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小龍接受瞭一個很喜大普奔的采訪,新華社采訪,中國夢專題。但話題圍繞微信,圍繞產品展開,張小龍回答的很直接和犀利。對於“微信創業與創新”這個2014年最大一個風口的豬,張小龍的這三句話不得不看:
1、如何化繁為簡?張小龍常用的方法就是分類,很多產品都包含瞭數百上千項功能,如何在手機如此小的屏幕內讓用戶便捷地找到這些功能,就是分類所要起的作用。另外,究竟是靠產品本身驅動用戶還是靠運營手段去拉動用戶?太多人把精力放在後面這個方向瞭,做個產品馬上就通過運營或者營銷的方法把用戶拉動起來,而我更希望先把產品本身做好,讓用戶自己驅動用戶。
2、微信啟動的是點對點的革命,對傳統企業是個利好。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客戶,他們需要一種通訊或者連接的能力,與其消費者關聯起來,這種關聯在以前也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建立,比如短信、電話,但體驗並不好。而微信提供瞭一種我認為是體驗更好、內容更豐富、交互更多樣化的方式。目前這個平臺非常開放, 我們歡迎所有的企業接入進來。
3、微信將成為個人或機構的第一ID。電話號碼曾經是一個身份證之外的個人ID,也曾經是運營商最大的資源所在。但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ID可以解決生活中越來越多想不到的問題。比如以前你有一個餐館的電話,你隻會在需要的時候打電話過去,功能單一,同樣的場景轉移到微信中後,餐館和個人可以在公眾號裡進行交互,雖然不再需要打電話,但溝通的行為比電話更為豐富。這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潮流。
讓用戶自己驅動用戶,是互聯網思維的第一抓手,你能發動它嗎?
===張小龍的分割線===
口述:張小龍 來源:新華社
一、微信如何化繁為簡——“把復雜的需求抽象為最基礎的脈絡,讓用戶自己驅動用戶”
化繁為簡背後有一整套方法,大部分要靠產品人的經驗,也有一些方法可以總結出來,比如分類。很多產品都包含瞭數百上千項功能,如何在手機如此小的屏幕內讓用戶便捷地找到這些功能,就是分類所要起的作用。
比方說,微信“朋友圈”涵蓋瞭社交這個復雜的主題,囊括瞭大部分中國人網絡社交的活動,用戶活躍度也很高,每天都有上億張照片上傳,幾億次評論產生……但其使用仍然非常簡單。這就需要把復雜的需求抽象為最基礎的脈絡,把這個技術脈絡用一種用戶覺得很自然的、可接受的行為表達出來。如果做不到這一步,就會導致產品或功能變得很復雜。
究竟是靠產品本身驅動用戶還是靠運營手段去拉動用戶?太多人把精力放在後面這個方向瞭,做個產品馬上就通過運營或者營銷的方法把用戶拉動起來,而我更希望先把產品本身做好,讓用戶自己驅動用戶。
在傳統產業上,做出一個產品後必須通過廣告讓用戶感知到它,但互聯網本身已讓用戶互聯,每個人都需要在互聯網上跟朋友交互。因此大部分互聯網產品,可以利用人與人互聯的因素,讓用戶產生連鎖反應,甚至是病毒式、蔓延式的反應,這會比花幾個億去打廣告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微信是競爭的產品——“隻有競爭才能產生更好的產品,歡迎所有的企業接入進來”
有人認為借助壟斷資源或營銷資源可以做得更好,這在特定環境裡確實如此。但互聯網是公開透明、競爭充分的,哪怕一個很小規模的產品,都要創造最好的用戶體驗才能被接受。如果用戶體驗本身做不好,即使短期依靠拉動帶來用戶,一旦出現更好體驗的產品,用戶照樣會逃離。
事實上,騰訊也在和許多產品競爭,比如QQ與MSN。微信是競爭的產品,也許大傢隻看到微信有強大的資源配合,但並不瞭解微信本身就是跟QQ競爭出現的產物,隻不過這是一種內部的競爭。
如果微信不在騰訊而在其他公司,這種競爭依然存在。隻有競爭才能產生更好的產品。
QQ和微信本質上都是IM通訊工具,面對的目標用戶群也很類似。但兩個產品的立足點有所不同:QQ是PC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而微信是從手機端原生出的新產品。
在PC時代,QQ解決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PC聯網和他人通訊的訴求;在移動時代,這種訴求已經擴大化瞭,對話的場景也改變瞭。比如,以前兩個人都要打開電腦都在線上,才能發生對話;聊完QQ後大傢也通常要說再見,輸入兩個“8”來表示;但現在手機是每個人每天都帶在身上的東西,讓人可以隨時隨地給朋友發信息,朋友也可以隨時回復消息,不存在聊完的概念。這是一種交流方式的變化。
三、微信生態:開放還是壟斷?
