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瓣改版再談好友系統的設計

前很久不上豆瓣,最近才發現豆瓣增加了分組廣播功能,原來加好友的機制也改了,關注我的人和我關注的也莫名奇妙翻了幾倍,原來的朋友裡面有好幾個“已註銷”頭像。回頭翻了下豆瓣的官方blog,才又知道豆瓣小動作又引起公憤了,前幾次是首頁、導航,今年直接拿豆瓣er的友鄰開刀了。 SNS社區好友系統的設計,之前已經有不少UE專家討論過,貌似設計師的觀點都一邊倒,否認用戶質疑的聲音。雖然現在爭論已經平息,但作為一個在豆瓣潛水N年的童鞋,我覺得有必要為那些仍然感到憋屈的童鞋們說句話,再談一次好友系統的設計,一來為了記錄我的想法,紀念當年混在豆瓣青澀的歲月,二來想再次聽聽豆瓣的聲音和大家的看法。

豆瓣好友系統的兩次改版

改版理由:(引自豆瓣blog,下同)

1,當我想看看一個豆瓣er都有什麼樣的朋友圈,可能他的友鄰有好多,一些還是豆瓣上的”常見面孔”,可他不一定真的有那麼多朋友。

2,互相認識的朋友和單方面關注的人,在豆瓣上的信息隱私度也是非常不同的。互相認識的朋友會聯繫得密切一些,自己的動態願意讓熟悉的朋友知道,而不一定願意向單方面關注自己的人透露

改版結果:

1,在單方面關註一個人之外,會新增加“我的朋友”雙向關係,提供給互相熟悉認識的朋友們,

2,將“友鄰”中那些熟悉的“友”專門區分出來。讓“友”和“鄰”的關係比較清晰地區別開來

3,“朋友”在豆瓣上的多數舉動會出現在廣播裡,而各類收藏行為和加友鄰、加小組行為被廣播限於“我關注的人”不可見。

改版理由:

1,“朋友”和“關注”並存一直讓很多人費解

2,豆瓣不是一個熟人關係的SNS網站,沒有必要把關係弄得這麼複雜

3,有被加朋友請求的時候感覺非常糾結,也造成“朋友”氾濫,廣播混雜。

改版結果:

1,豆瓣現在只有一種單向的“關注”的關係。

2,有需要的話,可以給關注加一個“朋友”的標籤。這個也不需要對方同意。

3,我的“僅朋友可見”的日記、相冊,只有被我關注並加“朋友”標籤的人能看到。單方面關注我並加“朋友”標籤的人是看不到的。

最初的設計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豆瓣最初的友鄰功能設計? 06年那個清爽簡單的界面,那時候沒有“關注”的概念,但只要用戶願意,點擊“>把XXX列入我的友鄰”就可以將任何一個豆瓣用戶加為好友,不需要對方同意,但對方會收到一個豆郵通知:

xxx,你好!

doubaner剛把你加為友鄰了。 doubaner不一定認識你,沒準兒覺得和你臭味相投,沒準兒喜歡你的評論或者發言,沒準兒只是想以後找起來方便。你願意的話​​,也可以把doubaner加為友鄰,但不用覺得是義務。

這是doubaner 的豆瓣主頁:?http://www.douban.com/people/doubaner/

去看看吧! ”

是不是覺得很簡單、親切?雖然素不相識,可是很有禮貌,也很討巧~不像現在這樣,關注嘛覺得沒什麼人情味,加好友嘛又怕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隱私,唉,糾結~於是大家都只關注不說話了。

