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未來,一個電器如果不能上網,我認為就等於零

編者的話/ “未來,一個電器如果不能上網,我認為就等於零。”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在2014年海爾年會上的講話,吹響瞭這傢傳統傢電制造企業互聯網化轉型的集結號。

“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海爾的“三化”改革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瞭2014年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首例大事件。

當下,不論是蘇寧的“雲商模式”轉型,長虹的“傢庭互聯網”轉型抑或是華為的“創新基因”改造等,都是在技術變革、行業演進的大背景下的積極應對之道。正如凱文·凱利所說:“在這場互聯網革命中,傳統制造企業必須敢於走下巔峰,進入谷底,尋找重生的路徑。” 它可能意味著風險、失敗、死亡……但卻是必須選擇的路徑。“隻有退化至與眾不同,企業才能獲得新生。”

從本期開始,《中國經營報》將持續關註在轉型中積極求索的公司,研究在技術變革下的企業創新之道。我們希望與企業一同創新共進,在思考中尋求重生的機會。

一封郵件引發瞭一場行業“爭端”

“海爾來信,她不和雜志硬廣做朋友瞭。”2014年1月21日,《南都娛樂周刊》總編輯陳朝華發出微博,並貼出一張海爾的郵件截圖。郵件稱“由於我集團戰略調整,海爾及卡薩帝品牌雜志硬廣廣告媒體業務不再發生。”

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媒體圈引起軒然大波。進而引發一些媒體的對抗性交峰。“海爾是什麼廣告都不投嗎?雜志占不瞭多少份額”“建議把‘不投雜志’作為海爾微信頭像”……

隨即,海爾集團官方即在微信中回復:“這裡存在誤解,海爾不是停止雜志硬廣轉投新媒體。而是停止傳統的單向傳播的投放,轉型多對多即時優化的交互。”

而所謂的“多對多即時優化的交互”,據《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海爾內部瞭解,即指從2013年以來,海爾啟動的一場“互聯網化”的系統變革,而“零硬廣”僅僅是海爾體系改造的一種表現而已。

無交互,不海爾。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稱:“在海爾,無價值交互平臺的交易都不應該存在。”

小微化改造,海爾“利共體”進行時

曲桂楠,海爾凈水機利共體負責人,2013年8月,在海爾的這場內部變革中,曲桂楠通過競聘成為瞭海爾集團幾百個利共體(編者註:利共體,即海爾內部的項目經營體,是海爾的獨立經營創業型組織)項目的負責人之一。

“以前海爾凈水產業是圍繞著產品轉,為瞭賣凈水機而賣凈水機,但是誰需要這些產品,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並沒考慮清楚。現在,通過線上線下交互,建立各方利益的生態圈,發掘用戶的興趣點和興奮點。更有利於我們精準地進行服務和銷售。”曲桂楠表示,2013年初,他曾向海爾集團層面承諾完成1.5億元年度銷售目標,而截至2013年1至10月銷售數據,其已經實際完成1.2億元銷售,目標完成率106%。2013年預計完成銷售1.7億元,目標完成率113%。

“改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線上,通過海爾水交互平臺網站日常水質話題討論,比如水的現狀是什麼、怎麼喝水才健康等,吸引用戶關註,根據水質特點,提供個性化定制產品。二是在線下,通過凈水服務人員上門檢測水質,根據用戶實際水質給出方案,結合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和電子郵件,找到有需求的用戶群。”曲桂楠稱,自2013年9月23日,水交互平臺正式上線以來,海爾凈水交互平臺的用戶流量已經從原來的2萬實現10倍速增長。

實際上,凈水機利共體僅僅是海爾體系改革的一個縮影。據記者瞭解,從2013年,大力推行企業互聯網化改革至今,海爾內部已經形成幾百個利共體和96個小微在線項目(即利共體下面的孵化項目組織)。

而作為海爾系統改革的總設計師,張瑞敏則把它形容為3個詞:“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

打破堡壘,建立並聯生態圈

不可否認,作為傳統傢電行業的領軍企業,海爾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013年,白電市場呈現出高開低收的現象。根據中怡康的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冰箱銷量或將同比下降2.0%,洗衣機銷量預計同比下降1.8%。更重要的是,新型互聯網企業的大量殺入已經對傳統傢電企業形成巨大沖擊,比如小米、樂視,以互聯網化的運作方式推出超低價電視。通過 “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全新生態模式,打造出跨界產業鏈。

對於海爾來講,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管理模式?如何通過交互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品牌價值?如何激發員工活力並不斷創新生產?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

2009年,海爾就開始嘗試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由原來以廠商為中心的、大規模生產的B2C模式,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柔性化生產和精準化服務的C2B模式。此後,張瑞敏又提出“人單合一”戰略,其本質是:員工有權根據市場變化自主決策,員工有權根據為用戶創造的價值自己決定收入。

2014年1月16日,在海爾內部年會,即“2014互聯網創新大會”上,張瑞敏強調,當下的企業必須接受互聯網思維的改造。

而所謂的企業互聯網思維,就是指企業的平臺化發展。“原來企業追求的是規模和范圍,現在企業自身就是一個平臺。企業平臺化的宗旨是要提高用戶體驗,也即是用戶個性化。而對於員工來講,其平臺價值體現就是要創客化。這樣一個邏輯遞進關系,也正對應瞭海爾2013年提出的‘三化改革’。”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說,“互聯網消除瞭距離,這是它對各行業產生的最大影響。”那麼,零距離、網絡化對企業來講又意味什麼?

