的都不怎麼樣),而現在,眾包了,建立了大眾點評網這一個網絡平台,讓所有的人都參與進來,不管你是醫生還是教師,也不指望你是美食家還是評論家,只需要你發表你的想法(基本上都是用戶就餐後的感受),當然如果你發現一家新開的館子,你可以將這家餐廳添加到網站上來。讓大家一起添加餐廳,讓大家一起評價餐廳,讓大家一起推薦菜單,讓大家一起給餐廳打分,於是,大眾點評網輝煌了,擁有相當多數量的餐廳,有很多好的點評就被引入到餐廳的​​介紹中,這個餐廳的介紹也就變得非常的中肯,推薦的菜譜也基本上是最好吃的,而打分更可以體現餐廳的環境服務等,並且我甚至覺得大眾點評提供的人均消費都是非常合理的(不吝嗇不誇張的正常人均消費基本上和大眾點評所述一致).無疑,大眾點評網是運用眾包模式的成功典範。 (國外的Yelp也是非常的火爆)

  眾包是一個好的模式,但做好眾包不是易事,那麼如何做好眾包?個人認為有兩點,第一是平台,第二是激勵政策。在《眾包》一書中強調的是將問題在互聯網上發布和傳播,可見互聯網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平台(個人認為平台不僅僅是互聯網,比如相約星期六和智勇大衝關就是建立在電視平台上,攝影大賽通過傳統報紙發布和傳播).可以說互聯網是基礎平台,只有基礎平台是不夠的,你還需要給大家一個舞台。比如大眾點評網只是告知大家說需要收集許多餐廳信息,並且將這個問題通過網絡傳播了,那麼大家如何提交就是一個問題,而大眾點評網站就是一個很好的舞台,大家可以添加商舖可以對商舖評論打分。可見,做好眾包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除了發布和傳播,還需要給大眾搭舞台,不是所有的人或公司都會搭舞台的,這無疑是做好眾包的第一道門檻。舞台搭好了,那就讓大家一起來跳舞吧,但不是你說讓人家來就會過來的。眾包有一個有趣的現象:1%的創造,10%的互動,89%的吸引,從中可以看出1%是你的核心舞蹈員,10%是邊緣人員,他們會為好的舞蹈員鼓掌吶喊,而89%的僅僅是觀眾。比如豆瓣影評,有一個人發表了一篇影評,有十個人推薦或者留言回复,而吸引了89個人看了這篇影評,無疑這就是一個成功的眾包。如何提高創造增加互動吸引更多的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由此,激勵政策很重要。激勵可以通過錢(類似於工資,但如果高工資勢必違背了眾包的低成本模式),可以通過物(類似於資源互換,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物),更可以通過精神(名聲、知名度、個人滿足感和成就感等),這樣的激勵是推動大家在低成本下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眾包的動力。比如博客園這樣的博客服務託管商,吸引大眾寫博客,人為什麼寫博客呢?一是炫耀,向人們告知他的想法,另一是需要被認可,是對自己的肯定,可見大家為什麼源源不斷寫博客,更多的是精神滿足感(也包括我花好幾個小時寫這篇博文),這樣小小的精神力量竟推動了博客服務託管平台(當然現在自建平台的人越來越多,但博客託管是一個舞台,比如新浪博客就是一個擁有超高曝光率和影響力的炫目舞台).

  同時,眾包所帶來的爭議也不少。問題之一:眾包是否可行?雖然搭建了舞台並提供了激勵,但舞台太高或者大眾積極性不夠,是否會導致眾包的失敗?是的,這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許多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在大陸,推動眾包更艱難。維基百科中,中文詞條的數量遠遠少於英文詞條,並且有很大一部分詞條可能是我們台灣同胞幫助編輯的。 GPS尋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戶外遊戲,在國外非常的火爆,有狂熱的追隨者,但在國內,沒有一個成功的典範。而所謂的攝影大賽、徵文大賽等眾包活動,許多就有可能是發起者的“自娛自樂”,因為沒有人積極參與。現實生活中提供炒作(在報紙雜誌網絡中提供並推廣槍文槍稿讓某個活動看上去很火爆或者某個產品看上去很美)服務的更是開口就多少多少萬。詬病我們無法摒棄和左右,但我們只有積極的盡我們一份微薄的力量,就如同哥本哈根並沒有實質性結果,但積極的影響力我們不容忽視。熱情、奉獻和快樂,應該是眾包的信條,更是每個人積極的人生信條。問題之二:眾包如何獲益?這個問題應該是多餘的,因為眾包肯定是有一個出發點的,達到了目的就表示你獲益了,不管你是開發產品還是召集大家公益服務,並且,有些時候是直接獲益,而有些時候是間接獲益。問題之三:被剝削和專利版權問題糾紛。這是一個雙刃劍的問題。一個容易感到被剝削的人是很難“被眾包”的,因為他們即使不自私那也會很自我(Google那麼大度,許多產品開源,但也不見得哪個能夠利用開源超越Google).而專利和版權我們不需要太在意但也不要不在乎,IBM為什麼放棄專利(部分產品或軟件),是因為開源環境下獲得的服務利益大於專利許可授權利益(開源不等於免費,服務是收費的,而開源更能幫助軟件成長),而對於一些原創文章不署名作者和出處並篡改為自己所寫,是容易遭受鄙視的(我其實非常不滿意大眾點評網服務條款中的版權說明:發言人發言內容的版權無償歸大眾點評網所有,並不允許別人引用,別人引用引起的糾紛獲得的賠償歸大眾點評所有。這也是我為什麼至今不在大眾點評網發表評論而自建一畝三分地自娛自樂的原因).那為什麼我們還是願意“被眾包”?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是否被剝削可能僅僅是角度不同而已,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經驗分享則是一種學習交流,我也有時候想,我為什麼要將我的想法寫成文字發佈到網上,我為什麼要將我做的東西提供給大家下載,其實分享的同時也是在獲得,別人的評論和留言有時候幫助我看的更遠,所以得與失僅僅是一念之間。

  文字越寫越像勵志文學了,有點跑題,是應該收尾了。最後,不管眾包是一種概念的炒作還是商業模式的變革,至少眾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思路,運用眾包讓平台和用戶雙方獲益,雙贏應該是商業的真正未來。

  來源:唐豐投稿,原文地址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