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類網站的矛盾與可行之道

  自半年前類Quora網站“知乎(zhihu.com)&rdquo ;內測以來,國內多家互聯網公司也陸續推出了針對不同市場細分的問答類產品。諸如百度旗下的“新知(xinzhi.com)”,人人旗下的“車問網(chewen.com)”,類Formspring網站“米飯(mifan.com)”,類Stackoverflow網站&ldquo ;StackPoint”和“SegmentFault”,以及升級到2.0,並且與百度進行合作的國內第一家社會化問答網站“啊煩題(rfanti.com)”。在2.0的概念上,好似只缺少基於LBS問答類網站。不過參照國內同行的開發速度,和海外近期相關產品的走熱,比如:Localmind,Crowdbeacon,AskAround,Loopt,Askalo等等,國內LBS問答類網站的亮相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按照keso的說法,百度知道類的第一代產品是快餐,知乎等第二代產品是私家廚房。只是國內的現狀是快餐質量低下,而且也不快,無法解決即時需求。私家廚房味道雖好,但是不是必需品,也不保證人人都有。在知識管理的角度看來,前者生產未經驗證信息(information),後者主要生產知識(knowledge)。根據Michael Polanyi對知識(knowledge)的分類,有顯性(explicit)和隱性(tacit)之分;Wikipeida,互動,百度百科已經提供了很好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的檢索服務。對於基於包括個人經驗,觀點看法,以及技能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問答網站,則要指靠少數專家級別的用戶輸出貢獻。

問答類網站的矛盾與可行之道

與雙向互動的問答網站不同的是,實名制的知乎帶有明顯的地位不均等,而且級別高的用戶往往是知識(knowledge)的提供者,而不是消費者。然而現有的機制很難提供一種對專家用戶的答題​​激勵措施。而且他們時間更加寶貴,同時難以和用戶產生雙向互動(Fig1)。提問的新手用戶短期內又難以成長。隨著圈子的擴大勢必會造成問題回答質量下降。

  而保持網站社區的活躍度和用戶之間的粘度,需要引入機制提高專家用戶的積極性。對系統提供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專家用戶補償有以下幾種可行的方式:

  A. 建立商業生態關係,在提問者行列中定位具有解答專家的潛在客戶

問答類網站的矛盾與可行之道

  B.解答專家的利潤分成(廣告商的引入等)

問答類網站的矛盾與可行之道

  C. 解答專家的利潤分成(knowledge application:問題解答等知識產權的外部應用)

問答類網站的矛盾與可行之道

  D. 解答專家的利潤分成(knowledge transfer:特殊問題的有償回答)

問答類網站的矛盾與可行之道

  E . 引入虛擬(線上),或真實(線下)評價體系

問答類網站的矛盾與可行之道

  另一方面,單單建立在共享(其實並不平等,僅僅是高端用戶的共享,而低端用戶認真的作答往往也沒有影響力)體系之下的問答網站,尤其是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共享只能存在在一個相對封閉,專業化程度高,且範圍窄的小圈子。但是這樣小範圍內的需求也是很廣泛的,在互聯網上的各個細分領域,如醫藥,健康,能源,書籍,電影,音樂,都會需要一個“有來有往”不對外的私家廚房。與其說問答類網站是時代的心思想所造,還不如說是由於科技技術的進步,他慢慢取代的也許就是當年紅極一時的論壇BBS。

  來源:denver0sun投稿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