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樂視、小米都在否認對VR企業的投資

8

在記者報道迅雷、小米等雷軍系公司1.8億元入股VR企業樂相後,樂相早上放出瞭原本準備好的消息稿,不過,小米的名字卻已從中消失。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樂視身上,據媒體報道,在靈鏡昨日公佈其獲得來自樂視的一千萬美元融資後,樂視開始向媒體否認該消息。靈鏡CEO張書賓對此回應稱,是樂視內部太亂,沒有溝通好。

巧合的巧合,似乎已經不再是偶然。背後,可能滿含著各方的焦慮與無奈。

樂視的搖擺

坦率來講,在中國互聯網界,樂視和小米都不算什麼“好孩子”。作為商業模式創新的代表,高舉顛覆行業旗幟的小米,在數年後遇上瞭同樣倚靠“顛覆”、同樣“崇拜蘋果”的樂視。但比起技術驅動的蘋果,兩位中國學徒似乎並未在氣質上與前者趨同;唯一相同的是,這三傢公司都在商業上取得瞭不同程度上的成功。

這樣的血脈,讓中國的這兩傢企業對新領域的佈局可能顯得比其他人愈加熱衷,尤其是在“顛覆”頗多的VR領域。

事實上,早在推出VR硬件之前,樂視在今年上半年曾推出過一款3D頭盔。此後,樂視在更加接近VR的全景內容上逐漸加重賭註,VR硬件也在背後緊鑼密鼓的籌備。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和靈鏡VR合作前,樂視曾與另一傢VR硬件制造商小鳥看看(PicoVR)有過深度接觸。當行業內都認為樂視和PicoVR的合作板上釘釘時,卻發生瞭變故。具體原因尚不得而知,產品定價因素或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據瞭解,樂視主打的“生態補貼硬件”,決定瞭硬件不可能在同類產品中屬較貴的一支。樂視之前的暴風,一直將旗下VR設備魔鏡定在99元的價位上。這主要考慮到VR仍處於市場普及時期,如若體驗成本太高,願意買賬的用戶會更少。最終,樂視的COOL1頭盔將價格鎖定在瞭149元。雖然比起暴風魔鏡昂貴瞭一些,但依舊在整個行業屬於較低價位。這也不難解釋為何樂視會放棄PicoVR——在數天前,也是LeVR發佈前幾日,小鳥看看在北京發佈瞭旗下便攜式虛擬現實設備Pico1,售價達399元,對於眼睛盒子類設備,399的確高瞭一些。

在與PicoVR的合作終止後,樂視找上瞭靈鏡。這傢成立於去年5月的公司,同時擁有VR眼睛盒子方案和一體機方案,且在體驗更好的一體機上一直走在行業前列,這對於準備在VR領域大幹一場的樂視,似乎已是最佳之選。一切合作都按照預期進行著。與樂視達成合作的靈鏡,獲得瞭樂視在資金上的支持,雖然沒有公佈的一千萬美元之多,但由於還有樂視方面承諾的“等價資源”,結果並不差。況且,一直在消費級市場並未突飛猛進的靈鏡,似乎也想借著這次機會走向大眾視野。

然而,樂視的算盤似乎和靈鏡不太一樣。無論是LeVR發佈當天對靈鏡合作刻意的弱化,還是事後否認對靈鏡的註資,樂視的態度頗耐人尋味。雖然COOL1各個方面都與靈鏡此前推出的小白系列都極為相似,但樂視一口咬定二者的合作並沒有到達代工與貼牌的關系上。

尤其是融資“烏龍”公開後,兩傢的同床異夢已然被擺在瞭臺面上——樂視不想傳達業已選定棋子的事實,而靈鏡卻急於尋求樂視的協助。

小米的遲疑

對於小米來說,也在上演類似的劇本。在此次樂相的官方口徑中,其反復強調主投方是迅雷。據記者瞭解,此前迅雷已將VR作為既CDN之後的一大重要佈局,並有可能從技術角度切入VR內容端,硬件方面後續也可能涉獵,甚至會像暴風一樣佈局整個VR生態。畢竟,對於股價長期低迷的迅雷,VR是個不錯的故事,值得註意的是,迅雷的董事長正是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

官方口徑中投資的另一方愷英,與小米的關系也頗為密切。小米互娛此前主推的《全民奇跡》,其CP方為小米入股的天馬時空,代理方即是上海愷英。但愷英與小米以及迅雷的關系,以及為何會佈局VR,記者尚不得而知。

