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遊新政“申報制”尷尬:曲線救國規避審批

12月底,是國內手遊開發者補辦版號的“大限”。而在“末日”之前,歷經瞭半年來的錯愕掙紮、奔走吶喊、痛陳利弊、煎熬等待之後,開發者們開始考慮各自的出路。

19

今年7月1日,《關於移動遊戲出版服務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新政”)正式實施,要求新舊移動遊戲必須取得網絡出版服務許可(即版號)。此後,廣州天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喻平因洋洋灑灑寫下給總理的公開信而名噪一時,甚至引發廣電總局特別回應其公司遊戲審批進度。

有的開發者很悲觀。近半年後,喻平在與記者交流時顯得格外消沉,“兩個遊戲還在辦,而且,聊這些我覺得沒什麼意義。”

對於喻平而言,不僅是“聊起來沒意義”,甚至做手遊本身也不再有意義。經歷版號風波後,這位在遊戲行業摸爬滾打10年的創業者,發現自己突然對遊戲沒有瞭愛。上月初,喻平從互聯網創業,搖身一變走向實業創業,開始兜售自己純手工制作的牛肉幹。

相較於喻平的決絕,更多的中小手遊開發者仍不忍轉身離去。而代價就是,他們要在新政與現實之間拼命找尋漏洞,以期作為安身之所。“對中小開發者而言,漫長的審批等待,就是生死存亡。”多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重壓之下,部分手遊開發者也確實找到瞭這個漏洞:App Store。

蘋果審批境外遊戲

根據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印發的手遊新政,自7月1日起,新上線的遊戲必須取得“版號”方可上網出版運營,已上線遊戲需在10月1日前補齊“版號”。兩個月後,廣電總局將這一審批補辦的時間節點延期至12月31日。

對於大的遊戲廠商而言,受新政的影響較小。由於自身資金、資源實力雄厚,大的遊戲廠商往往能夠投入足夠的時間、資金進行產品研發,並在整個遊戲生命周期內將成本消化掉。但對於中小遊戲開發者而言,遊戲的上線時間決定瞭生死存亡。為瞭盡快拿到版號,許多中小團隊甚至不惜買版號。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與版號對應的中介代辦公司隨之浮出水面,代辦費動輒數萬元。

在這個過程中,有開發者開始發現,手遊新政並未對境外遊戲做出明確規定。在新規中,僅對國產遊戲和進口遊戲(即履行正常進口手續進入國內的境外著作權人授權遊戲)做出上線前取得版號的明確規定,但對於諸如App Store中國區中的大量境外遊戲,未作出明確要求。

盡管在廣電總局頒佈新規之後,蘋果公司於6月30日發佈致中國地區遊戲開發人員的通知,要求中國地區遊戲開發者必須申領版號。然而在App Store中,大量境外遊戲可以直接上線,蘋果的通知中也未對App Store中數量眾多的境外遊戲做出明確規定。據統計,從7月1日至11月1日,廣電總局進口網絡遊戲審批欄目下,通過審核的手遊產品僅有33款,與之相應的是,大量境外開發者於7月1日後在App Store上線的手遊,卻並不在列。

一位接近國外遊戲開發者人士向記者透露,App Store是一個整體,所有應用都可以通過iTC後臺設置來選擇向某些地區開放或屏蔽,而絕大多數App上線時選擇的是“所有地區”。“據我瞭解,擁有國外開發者賬戶的遊戲開發者是不需要提交審批信息的,至少暫時不需要。”

“蘋果落實手遊新規的舉措,客觀上導致瞭App Store中國區上的境外遊戲隻需經過蘋果審批即可,但國產遊戲卻多瞭一道拿版號的手續。”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遊戲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

根據數據分析平臺App Annie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至2015年,iOS App Store中國區商店收入排行榜前1000名遊戲中,國產遊戲數量分別為553和617。然而,App Annie預計2016年這一數字不增反降為570,相較於2015年下跌7.6%。

曲線規避監管

在生存脅迫下,發現新規漏洞的中小遊戲開發者開始瞭僥幸的嘗試。

一位資深遊戲公司人士12月7日向記者表示,目前部分國產遊戲已經可以不需要版號就在國內發佈。

“比如,提交遊戲時首先選擇在一些東南亞的國傢發佈,這樣就可以不用提交任何諸如版號之類的資質。等蘋果審核通過之後,在進行遊戲發佈的同時,再勾選中國市場。”

除此之外,國內蘋果商店的監管也形同於無。該人士告訴記者,“比如,我們手裡有遊戲已經批瞭版號,按總局規定,這個版號僅對應一個遊戲、一個遊戲名稱。但是在App Store中,我們使用五六個遊戲名稱提交,卻隻用這一個版號,最後這些遊戲都可以過審。”在他看來,廣電總局沒有那麼多人手去執行抽樣檢查,因而App Store也就“走個過場”。

除上述情形之外,業內人士孫志超12月7日告訴記者,此前在“App審核信息”部分的“備註”中填寫虛假遊戲版號,或將產品類別從“遊戲”更改為“娛樂”等分類,同樣是逃避審批的方式,“現在是申報制而非準入制,小團隊、小公司的作品是管不過來的。”

“現在行業處在一個迷茫期,”前述遊戲行業人士坦言,“我們瞭解過,新政出臺時的存量遊戲大約有2萬多,每月還會新增不少,需要審批的量太大瞭。”

一位廣電總局人士12月7日同樣向記者證實瞭當前的新政執行窘境,“人手根本不夠”,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瞭監管部門的態度,“抓住就玩完”。

盡管如此,更多中小遊戲開發者寧願鋌而走險,開啟“曲線救國”模式。事實上,相較於按照新規拿版號所增加的成本和減少的收入額相比,通過“出口轉內銷”的方式來回避審核,支出更少,無疑是更優方案。

但對另一些“遵紀守法”的開發者而言,漫長等待之後,極有可能是死亡。“國產遊戲本身就稍弱,如今還面臨差別監管問題,造成對民族移動遊戲產業事實上的歧視,對產業發展極為不利。”上述遊戲行業人士感慨道。而他的訴求隻有一個:或公平監管,或針對國產遊戲和進口遊戲,變強制拿版號為鼓勵拿版號,通過柔性方式加以引導。

from:21世紀經濟報道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