微信公眾平臺開放接口,讓任何第三方都可接入進來,這是我們最大的開放點。
以前的通訊是覆蓋到人與人,我們希望這種通訊能力也可以覆蓋到企業。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客戶,他們需要一種通訊或者連接的能力,與其消費者關聯起來,這種關聯在以前也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建立,比如短信、電話,但體驗並不好。而微信提供瞭一種我認為是體驗更好、內容更豐富、交互更多樣化的方式。目前這個平臺非常開放,我們歡迎所有的企業接入進來。
四、微信開啟新的生活方式——“我沒有對微信本身的危機感,擔心的是自己建設得太慢”
如果說原先微信滿足瞭通訊這個基本訴求,那麼比通訊更底層的就是一個人的賬號或者說“ID”。就如同人在現實社會中有一張身份證,微信的ID可以標識個體,這個標識既可以通訊,也可以做其他很多事情。微信可以取代你的錢包。比如ID和銀行卡關聯後可以做支付。支付的本質是ID的表現,所以基於ID做支付是非常自然的過程,也是讓其他支付有很大競爭壓力的原因。
電話號碼曾經是一個身份證之外的個人ID,也曾經是運營商最大的資源所在。但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ID可以解決生活中越來越多想不到的問題。比如以前你有一個餐館的電話,你隻會在需要的時候打電話過去,功能單一,同樣的場景轉移到微信中後,餐館和個人可以在公眾號裡進行交互,雖然不再需要打電話,但溝通的行為比電話更為豐富。這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潮流。
所以,微信肯定會涵蓋越來越多層面,當然這不會是一種松散的、雜亂的產品功能聚合。我們不允許微信變成一個大雜燴、一個怪物。
說老實話,我沒有對微信本身的危機感,因為它還在高速發展中,發展道路看不到盡頭。我們擔心的是自己建設得太慢瞭。
當然,總有新的產品會從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滿足用戶的需求,成為顛覆式的產品,這方面是有危機的,但很難預料。
五、微信不是C2C——“仿造別人產品的簡單拷貝,是很難做成功的”
有人把中國產品定義為C2C,我不贊同。任何一個功能或產品都可以找到類似的祖先,這正是人類知識傳遞的方式,創新也是基於以前的東西做出來的。如何把以前的知識或前人的積累,恰當地應用到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做出滿足當前需要的產品,這才是一種創新的能力。
微信的支付、社交,以前都有類似的產品,但如何在微信上找到最適合的形態,這非常困難,反映瞭做產品的功力。也隻有真正做產品的人才知道需要付出多少辛苦,才能做到這一點。比如朋友圈的社交,看上去和facebook、instagram很類似,但朋友圈定義的“私密社交”卻是其他產品從來沒做過的。這讓用戶很有安全感。所以很多產品表面看起來很類似,但本質上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的C2C,那種仿造別人產品的簡單拷貝,是很難做成功的。
六、讓海外接受微信——“中國移動互聯網是比較領先的,美國人仍熱衷於發短信”
目前我們在海外有超過一億的用戶,但在海外的發展不像國內那麼容易。
我們的目標是海外的一些國傢和地區能夠有大部分人在使用微信,這也是騰訊產品走向國際的好機會,在之前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這樣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我認為會出現在新的互聯網時代,也就是目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從我們的瞭解來看,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是比較領先的。我們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大量人口又聚居在大城市,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甚至比美國都高,這使得基於智能手機的應用能夠迅速鋪開。美國的移動互聯網發展有些落後於中國,比如美國還沒有一個類似微信的軟件,美國人現在仍熱衷於發短信,所以我相信有巨大的機會在等著我們。
海外市場最大挑戰:一是環境的不同,二是社交偏好不太一樣。比方說,我們會動不動就拉一大群人進來聊天,這種普遍的需求西方人還沒有。此外,讓西方國傢接受一個中國產品,有一定文化上的壁壘。但這些挑戰很有意思,也並不是不可克服的,這也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