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航失聯來看,在移動時代如何做好媒體

馬航失聯已經有一段時間瞭,而在這一段時間內,國內媒體對此事件的跟蹤報道惹瞭不少爭議。我想結合馬航和自己的思考來談談如何做好移動時代的媒體。

移動時代的新聞更應具有及時性

在移動時代未到來時,報紙由於采編和發行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由於其承載的介質所限,不能隨時隨地瞭解。所以媒體及時性對一般人來講並不能極大地體現出來。比如有條重大的新聞,有幾傢報社隔瞭幾個小時去采訪報道,最後讀者第二天閱讀時幾乎看不出什麼大的差異。人也不能隨時都呆在室內,新聞可能出來幾個小時才有機會用到電視或者電腦。那麼及時性的優勢不能明顯的看出,媒體不會把它當做核心競爭力來發展。

但現在是移動的時代,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而移動新聞客戶端則是手機的標配。用戶在重大新聞發生時“嗡嗡”一聲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客戶端的新聞推送,這時候早一會或晚一會就被用戶較為明顯的看到,這不僅影響媒體在用戶中的形象,也會影響客戶端的打開率。比如馬航失聯事件中有關馬方確認航班在印度洋南部墜毀的的消息,新浪新聞客戶端推送要比CNN早五分鐘,這有關同胞性命安危的重大消息,用戶收到推送就趕緊點進去看瞭,發的稍晚瞭一點,用戶早已經瞭解瞭馬來西亞的醜惡嘴臉,不會再點開去看一遍,

新聞及時性的前提是客觀真實性

這種及時性的前提則是新聞的真實客觀性。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盧因提出“守門人”(gatekeeper),後來延伸出「守門人行為」(gatekeeping)的觀念,即新聞媒體在從消息來源處獲得大量資訊後,編輯進行篩選、甄別和刪減。

移動時代的最活躍的社交媒體並沒有守門人。MH370航班失聯後的第二天,就有超過170萬人在微博上留言。但由於事態的不確定性,信息開放的社交媒體上也出現瞭各種網友的猜測和謠言。連波音中國總裁馬愛侖都誤發瞭一條微博稱,飛機已經找到,技術團隊會協助官方調查。甚至連部分專業媒體的官方微博也與網民們一起轉載虛假新聞。

如果媒體為瞭及時性而不去求證,導致瞭虛假新聞的傳播,伴隨而來的就是媒體最重要的權威掃地。

QQ圖片20140328155145

移動新聞客戶端更需要具備這樣的真實客觀性,用戶在微博上看的是個痛快,各種幻想和祈禱。但在新聞客戶端希望看到的則是理性和事實。比如新浪客戶端上的由新浪航空撰寫的獨傢分析稿件《專稿:航班消失後誰在駕駛?》,在網上產生瞭巨大的影響。

及時性已經作為新聞客戶端競爭的關鍵因素,編輯在搶時間時稍不註意就容易發佈瞭些不經核實的虛假信息。在移動時代到來之前發佈錯誤的信息並不會那麼的嚴重,用戶之間傳播的效率和渠道相對較窄,但現在人手一部手機,隨時隨地就能瞭解馬航事件的最新動態。虛假消息產生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它很具有震撼性,它給用戶打上一公斤雞血,用戶瘋狂的轉發是可以理解的。

在移動時代,搜狐,新浪,網易的移動新聞客戶端在用戶心目中的形象應該是三大門戶的延伸,客觀真實應是他們必需具備的素質。如果媒體不註意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嚴格把控,會經常發佈一些不準的消息,在用戶間造成瞭瘋狂的傳播。那麼用戶在以後看到這傢媒體的信息時會習慣性的懷疑到底可信度是多少?

媒體的權威蕩然無存的時候就是該媒體倒下的時候。

媒體應該具備高度抗壓的能力

在災難性報道面前經常有專傢教授號召不要采訪受害者傢屬,要尊重傢屬的隱私,別對悲傷難過的傢屬造成二次傷害。聽起來貌似合情,頗具人文情懷。但受害者傢屬也希望經由較為客觀中立的報道,推動真相的曝光和問題的解決,一定反感媒體采訪嗎?