改版後的設計和被褻瀆的好友關係

其實豆瓣第一次改版友鄰系統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提出“加好友還要用戶確認”這是個非人性化的做法,因為原來加好友是很自然而且對方也沒什麼壓力的事情,現在變得像結婚一樣要慎重考慮。不過,導致大多數人不滿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原來互加友鄰的那一部分好友連同用戶單方面關注的人一起全都變成了“我關注的人”,本來已經是“互為友鄰”的人需要雙方再重新確認一次關係才能成為“朋友”。這完全是產品設計過程上的失誤,設計人員完全可以將互加為友鄰的用戶直接歸類到新的“朋友”分類當中,而不是讓用戶重新去確認關係。這一次改版,導致了一批老用戶的友鄰的流失,許多人因為懶得重新加好友,而任由豆瓣把曾經認識的互相加過友鄰的人扔進了“我關注的人”當中,久而久之不再聯繫(因為首頁看不到任何有關信息)。這是豆瓣第一次破壞用戶舊的友鄰關係。只是那時將豆瓣當作SNS的用戶不多,反對的呼聲沒有那麼高。

隨著豆瓣有意無意地轉型為SNS社區,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豆瓣,給豆瓣帶來了大量的流量,豆瓣的交友功能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由於加好友需要對方同意,加上豆瓣的隱私設置中,只有好友可以看自己的一些私密日記和相冊,用戶被不知不覺引導到一個“交友要慎重”的思維框架裡面,因此,用戶開始格外地關注申請加自己為好友的友鄰質量。拿我自己來說,那些被我加為好友的人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或者關係很熟的網友,又或者是我不認識,但真心想要結交的朋友。因此,雖然我的友鄰中,“我的朋友”數量遠遠低於“我關注的人”,但相對來說,我友鄰中的“朋友”質量要高出許多。通過小組和同城和豆友們交流,漸漸地我在豆瓣上建立起了自己的人際關係圈,一些私人情感在微妙變化,我感到自己離不開豆瓣。那種感覺,和新浪微博、校內和人人都不一樣,我想,這不就是有豆瓣特色的SNS麼?

遺憾的是,阿北和他的團隊似乎不這麼想,今年4月的“簡化友鄰關係”再一次對用戶舊的友鄰關係進行破壞,試圖重新回到最開始時的“關注”關係。這一次,原來需要雙方共同確認的“朋友”關係變成了“我關注的人”中虛偽的標籤,於是一批豆瓣的老用戶憤怒了:用戶的憤怒不是因為雙向的好友關係被強制解除,而是新的機制導致自己的隱私可以被冠冕堂皇地出賣。 在阿北的眼裡,“豆瓣不是一個熟人關係的SNS網站,沒有必要把關係弄得這麼複雜。”——既然不是,為什麼當初要引導用戶“慎重交友”?難道當初的豆瓣是被定義為一個熟人關係的SNS網站嗎?雖然後來阿北寫了一篇FAQ日記來解釋這樣做的原因,但是被改變的用戶習慣已經難以回頭。而豆瓣也不願意妥協,因此引發了一大批豆瓣用戶集體“自殺”的杯具。

小結:

  1. 豆瓣此次改版至少有兩件事沒做對:一是改版之前沒有進行公開的用戶測試,冒然推出;二是改版之後對用戶提出的意見採取冷漠態度沒有進一步處理(至少公開投票討論一下什麼的吧),在對待用戶的態度上,與兩年前的豆瓣差之甚遠。
  2. 或許有的人要說,這樣不是回到原來的單向好友設計上了麼?既然本來的設計大家都認可,繞了一圈又走回來,沒什麼不好啊。沒錯,是繞了一圈,但是回來時候已經人是物非了。之所以出現杯具是因為當初豆瓣不是一個以sns為主的網站,用戶加友鄰只是因為喜歡或者找起來方便,沒有像現在這樣這麼多廣播、日誌和相冊,也不需要考慮隱私之類的問題,故設計成單向好友是合理的;而改版之後的豆瓣走了sns這條路,在不斷強化用戶互動的背景下,單向關注的設計就變成了抹殺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既然我只要關注你就可以看到關於你的一切信息,我加你為好友作甚?反正不和你交流我一樣什麼都知道(除了你不讓我知道的東西),加你好友我不僅未必能得到你的認可還主動先以身相許了(本來我不想讓你知道的東西卻反過來先告訴你),我都懷疑我到底是做一個偷窺狂還是好人好事代表,這叫人情何以堪!
  3. 其實在第一次改版之前,就有用戶提出對友鄰進行分類功能,現在這個功能雖然實現了,但是卻變了味,因為改版後的”朋友”已經不是原來的朋友,只不過是設計者一廂情願賦予的標籤,彼此之間已經無法平等地交換信息,不斷增加的標籤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暴露的是人際關係的淡漠。
  4. 用戶需要分類是因為關注的友鄰太多,而不是朋友太多。每個人不管朋友有多少都好,真心實意的朋友永遠也是那麼幾個。因為真正的朋友是要不斷地長期地維繫的,而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
  5. 用戶並不需要費解朋友和關注關係,因為用戶只是在使用產品,感到費解的是產品設計人員。上次的改版理由2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同時存在朋友和關注兩種關係。
  6. 豆瓣的確不是一個熟人關係的SNS網站,但不代表豆瓣上的用戶沒有這種需求:他們希望彼此認識並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用戶未必想把現實生活中的熟人關係複製到豆瓣,但他們多少會幻想著從豆瓣發展一段新戀情並帶到現實生活中~~
  7. 如果熟人關係令豆瓣變得複雜,使豆瓣感到緊張,那麼為什麼豆瓣還要做友鄰廣播分類功能,還鼓勵用戶相互通過廣播、日記、相冊甚至同城線下活動交流呢?難道豆瓣不怕用戶交著交著生米煮成熟飯了嗎?
  8. 用戶被請求加朋友的時候感覺糾結,那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無法迴避的、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假如,別人告訴你其實他暗戀你很久了難道你心裡不會有一絲漣漪嗎?你不是暗自驚喜或厭惡,就是不以為然,除非你是冷血動物。如果說這樣也會導致朋友氾濫,那隻有兩種可能,一是暗戀你的人太多了多得你數不過來多得你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他們才好,二是你來者不拒,你是神仙,神愛世人,多多益善。
  9. 至於廣播混雜,那是因為豆瓣沒有提供好的廣播分類過濾功能,豆瓣不在這方面下功夫卻在用戶的友鄰關係那兒挖空心思,不傷神麼?再說了,用戶結交怎樣的朋友,結交多少個朋友,那是用戶自己的事情。
  10. 設計師應該認識到:不是每一個用戶都和他們一樣,是產品的研究人員或產品設計者,不是每個人有閒情逸致去細細揣摩一個網站,他們在乎的是使用價值,而不是追究背後的意義。當用戶使用價值受到傷害,設計得再完美再出色只是設計者的一廂情願。
  11. 產品的演化不僅與產品本身的設計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它的用戶有關。用戶會隨著產品一起成長。改版除了考慮商業的因素,還得考慮用戶的情感因素。
  12. 我不知道阿北和他的團隊是不是受到Facebook改版時他們CEO那句“聽從用戶意見的公司很愚蠢”說法的影響,在改版的事情上和用戶較勁。也許用戶會提出一個技術上很愚蠢的方案,但是其背後必然有一個合理的需求。我不認為像Facebook、蘋果這些國外的公司的做法就完全正確,要看是什麼時機做。你可以對你的技術很自信,但不要褻瀆用戶對你的信任。但願阿北他們是為了真正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一時興起。
  13. 如果豆瓣是想做媒體,更加強調共享和開放,急需增加廣告收入,那就按現在的方式走下去,沒有問題;如果不是,三思後行。

好友系統應該如何設計?

