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最是那自我閹割的驚艷

本文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敢於且善於主動揮刀自宮是產品經理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想明白不做什麼往往比想明白做什麼更重要。

記得很早的時候我在微博上說過這麼一條:“每個產品設計者都必須是一個善於自我閹割的完美主義者!既要想到產品每個犄角旮旯中會出現的問題及預防措施,也要根據市場、技術等限制因素的限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捨棄以保全大局。”

有的時候想想,很多事情之所以珍貴或者說彌足珍貴就在於那敢於自我閹割的驚艷。

比如,愛情為何讓人覺得如此聖潔,堪比金堅的愛情為何萬世傳頌,其根源就在於,當你選定了一個你愛的人之後,你的心裡就再無法放心任何人, TA就是你心裡的唯一,從那一刻起你想的就只是為TA了。換句粗俗的話就是,你為TA放棄了整個世界,閹割掉了所有的關於“愛情”的情感,你會去主動拒絕任何異性對你的誘惑。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與需要極度責任感的事情,如果懷著這樣的思想去經營愛情,那必是讓人艷羨的。

說回到產品上來,之前記得我寫過的一系列讀書筆記中講到“產品的機會缺口來源於不斷對社會趨勢(S)、經濟動力(E)、先進技術(T)三個方面因素(SET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由這3個因素相互作用會出現很多的缺口。那麼,當我們發現這個缺口的時候該如何處理?

個人感覺,想明白做什麼不算什麼,想明白不做什麼才是真正考察一個產品設計者能力的地方。

按照我目前的操作手法一個產品從預感到機會的出現到最終上線會經過這樣的步驟:間諜——(閹割)——演說家——(閹割或反閹割)——雕刻家—— (閹割)——救火隊員——(閹割)——打磨師。

簡單說就是這樣的:

»當預感到這個市場存在的時候,先偽裝成用戶潛入到這個潛在市場的目標人群中,觀察他們,明確他們的需求。在這個時候數據的作用只用在告訴我這個市場預計有多大,但並不能告訴我用戶的真正需求在什麼地方,不盡信數據。

»獲取到用戶的需求,根據這個需求想到能夠做出A、B、C3個產品來完全的滿足他們,並獲得市場佔有率。對這些需求進行排序,與現有資源與企業戰略目標做匹配。閹割掉那些對目前戰略目標沒有促進意義的,目前不做死不了人的,目前團隊沒有精力做的功能,實現第一步閹割。

»拿著被第一次閹割的需求做需求研討,先做團隊內部討論再到Boss那討論。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個演說家的角色,力求團隊的人首先要達成一致目標,然後去PK老闆,當然,這個過程中會有第一次被閹割掉的需求再次被提上來,抗住! (如果實在扛不住,那好吧,你可以試著弱化它…)

»根據團隊明確的需求,進入產品設計與研發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小部分的需求被閹割掉,源自技術的壓力以及市場的變化。當在與技術部門周旋的時候,如果一個產品設計者在最開始的時候只做了一套方案,那就會永遠被他們牽著走。善於與技術妥協是門藝術! 善於妥協意味著原型必須是炮灰,而最終目標(核心需求)一定不能變化! 這個階段實際上就是個雕刻家的角色,小步慢跑,同時要調動資源,平衡利益。

»在產品進入測試階段開始,需要準備與運營部門聯姻了。告知產品的運作機制,產品的亮點與賣點以及怎麼賣賣相比較好。同時,進入救火隊員的角色,因為根據經驗,每個新產品都會有個死角在測試的時候是不會被發現,每個產品都會有讓用戶痴迷而我們沒注意到的地方,所以,如果產品上線不被用戶罵,那隻能說明產品足夠差或者產品壓根不被重視。這個時候,要頂住,如果他們罵,就努力讓他們多罵一些出來,然後悄悄改掉。根據經驗,往往罵聲最高的用戶也是最願意為你做口碑宣傳的用戶

»OK,現在上線了,但並不意味著結束,恰恰只是個開始,因為新的一個循環開始。這個循環我把他叫做養孩子,就像戀愛談完了,婚也結了,孩子出來了….一個有生命力的產品是每天都會有變化的產品,當然,肯定不會是在前台,更多的是在後台的優化….

所以,我最近常常感覺,做產品設計,其實就是個自我閹割的過程,越是優秀的產品設計越是善於閹割。

在我憋著一口真氣一鼓作氣的敲完上面的字之後,兔子跟我說,你這不是教人犯錯嗎?我想,肯定會有人沒看完就直接說,你的意思就是讓人一直砍一直砍,砍到最後就只剩下個小褲衩了唄….

其實不然,這篇文章的核心不過一句話耳:審時度勢,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頂得住誘惑。閹割掉的需求不等於全部拋棄,有的是需要扔進“需求池”去浸泡的,在適當的時候再返回來考慮。在產品設計階段,其實還是之前說過的那篇:做最多的,展示最好的。如是而已…..

PS:最近思維比較混亂,所以說的很不明白。其實,我只是認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至少需要具備這樣幾點:有產品信仰,不惟錢;有理性思維,不惟心;知道變通,不惟己;有堅持,不惟他。

Read more: http://www.ikent.me/blog/2461#ixzz0smgTEWRn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攝影照片,插畫,設計作品,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文章轉自alibuybu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