在馬航失聯的報道裡,我們能發現多數傢屬都接受瞭采訪,傢屬的不滿一直聚焦在馬航這邊,他們知道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他們希望能借助媒體將自己的不滿傳遞出去,凝結全社會關註這件事情的力量,從馬來西亞討回一個公道。

知名撰稿人陶舜說過,普遍的社會情緒有兩個維度:一是通過罵記者來表達對傢屬的同情,二是直接代傢屬甚至代公眾傷感流淚,後者曾被譏為“災難面前的心靈雞湯”。馬航失聯的報道出來後有大批網民在媒體官微跟帖謾罵采訪傢屬和刊登照片。

至於前一段引起廣泛影響的《麗都:絕望一夜》的獨傢報道中,新浪新聞客戶端幫助MH370乘客將聲明發成長微博,被五嶽散人等知名時評傢認為記者應與新聞保持距離,不應該介入新聞事件,怎能做這樣不專業,不正確的事情。其實,隻要認真看完這篇報道,大傢就會明白,新浪新聞客戶端沒有介入傢屬聲明的出爐,甚至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但我還是想請大傢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現場看到那麼悲痛的遇難者傢屬,他們問“哪位是新浪的”,提出想要通過微博來譴責來抗議,你作為一個同胞作為一個記者,你能忍心拒絕嗎?媒體能夠客觀公正的報道事實,幫助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人文關懷,我不認為它有什麼錯。

通過上述兩個例子,我們會發現在移動時代到來之前,信息發佈渠道不會那麼暢通,公眾對新聞報道的反饋不會那麼強烈和及時,記者采訪報道時不會考慮這篇報道出來後人們會怎樣罵我,隻需要遵循報道新聞的原則就好。

但現在是移動時代,有人靠找茬來生存,也有一些無知的群眾跟風謾罵。媒體作為一個面向大眾的平臺,自然你做的什麼總會有人覺得不妥,通過便捷的渠道或者方式傳播開來,綁架一部分愚昧的群眾對你進行無謂的謾罵。應對這些,你不僅需要用良好的公關手段來解釋清楚,而且更要能抵住強大的輿論壓力,勿忘初心。你在現場,隻有你自己知道怎樣的報道能客觀公正,能解決問題,堅持做你認為是對的事情,不要臣服輿論恐嚇,事情的結果會給你一個好的交代。

在移動時代,一個媒體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素養,高尚的人文關懷,更應該具備高度抗壓的能力,這才能算得上是好媒體。

媒體需要有效地吸引用戶的註意力

移動新聞客戶端是專業化媒體。移動時代人們更傾向於輕閱讀,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大都交給瞭微信、微博這類應用,它們分流瞭用戶大部分的註意力。

看新聞並不屬於強需求的一種,就我身邊人來講大部分用戶除瞭接到移動新聞客戶端的推送才打開新聞之外(也可能會煩的關掉推送),很少會去認真的花費長時間去閱讀移動新聞客戶端,它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入口。

但是專業的新聞又必須存在,這就要求媒體各方用多樣的渠道去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引導用戶去打開去觀看。

騰訊有qq和微信兩大殺器,每天一推的騰訊新聞,制定瞭不下載新聞客戶端不能完全查看的規矩。大部分用戶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時,想要看完的沖動讓騰訊新聞客戶端的下載量蹭蹭的漲。而騰訊移動新聞客戶端能夠通過用戶經常使用的微信,吸引用戶的註意力,讓用戶去打開。

新浪則有微博,微博愛好者和新聞客戶端使用人群高度重合。但據我所瞭解,新浪現在仍沒有有效的通道來通過微博進行引流,新浪新聞客戶端仍具有極廣讓人遐想的空間。如果新浪能夠設置一定的機制,當用戶在微博上發現瞭一些感興趣的新聞時,會推薦新浪新聞客戶端更有深度的內容,憑借長期在微博上積累的數據,這樣輕重結合,不僅使用戶閱讀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讓用戶對內容的感知進一步深化。同時也提升瞭自己的活躍程度。要比每天過多騷擾式強制推送更得用戶的心。

而網易和搜狐由於沒有騰訊和新浪這樣的基礎性產品,雖然現在暫時領先,但沒有能夠以和諧的方式吸引用戶註意力的基礎產品,所以增長的後勁不容樂觀。

移動端讓新聞閱讀便利,但幹擾因素也同樣增多。制作好的新聞內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觀看,就需要形成一個有效地吸引讀者的註意力的方式,讓感興趣的讀者毫無違和感的看到你的報道。

報道出瞭好的新聞,卻沒有人欣賞,這樣的新聞內容再好意義又何在?所以如何有效的吸引用戶的註意力才是媒體的重中之重。

在移動時代做個好媒體,不僅需要更註重新聞的及時性和真實性,更要擁有強大的抗壓能力,關鍵是還需要能夠有效和諧的吸引到用戶的註意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