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獨立遊戲開發困難 打開網頁要30分鐘

13

身居古巴的遊戲制作人霍蘇埃·帕裡埃裡(Josuhe H. Pagliery)打開這個網頁要用30分鐘。他正在開發一款獨立遊戲。《救星》(Savior)是一款頗具藝術野心的2D橫版遊戲,主人公“小神”(Little God)意識到自己身處一個“正在崩塌的遊戲世界”。為瞭開發這款遊戲,帕裡埃裡和他的夥伴約翰·阿爾門特羅斯(Johann Armenteros)需要面對重重困難。

在古巴,人們隻有通過政府許可的Wi-Fi熱點才能上網。除此之外,政府還對多個網站進行審查。現代計算機和遊戲硬件常需通過“邁阿密的朋友”流入古巴,當地商店很難買到。另外,可用的遊戲開發工具落後國際標準多年。昨天,帕裡埃裡在Kotaku的辦公室裡告訴我,古巴幾乎不存在什麼玩傢群體,更缺乏一個將古巴遊戲推向世界的渠道。一款取材自古巴革命的小型遊戲,以及為數不多的幾款政府贊助的教育遊戲,幾乎就是古巴在遊戲領域的全部貢獻瞭。

美國總統奧巴馬接納古巴使館,並在斷交50年後首度往來,不過是去年才發生的事情。新技術正緩緩向古巴滲透,但在遊戲開發方面,相關文化(以及基礎建設)仍很欠缺。

11

帕裡埃裡正在巧妙地清除這些障礙。僅僅6天時間,《救星》就在IndieGoGo上達成瞭10000美元的眾籌目標(去年古巴的平均月薪為25美元)。“在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傢,人們可能覺得理所應當。”他說。“但對我們來說,這可太不尋常瞭。”

假如限制真能促進創新,那麼《救星》似乎從技術限制中眾受益頗多。遊戲風格獨具特色。玩傢踩上特定的平臺時,嵌入平臺的對話文字會被點亮。類似數據溢出的程序代碼在遊戲背景中淡入淡出,顯示著遊戲世界的脆弱存在。帕裡埃裡有過藝術背景,《救星》中的手繪動畫表明作者對細節的高度專註。帕裡埃裡說,他很喜歡許多90年代的作品,遊戲的畫面風格和玩法靈感即來源於此:《最終幻想VI》《超級惡魔城IV》和《超級銀河戰士》。

遊戲的目的是操縱“小神”尋找“大神”(The Great God)——但在尋找的過程中,“小神”逐漸明白,他們不過是一些遊戲角色,“身邊的現實不過是某個巨型遊戲的一部分”,而這個遊戲世界正瀕臨毀滅。

帕裡埃裡說,他的宗教信仰並不強烈。他說,許多古巴人將現實世界與神靈的概念聯系起來。“現實永遠是一種觀念”,而遊戲最能體現這點。這件事讓他感到自由。《救星》想要探討的,是現實的形式多種多樣,玩傢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現實。

12

“你有自由選擇現實的權利。”帕裡埃裡說。而他選擇瞭開發《救星》這款遊戲。

雖然如此,帕裡埃裡並沒有規劃什麼宏偉藍圖。他的眾籌計劃已經完成。遊戲將在2017年3月發佈試玩。然後,他需要用手裡的工具完善遊戲內容。下一個挑戰是(在2018年)發行遊戲,以及最後的遊戲宣傳。

“在古巴人看來,不那麼超前於時代的東西才比較健康。”帕裡埃裡說。

from:界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