但無論如何,本該出現在官方口徑中的小米,卻消失瞭。據記者瞭解,小米在此次交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資本上也參與頗多,但熱衷的同時卻也伴隨著頗多顧慮。這一切似乎和此前與樂視同樣曲折的佈局有關。

早在今年年初,小米生態鏈相關負責人就曾在短期內與國內數傢VR相關創業公司有所接觸。不過奇怪的是,此後便再無消息。到今年ChinaJoy期間,暴風掌門人馮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意透露,暴風正與華為小米在VR上進行深度合作,其中,與華為的合作主要在硬件和APP上,與小米的合作則主要在APP上。

然而,消息放出後,華為、小米相關部門反應極大,這也直接導致瞭這項合作後來無疾而終。有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在與暴風的合作流產後,華為愈加傾向於自研,而小米則將眼光重新放回瞭國內這些VR創業公司。

經歷瞭多輪接觸後,小米系最終敲定瞭與樂相的合作。與樂視一樣,小米也沒有將合作擺在臺面上,而是選擇瞭刻意隱去,其目的可能也是不想過早“落子”。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合作的另一方樂相,似乎也不想急著“站隊”。

背後:行業重度焦慮

一切還得歸結於VR領域的不成熟。雖然靈鏡和樂相在某些VR細分領域存在一些優勢,但總的來說,尚未形成行業門檻。諸如靈鏡,其小白體驗略好於同類產品,但差距並不大;其主打的另一款產品一體機小黑,離商用也有一段距離。

而樂相的優勢主要在三個方面:

OLED供應:目前樂相拿下瞭VR領域頗為重要的OLED供應。據瞭解,OLED可以解決VR上的很多技術問題,同時也是Oculus的選擇。不過,OLED是把雙刃劍,雖然讓大朋獲得瞭優勢,但也正是今年大朋發佈頭盔E2後,短時間內無法量產的原因。

技術層面:“與一些隻做硬件的VR廠商不同,樂相團隊中有不少來自於英特爾的底層驅動專傢。包括圖像渲染算法、傳感器底層支持,樂相都是采用的自傢技術,陳朝陽甚至斷言,樂相的圖像渲染算法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超越瞭Oculus。”(記者今年六月對陳朝陽的專訪)

內容層面:除瞭硬件產品,樂相旗下還有一款名為3D播播的應用,據樂相CEO陳朝陽透露,該APP目前已有上百萬的裝機量。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裝機量,除瞭樂相本身與國內VR、3D類內容方有合作外,還得歸功於推廣3D播播上有著汗馬功勞的國廣。

可以看出,樂相在供應、技術、內容上確實有著諸多優勢。但面對巨頭,樂相也不敢隨意表明立場。

一位業界人士告訴記者,VR領域的行業“上限”仍然在國外,明年Oculus消費版、索尼PSVR等標桿性設備都將陸續面世,這也讓被國外帶著走的國內廠商頗為糾結,“即便國內已經出現瞭焰火工坊這類技術上較為出色的團隊,但總起來講,國內廠商在技術上依舊不占優”。另一方面,國內VR設備尤其是眼鏡盒子方案同質化十分嚴重,透鏡+外殼就可以成型一款簡易VR裝置。

在這種情況下,當“真正的VR”來臨,洗牌在所難免。而在此之前,在一些創業者的邏輯裡,與巨頭抱團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巨頭自己似乎也沒想的太清楚。

“大公司自己佈局VR的比較多,無論是硬件、內容還是底層,但披露出來的很少”,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是由於行業的特殊性,企業在VR上的佈局本身就有著較長的周期。以索尼的PSVR為例,在6年前,該項目據稱已在內部立項,直到今年才將測試機公諸於世。技術積累的重要性,讓不少技術儲備不足的大公司更傾向於通過資本手段進入VR,但行業前景的不明晰,讓貿然押註某傢公司會顯得很不明智。

“合作雙方都在遲疑”,一位VR支撐產業創業者告訴記者,近期一些資本也在頻繁與其接觸,但合作的條件大多不是很滿意,“他們一邊希望你排他性的與其合作,一邊自己還在尋找替代品”。而VR企業,似乎也不希望過早押註於一傢巨頭上。畢竟,這個領域的消費級產品會鹿死誰手,現在來看也不得而知。

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行業現狀,伴隨著新舊玩傢的焦慮,似乎已經成瞭促成這一系列亂象的罪魁禍首。在成與敗之間,大公司與創業公司一齊在VR上,患上瞭重度焦慮癥。

文:網易科技 李儒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