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創新力量比較薄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國外的模仿。但國外和國內的市場環境,特別是政策環境和用戶習慣,以及市場成熟度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很多企業只學到了人家的表面,而沒有研究透徹它們的內部機理;很多企業摸透了中國市場的脈門,但陷入了市場過於狹窄的死亡地帶;很多企業外表上科技時尚,但實質卻做的是違背歷史潮流的低級工作……Tech2IPO針對這些現實情況,決定推出《公司診斷》系列文章,盡可能為大家抹去公司和事件表面的層層迷霧,揭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文章或褒揚或鞭笞,但都是為了讓企業生存的更好,讓創業者們能從中有更多有價值的收穫。本文為這個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更多文章請點擊查看《公司診斷》系列文章列表。
如果您想和Tech2IPO一起進行“公司診斷”,歡迎投稿到郵箱logicguru2006@gmail.com。我們選取公司的標準是:大小不限,知名度有無不限,但公司涉及的問題一定要有代表性。如果您也想和Tech2IPO一起就您的公司或產品進行探討,也請發郵件到這個郵箱,我們會和您第一時間取得聯繫,並為您履行必要的保密義務。
現象:
抄襲Facebook的風潮剛過,抄襲Linkedin的另一股風潮又已經到來。事實上,這已經是第二輪抄襲Linkedin的風潮了。從Linkedin獲得國外媒體關注時,國內的天際網、若鄰網等第一波商務社交網絡就已經隨風而至。但幾年發展下來,卻都不是特別理想。而今,當Linkedin在這兩年來要IPO的傳言沸沸揚揚時,新的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些許變化,國內的優士網、經緯網等第二波跟風者又至。不過不管在宣傳上如何“創新”,如何“革命”,但它們都無一例外的被稱為中國的“Linkedin”的翻版。人們好奇的是:中國的這些模仿Linkedin的公司能否成功?到底該怎樣模仿Linkedin?
診斷:
Linkedin作為一座豐碑,已經被人膜拜了十餘年,也被人模仿了十餘年。但人們更多的卻是抄襲和借鑒Linkedin的界面和形式,卻鮮有人對其內部機理進行挖掘。如果我們細細抽絲剝繭,就會發現LinkedIn成功其實更多是時代和文化的印記,是當時的必然,卻是現在的偶然。它作為一個SNS也正在迎頭趕上,但作為一個被抄襲者,它自身或許在做法上都還亟待完善。我們國內的抄襲者,要當心了,要特別當心了。
一、Linkedin的核心是個人品牌展示平台。 而基於個人品牌能做什麼,這可不是它剛開始就要考慮的問題。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這裡真成了個人品牌的聚集地,它自然就可以圍繞著這些人做大文章。
怎樣才能突出個人品牌?
第一個層面就是靜態上突出個人品牌。
一個人所在的公司和曾服務的公司能夠體現出個人品牌,他的一度好友以及二度好友能體現出他的個人品牌。他的個人鏈接的博客和微博以及個人網站都能體現出他的品牌。這些呈現出來的就是你看到的Linkedin的那多少年來幾乎沒有變過的頁面。是的,Linkedin就是一個海量的、靜態的、個人品牌呈現商。這就是Linkedin最核心的競爭力。
您想到了什麼? about.me?是的,一定意義上來說,國內外的商務社交網絡都在跟著Linkedin的形式走,而About.me才是Linkedin理念最好的實踐者和創新者,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超越者。特別是About.me整合了Linkedin和Facebook、Twitter之後,,以及在後台的擴展性上的想像,這個概念發揮的就更加淋漓盡致了。如果您看重的是Linkedin在靜態上突出個人品牌的邏輯,那您不如直接抄襲about.me,那個比Linkedin更有前景。
第二個層面就是增加用戶活躍度,在動態上突出個人品牌。
所謂動態突出個人品牌,就是在Linkedin里以動態來彰示自己的知識面、影響力等。這在Facebook和Twitter,甚至Quora上都非常容易做到,但在Linkedin上並不容易做到。因為Linkedin本身就是一個用戶活躍度嚴重不足的平台。 Linkedin正企圖用靜態的個人主頁來整合動態的個人言論信息等以綜合性的突出個人品牌,但同樣的,Facebook、Twitter,甚至Quora也都在有條不紊的推行著這一路線。因此,Linkedin在動態的個人品牌打造上其實並沒有任何優勢,儘管它也引入了專業問答機制,以及興趣小組機制等等。這從實用意義上來看,確實都是Linkedin需要的,跟Linkedin的用戶群也非常相關。但事實也證明跟同類的產品相比,它的這些產品的使用率和用戶活躍度確實低的可憐。即便如此,Linkedin的這些動態的內容,也被國內的很多網站奉為楷模的抄襲了過來。