我想,不只是豆瓣,做SNS社區網站都會碰到這個問題。如果要展開回答幾乎可以寫一本書。這裡簡單說下自己的想法,權當拋磚引玉:

1,用戶為什麼要加好友(動機)?一般來講有以下幾個原因:

  • 某人讀的書、看的電影和聽的音樂和自己口味類似。想了解他;
  • 對某人寫的歌或blog、拍的電影或照片、發表的評論感興趣。想了解他;
  • 某人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好友,或是自己現實生活中感興趣的人(如偶像,或朋友的朋友)想了解他;
  • 經濟需求。想和某人做交易,如購買某人的某個東西(二手唱片);
  • 其他方面的需要,例如情感需要和生理需要(你懂的)。

不管出於什麼理由而加好友,這裡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你有了解別人的需要,不等於別人就應該被你了解;你有了解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被了解的權利。換句話說,人生而平等,每個人彼此之間的權利是對等的。

2,SNS類互聯網產品中的人際關係可以概況成以下四種:

  • 關注我的
  • 我關注的
  • 互相關注的
  • 互不關注的

這說明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對稱的關係,你沒有義務去關注那些關注你的人,你關注的人也不一定關注你。同樣彼此的權利依然是對等的,用戶權利平等是SNS類互聯網產品的主要設計原則之一。

3,隱私設置的設計

SNS社區中的隱私設置可以看做是好友系統和信息系統的交集,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人可以看到用戶的哪些信息”,通常SNS中的做法是把友鄰分級然後設置允許什麼人看到什麼信息,分級的依據可以是訪問者與用戶的關係或親密程度(如朋友、家庭),也可以是訪問者的來源(如站內用戶和站外用戶),甚至可以是訪問者自身的屬性​​(如性別、年齡、等級等)。

4,到底要採用怎樣的設計,和網站定位有關,現在可以明確看到的,有三個主流方向:

  • 以交流物為主交流為輔的網站,強調被交流物,採用單向好友的設計,如Flickr和一些購物網站
  • 基於熟人關係的SNS社交網站,強調人際關係的交流,採用雙向好友的設計,如Facebook。
  • 基於閱讀關係的SNS網站,強調信息的交流過程,採用單向好友設計。典型例子如Twitter微博。

豆瓣的兩次改版實際上經歷了從1到3的轉變,在第二版的時候上採用的是單向關注+雙向好友的設計。這是有別於Twitter、flikr也有別於Facebook的混合形態,也是一種新穎而又帶有某些小曖昧的設計,配合豆瓣的同城功能,非常適合將用戶關係從線上帶到線下。

如果將豆瓣定位為SNS交友社區,讓我做選擇,我會保持第二版的設計不變,將“我的朋友”更名為“我的友鄰”列表,並添加自定義友鄰分類功能。這樣,我關注的人沒變,用戶的雙向的好友關係也依然堅定地存在,同時用戶也能更方便地管理自己的關注和朋友列表,原來的隱私設置也無需改變。

如果定位為興趣分享社區,我​​會選擇回歸第一版的設計,使用“將xxx列為友鄰”(或“加為友鄰”)這樣的措辭而不是“關注此人”,並且:

  1. 點擊“將xxx列為友鄰(加為友鄰)”會彈出一個對話層讓用戶標註自定義分組。
  2. 默認情況下有三個列表:“誰將我列為友鄰”、“我的友鄰”和“相互關注”,原先“我的朋友”列表裡的人被遷移到“相互關注”分類
  3. 加為友鄰無需確認但會通知用戶;
  4. 修改我的廣播、日記和相冊的隱私設置選項,例如,誰可以查看我的個人信息(包括廣播、日記和相冊)中有五個選項:1)所有人;2)所有關注我的人,3)從我關注的且關注我的友鄰中選擇,4)驗證訪問,5)僅自己。原有的日記和相冊隱私屬性不變。
  5. 在日記/相冊的編輯頁面列出“誰可以瀏覽這篇日記/相冊”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bicespring.blogbus.com/logs/74915741.html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攝影照片,插畫,設計作品,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文章轉自alibuybu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