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戶年終專題看中美網絡專題製作的差距

sorry,標題宏大了一點,也嚴肅了一點,但起標題不是我強項,看官們就將就一點罷!

年關將近,中國人有年終盤點的習慣,各個門戶也開始緊鑼密鼓搞年終策劃。看了幾個相關專題,想嘮叨兩句。在本篇中,我不想說太多關於選題的話題,而是想著重談談形式:一個媒介的表現形式。

先看一個雅虎的:2010關於幸福

yahoo

這個專題的中心詞是兩個:幸福和尊嚴。大致上分為五個部分,在右側可以分別點擊。每個小題目(比如一、底線),都有若干可以點擊的圖片,點擊後可以獲得相關資訊。

從用戶交互講,給出點擊,就意味著給出選擇,用戶可以自由地選擇五個部分的任一部分(以及任一圖片)直接插入進行信息獲取。這一點我比較贊同。但雅虎這個專題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圖片點擊後使用的是彈出一個新窗口,這種做法缺少一個整體感。事實上,當你點擊一個圖片後,出現的新頁面中,還是一堆的圖片新聞集合,在這個新頁面中,不再使用彈出頁面。為什麼不能索性都整合到這個專題頁面中呢?

再來看個搜狐IT的:中國互聯網2010年度盤點

sohu

這個專題採用一個書的形式,並提供熱鍵支持。目錄頁可以點擊某個條目(chrome下不能),直接插入到相關內容中,也不採用新彈窗口的形式。整個專題封裝在Flash中。如果你中途關閉離開,再次打開時,會提示你:你上次讀到N頁,繼續?

這個專題事實上的信息量很小,每個條目基本上就是一張碩大的圖片,外加百八十字。

騰訊新聞中心,中國人這一年

這其實就是一個相冊集,佈局相當凌亂。到目前為止,一共做了四期,但不是導航條上那些東西——那些東西其實是過去的專題。想找另外三期麼?嘿嘿,不好找的。給個第四期題為“殤”的地址,你就可以明白這個第一期的問題有多嚴重了。

最後說一個網易的,專題名為選擇

netease

本專題就是一個順序獲取信息的視頻(Flash),和電視節目沒有區別,用戶能做的交互極少——如果說網編有意通過沒得選擇來暗示“選擇”的話,未免有點實在太……

這個專題的信息量是最少的,八個人,八個故事,但其實就是八段話。在微博上好評如潮,但就我看來,形式上,這個專題最差勁。

整體來看,四個門戶專題,蕩漾著濃濃的一種情緒,特別是網易的和騰訊的,這種新聞手法,恕我直言:情緒這玩意兒,用多了就是廉價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美國人是怎麼做專題的。在平媒“去紙化”的價值重估一文中,我提到過華盛頓郵報的一個專題報導,有興趣可以點擊去看看,這裡不贅。我們再來看看華盛頓郵報的另外一個專題,關於全球排放

image

用戶可以選擇年份來查看全球排放的國家排序。左側是位序表,右側則是相當直觀的份額表,哪個大哪個小,一目了然。在這個專題中,沒有堆砌數字,並非給出7個年份的榜單,而是使用這種圖形化的方式。

導航有兩個選項:總排放和每個國民的排放。用戶可以根據不同口徑查看。順便說一句,2007年,中國總排放全球第一,不過平均到每個國民頭上,排名十三(考慮到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排名十三委實也比較高了)。

另外一家媒體紐約時報,搞專題也很贊,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失業率專題

image

圖表的數據從07年1月到09年9月,有一個趨勢圖,09年9月:8.6%,很醒目。瀏覽者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統計口徑,點擊瀏覽不同人群的失業率,比如25-44歲的,比如高中教育學歷的。很牛×的地方在於,還可以復合選擇,比如:白人+男性+高中學歷+25-44歲,同樣給出曲線走勢。

如果要製表的話,兩兩組合也好,三三組合也好,複合選擇下,要做大量的表格,但人在一張圖裡,統統解決,而且極其形象,算不算高明?

另外一個專題:如何度過一天?

image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社會調查,調研美國人是怎麼打發日子的。同樣的,有若干不同人口統計口徑以供選擇。

表現方式也很有趣,橫軸是24小時時間段,縱軸是人口比例。比如說,在某個時間段裡,多少比例的人(可供瀏覽者自行選擇不同的人口群體)在睡覺?在上學?在看電視?

再來一看我認為是最牛×的視頻,我在微博上說網易那個視頻交互應用太少,有人就說:配套微博?配套BBS?拜託,交互不是UGC,交互是:用戶有得選擇。

斯坦福大學在線新聞教育視頻(順便說一句,這個視頻,我覺得學新聞傳播的人都可以看看)

image

首先它把整個視頻分割成8個部分,瀏覽者可以隨意切入任何一個部分。

在這個視頻中,每當出現一個訪談者的時候,底下就會出現一個table,這個table裡包括這個訪談者的簡短介紹,以及相關鏈接。隨著訪談者越來越多,就會出現更多的tables,羅列在下面。

我們回到網易那個專題想像一下,那八個人,能不能在底下配以相關文字介紹?相關鏈接?信息量會不會更大?注意:信息量大不是把一堆的文字圖片堆在上面,而是給用戶更多選擇。當出現老羅那個人的時候,他的table我是不會點的,因為我知道這個人。但另外七個,我委實不知道。

即便是這七個人太普通,沒什麼相關信息,那麼這七個人所代表的某個問題,也沒有配套的信息麼?

這個視頻右側還提供了“nonflash”的按鈕,也就是文字稿。從實際情況來看,並不是所有訪談的文字。但這個按鈕提醒我一點,那就是如果把全部訪談文字放上去是不是更好?要知道,搜索引擎只認文字,不認flash的。

最後,上一個我認為是最牛的專題:8月的十三秒

image

專題左側,是一張很長的衛星照片截圖,可以看到,這是一則發生在某條公路上的事故,前後殃及101台車,這101台車橫七豎八地躺在那裡,自然死傷慘重。

每一台車,你都可以嘗試去點擊一下。在上下拉動中,你可以最大化地得到一種視覺感受(這叫地圖化報導)。有的車點擊後,右側沒有什麼信息,但有的不是。比如這編號為101的車,右側上面是視頻,下面是文字稿。視頻是受害者的親屬(也有可能是受害者本人,如果ta受傷很輕的話)的訪談,下面則是受害者的訪談信息。 ——在101號車這裡,就是車主wong女士和她兒子的訪談。

101台車,一個一個訪談過來,需要多大的採訪報導力量?專題製作者並不是只派出所謂記者去採集信息。在這裡,他們動用了眾包的力量,讓網民們去提供採訪內容(不一定僅僅是提供採訪線索):

This is a living document, and we encourage you to send us your reactions and thoughts, and help us fill in the missing pieces.

在這裡,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個態度:新聞,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過程

我們有時候可以琢磨一下,我們的社會事件報導該怎麼做。我當然知道,有些東西中國是沒法去做的——特別是災難報導——但不見得都不能做吧?比如世博會報導,能不能採用上面那種形式? just think about it。老實講一句,世博會的網絡報導,很爛,很傳統。

以上報章案例,感謝復旦新聞學院研究生龔瀛琦提供線索。

以下是我的一個講座課件,分別在中山大學為西南地區媒體人員和第一財經媒體人員講過: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攝影照片,插畫,設計作品,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文章轉自alibuybu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