在個人品牌領域做個總結。如果你要想單純的在靜態領域做個個人品牌商,那借鑒About.me就OK了,Linkedin是一個過時的產物。如果你想在動態領域做個個人品牌商,那恭喜你,選擇更多一點,Twitter模式,大眾化的SNS模式、以及Quora模式都可以,千萬不要費力不討好的想著做個Linkedin,然後把其他的功能囊括進去。如果您想既有靜態又有動態內容,做個綜合的個人品牌服務商,那也好辦,你可以做個囊括了Linkedin功能的Quora,但千萬不要像國內一些網站那樣的定位不明朗。
這裡千萬要注意的是:你如果確定了要做個人品牌平台,那就要和Linkedin一樣,千萬不要考慮商業模式。 Linkedin雖然經歷了歲月的磨礪之後,已經慢慢失去了代表未來的能力,但卻提供給了我們一條近乎真理的道路:擁有了百萬用戶之後,才考慮接下來怎麼走。
二、LinkedIn是一張名片和一種文化。 Linkedin的創始團隊和管理團隊陣容堪稱豪華,而且他們一直注重這種豪華,所以整個Linkedin也一直洋溢著頂級、高端的氛圍,它盡可能的努力網盡知名公司、網盡知名高管、網盡精英人士。注意這裡用詞是“網盡”。它有著要把所有商務精英人士都搬到LinkedIn上來的雄心和志氣,而且從一開始就以身作則的拉這些頂級人士過來,用頂級人士再吸引頂級人士,最後實現這種“網盡”的願望。而對比國內的商務社交網絡,往往處於拉一個精英,算一個精英的狀態,缺乏這種勇氣與魄力,以及這種堅持的精神。
正因為Linkedin是“幾乎所有”高端精英人士的聚集地,因此它就具有了巨大的平台價值,也真因為這種品牌價值所以也反過來為Linkedin賺取了高端的名聲。因為本身進行商務聯繫的工具就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非常樂意把“大家都使用”的Linkedin作為一個社交工具印在自己的名片上,掛在自己的網站上,以及在日常的談話中彼此交換。因此,LinkedIn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種“名片”和“文化”的方式存在的。儘管現在Facebook和Twitter興起,很多人也都在名片和網站上加上了Facebook和Twitter,有的還因為空間有限而選擇撤下了Linkedin。但這並不妨礙它當初的成功。
這點和中國的國情,卻有著嚴重的不同。國外的即時聊天工具很多,但使用頻率普遍不高,人們溝通方式主要是Email,但Email缺少一種社交維繫。因此,才有了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等品牌形成一種文化的現象。但在中國,首先,人們對於即時通訊的依賴性很高,騰訊QQ一家獨霸,商業領域還有MSN深得白領喜愛。因此我們往往看到大家互留QQ、MSN的現象,相對而言,商業用戶互留商業社交網絡、微博賬號的情況很罕見。此外,由於Linkedin、Facebook、Twitter等都有先發優勢,都很難有敵手,因此往往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從而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可,而國內往往都是以抄襲者的面目出現,而且往往是群雄分期,Linkedin領域就有天際、若鄰、人和、優士、經緯等,Facebook領域有人人網、開心網、51.com等,Twitter領域則有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都很難形成一家獨大,自然也不可能獲得絕大多數的認可,也不可能就一個品牌形成一種文化。
在“名片+ 文化”部分做個總結,Linkedin在中國不可能做到像國外那麼成功,這幾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我們本身就已經失去了那種土壤。我們可以學習它那種“高端的開始”和“網盡”的精神,但不要在形式上與它靠的太近。從Facebook和Twitter正慢慢取代它的文化地位的高度來看,它正在失去這一片“文化”的陣地。如果您也想往這個方向去努力,那恐怕就大錯特錯了。
來個大總結吧。 Linkedin現在的用戶積累已經完成,並且它也在不斷的發展各種應用,它的營收上還會繼續增加,發展趨勢還將持續。但這都是它之前積累很深之故,是它過去勢能的自然延伸。但Linkedin不代表未來,經過上面的描述,這已經毋庸多言了。老邁的Linkedin儘管已經在形式上失去了借鑒的意義,但它的理念卻更值得我們藉鑑和研讀。特別是Linkedin董事長Hoffman最近的關於Web3.0的言論,更值得我們高度注意。
本文為game2.tw作者龍真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您對該話題感興趣,歡迎在文章後批評討論,也可以通過作者新浪微博和他交流。如果您對Game2.tw其他內容也感興趣,請通過RSS訂閱我們,或者在微博上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
game2網誌:除特殊說明,本站所提供的圖片,文章均轉載其他站點,如需使用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