“原來企業就像一個個堡壘,現在網絡化讓企業沒有瞭邊界,這是最重要的改變。”張瑞敏認為,以往企業對內面對的是員工,對外面對的是用戶。企業和用戶之間處於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企業千方百計地通過廣告讓用戶知道並購買產品,因為信息壟斷權在企業手裡。“但是現在,用戶得到的信息比企業還多,用戶可能知道全世界產品的情況,企業卻不一定知道。所以,你沒法僅僅通過廣告讓用戶相信你。”

對內也是如此,“過去企業對員工采取的是控制管理,企業有一個模式和規范,員工就按照這個模式來執行。但現在員工知道信息比你更快,特別是對於用戶,他是第一時間知道用戶需求的。因此,我們需要讓員工擁有自主權,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張瑞敏認為。

曲桂楠很願意被外界評價為海爾改革的“實踐性人物”。在開展水交互平臺前,海爾的水交互產品,一直賣得不好,但在變身交互平臺後銷售卻取得瞭較大改善。 “品牌多樣化,用戶來自全國,在這裡進行交互,你實際可以把平臺變為生態圈。”

“傳統經營模式下,企業是為自己的產品找用戶,現在則是為用戶找適合他的產品。這是本質不同,凈水交互平臺未來如何發展,仍需要更好地研究。”張瑞敏說。

三個不應該,2014海爾再進化

“沒有建造生態圈的利共體都不應該存在。” “沒有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的產品就不應該生產。”“不是創客的員工都不應該存在。”在2014年的海爾戰略規劃中,張瑞敏明確給出三個不應該。對於體系內部而言,這將意味著更大的調整。

談到生態圈問題,張瑞敏認為,“就像一盆盆景,表面看起來不錯,但是它長不大。原因在於這個盆限制瞭它,它需要有人給它澆水、施肥、剪枝,一切依賴於別人,如果把盆砸碎,放到田地裡面去,他能否禁得住風雨?很難說。”

據記者瞭解,當下海爾內部還存在很多“不開放”的利共體,他們沒有建立生態圈,下一步很可能會被淘汰,“特別是像冰箱、洗衣機等原來基礎好的利共體,如何進一步放開,讓全球最好資源進來,就是他們面臨的嚴峻挑戰。”張瑞敏說。

未來是否是開放的,海爾的評價標準有兩個:一是,能否資源無障礙進入,比如冰箱、洗衣機利共體,目前基礎不錯,但要看你使用的資源是否是全球最好的,如果不是,那一定說明有障礙,障礙的原因是,你不夠開放;二是,所有進來的利益攸關方必須實現利益最大化,這樣才能形成動態的資源最優化配置。

至於用戶全流程體驗。正如《決勝移動終端》一書中所說——消費者擁有瞭指尖上的權力。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不是去購物,而是在購物。所謂去購物是指消費者到哪個地方購物,而“在購物”則是說,我在車上、在傢裡、在吃飯時,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購物。

“消費者擁有這樣的權力,但企業卻沒有,那麼,企業如何讓消費者得到最好的體驗?”張瑞敏認為,企業必須建立全流程的用戶體驗,也就是說每時每刻企業都要和用戶接觸。“‘粉絲’不是永恒的。今天爆漲,明天可能一個都沒有。他和你沒什麼感情,關鍵是看你對他的體驗滿足得如何,創造得如何。”

 

海爾認為,互聯網時代的特性可以在天樽空調上得到體現。天樽空調以單品近2萬元的售價入駐電商,並在2013年12月26日創造瞭1228套的銷量奇跡。據海爾介紹,在天樽前期的設計交互中,有67萬網友獻計獻策。而這款空調也可以實現用手機、PAD等移動終端遠程控制,並時時獲取空氣質量信息。

“2013年,海爾還是有很多產品通過打廣告來傳播的,2014年我認為,硬廣告一個都不應該做,如果做硬廣就說明,你還是和用戶有距離。正確的方式是,與用戶在互聯網上進行交互,通過服務讓他留在你的平臺上。”張瑞敏說。

而對於張瑞敏所提的“零硬廣”策略,海爾2014年也必將面臨三重挑戰:

一是平臺交互能否真正實現價值交互;

二是交互效果企業能否快速響應,並做出及時調整;

三是交互產品是否是最優化產品。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互聯網思維、交互化生存是在僵化的傳統銷售思維層面,增加瞭一層情感紐帶,但能否“栓住”用戶的心,關鍵還是看企業的產品是否優質。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