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魔獸世界》知名插件網站被賣給盜號集團(點擊查看詳情),造成大範圍用戶虛擬物品被盜,並通過第三方平台銷贓。
易觀分析
網游行業是互聯網上少有的前項收費行業,圍繞這個產業上下游,也衍生出多種“環產業鏈”模式,如語音工具、虛擬交易、網游加速等。它們與網游產業互利共生,在網游產業高速發展並走向規範的過程中,衍生業也急迫地面臨規範化問題。
虛擬物品尚無“正名”
2009年,文化部、商務部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遊戲虛擬貨幣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確了虛擬貨幣定義,劃清了虛擬貨幣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雷池。至此,虛擬貨幣得以明確其財產身份。
我國早有虛擬財產被盜案件告破的先例。而去年8月落地的《網絡遊戲管理暫行辦法》,也以較大的力度保護消費者的虛擬物品權益。但虛擬物品(帳號,道具,金幣)尚未在《物權法》中有所規定,主要是虛擬物品的界定、所屬權、價值評估等問題難以解決,尚未有進一步的政策出台。
英、美、法等國的法律已經認定,服務器空間或內存空間是屬於財產性質的利益。隨著虛擬貨幣、虛擬財產的市場逐漸擴大,虛擬物品終將以一種合理的方式被定義為公民財產,但我國法律,目前卻處於法律空白狀態。
第三方交易與盜號產業共存
非官方產生代練和虛擬交易,是市場進化的產物,而玩家或代練工作室的勞動成果,也是真金白銀,應該得到市場的認可與政策保護。但由於第三方交易尚不成熟,致使用戶盜號猖獗、贓物流通,其根源在於第三方交易環節保護不力。
易觀最近3年的用戶研究報告顯示,外掛、盜號、私服等,始終排在網游玩家流失因素的前三甲位置上,也始終屬於阻礙行業發展的因素。在我們認同第三方市場供需的客觀存在時,也看到盜號地下產業鏈的影響。
虛擬道具是賊贓與否,需要用戶掛失才可定奪,而這個流程往往較長,盜號者一般會選擇多次轉移,來逃脫官方追捕;惡意操作致角色被封號等手段,來防止用戶掛失。
盜號者作為賣方,其真實身份難以驗證,尤其是淘寶這樣直接的C2C平台更容易面臨此類問題,C2C流程較短,買賣雙方價值互換之後,但被盜者利益無從保護。所以我們才看到,主要的交易糾紛都發生在淘寶這樣的平台。
急需政策規範
易觀分析認為,保護消費者利益,必須切斷盜號利益鏈的最終銷售環節,一方面應保證虛擬道具流通的可追溯,提高銷贓的難度,並支撐公安機關取證;另一方面也應保證賣方在交易賬戶、遊戲賬戶、與銀行賬戶的統一認證,提高銷贓的成本。此兩種模式,在5173等垂直交易平台已經與廠商建立合作,而後者也正在探索之中。
而無論行業之內如何努力,盜號產業肆無忌憚的背後,是政策的空白,法律的缺位。對於消費者虛擬財產的保護與盜號產業的打擊,迫切的需要有法可依,罰則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