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國微博元年,Twitter創造了微博客概念,而以新浪微博為首的國內門戶讓微博客真正在中國生根發芽,大街小巷的人們都在討論微博上的見聞。關註名人偶像動態或只是記錄點生活八卦,門戶的強勢推動讓微博客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
新浪微博作為推動這場潮流的始作俑者,2009年推出後,一年多時間用戶數就達5000萬(據官方披露),更包含了大量的名人、明星資源,成功搶占國內微博的橋頭堡。成功的背後是堅持和努力,各大頻道均分配了關於微博推廣任務,每個員工都有繁重的微博拉人任務,正是全民戰爭讓新浪微博獲得了豐碩回報。
新浪微博在2010年獲得的巨大成功,讓新浪內部對微博的未來充滿了巨大的信心,曹國偉決定將新浪微博分拆為獨立公司,甚至計劃引入多方投資來讓新浪微博在未來走得更好,但新浪微博的未來也許並不那麼順利。
門戶微博強敵環伺
新浪微博無限風光的背後,新浪的老對手們都虎視眈眈,其中又以騰訊微博來勢最猛。騰訊是目前國內最大互聯網,在即時通訊、在線遊戲等多個行業佔據領先地位,同時也在資訊、廣告對新浪形成巨大壓力。微博業務騰訊自然也不甘人後,除了不能讓新浪專美於前,即使為了資訊、SNS及其它相關產品的戰略佈局,騰訊也不得不在微博積極佈局。據相關數據,騰訊微博目前僅次於新浪微博,並且兩家差距並不算是遙不可及。
除騰訊外,搜狐也逐漸開始發力微博,對微博產品的用戶體驗進行持續不斷改進,投放大量平面、公交廣告,為自家的微博產品加油打氣。而網易微博,受限於資源配給和目標差異,看起來更像是一款補充型產品,大多數時候在打醬油。
真獨立還是假獨立
為了加速新浪微博這塊蛋糕的成長,更好抵禦競爭對手的侵蝕,曹國偉掌舵的新浪作出一個艱難的決定,將微博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分拆後的新浪可以接受資本接入,同時在摒除新浪標記之後也能夠與其它公司進行更廣泛合作,但實際狀況可能並不會那麼理想。
新浪微博的流量、用戶大多來自新浪的資源,並且與這些頻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新浪微博獨立之後很難和這些親戚撇清關係。那麼作為新浪的合作夥伴,如何信任新浪微博不會偏袒新浪,怕的是千辛萬苦為他人做了衣裳,畢竟人家名字就叫"新浪微博",也難保沒有藉種強國的想法。最近新浪微博比較多的緋聞對像是百度和阿里,假設百度入資無疑是打了百度說吧和自家社會化事業部一個大嘴巴子,而阿里更多只是想要藉道行船。
微博的未來如何定位
新浪微博很紅火,但是誰也無法知道,它會不會像曾經的博客、SNS一樣,只是一個短暫的全民熱潮。新浪微博的定位與當年其博客業務如出一轍,與資訊業務對接,再整合名人策略。如果有一天網民的熱情消退,新浪微博很難繼續保持高關注度,最可能的結果是變成類似博客這樣的常規工具。
而伴隨著新浪微博的火熱,越來越多的問題也正凸顯出來,有越來越多的網絡水軍把新浪微博當作他們的新樂土,也有越來越多新浪微博用戶迷上刷粉絲工具。表面的繁榮並不能讓我們忽視背後掩藏的問題,這可能成為壓倒新浪微博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何增強對開發者吸引力
開發者對於國內開放平台普遍持不信任的態度,它們的規則不統一,往往陰晴不定、朝令夕改,不遵守承諾和規則。最重要的是它們並沒有良好的生存氛圍,缺少對中小開發者的尊重,而國外的開放平台往往在這方面做得更多。
開放平台已經成為包括新浪在內的各個門戶的全面比拼,大家都相信一個強大的開放平台將會對產品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吸引開發者?也許用行動來證明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按照正確的方法做下去,讓大家看到你足夠的誠意。
微博的盈利難題
無論是國外微博客一哥Twitter,還是國內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盈利都是一個難題。怎樣將數量巨大的用戶發言轉化為客觀的現金,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很好的做法。大家都相信只要有用戶一定會賺錢,其實這種說法更多帶著一點烏托邦式的自我安慰,對於一個公司來說,賺錢和生存才是基礎問題。
與第三方合作的開放平台也許是個不錯的點,但是正如上面所說,新浪微博的開放平台仍然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基點下談通過開放平台,多少難免不被認為是癡人說夢。
2011年是微博繼續蓬勃發展的一年,同時也是新浪鞏固地位和拓展方向的一年,新浪微博存在的很多問題也是同類產品共有的。新浪如何應對後進者的衝擊,找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失敗或成功,筆者拭目以待。
來源:XJP投稿,原文鏈接。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