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交必經之路

  承接上一篇《新浪微博真正的對手》,終極戰略防禦,遏制一切千萬用戶級別的產品坐大。既然騰訊的邏輯會演變成,與其新浪微博→QQ,不如QQ空間→新浪微博,維持住一個相對平衡。那麼反過來,新浪的邏輯應該變成這樣,與其SNS→微博,不如新浪直接挑戰SNS。

  餘下的問題是:社交戰略的核心應該在哪裡?

  社交價值是一切SNS的必經之路

  首先不管別人如何定義SNS的,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微博是SNS的一種形態,只要涉及用戶關係的,都是SNS,當然尊重主流,只特指主流的範疇,人人網是,開心網是,QQ空間是,QQ本身也是。

  我們不妨來追溯一下QQ的最初,在QQ成為一個龐大的關係網之前,QQ必經之路是社交(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是通訊,所以後面準備了另外一篇《破譯私信挑戰QQ的關鍵密碼》),後來QQ用戶增多,才出現認識的人相互加好友,最終變成一個熟人網絡,並因此東方不敗。

  新浪如果不能直接挑戰QQ,而是以領先騰訊微博自豪,最終的結果是馬化騰在電話裡告訴曹國偉,我認為新浪沒有價值。 (據說馬化騰曾跟周鴻禕說:他認為360、迅雷這些產品都沒有價值)

  社交的核心在信用

  回到社交。 QQ的社交首先從尋找在線用戶開始,後來開始可以根據地域年齡等條件篩選。實際上在用戶的社交過程中,核心問題是基於信息找到想找的人,我色狼了,想找一個湖南MM聊天,然後根據年齡23地域湖南篩選,結果最後發現,那傢伙是個27歲的男人(艹,你永遠不能知道坐在電腦另一面的是不是一條狗)。

  後來的校內(人人)網能在QQ已經壟斷市場的情況下,實現量級的突破,最大的原因不在別的,因為信用,在確定的大學+真實姓名的情況下,這首先存在信用問題,雙方都知道,對方一定不是四條腿的動物,你只需要知道隔壁班MM的名字,就可以找到她了,隨著高中以及職業信息的加入,關係線進一步交錯沉澱,一個SNS大網成就了。

  社交最大的問題在於信用,我需要知道對方是誰!

  V的涵義和信用的有效性

  twitter第一次想到要誕生V,初衷肯定是為了信用,即確定一個人。

  為什麼V能確定一個人,因為奧巴馬這個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很多確定的信息(美國總統)但如果為韓剛加個V,很抱歉,我們沒見過世面,只跟李剛很熟,沒人知道他是誰,這個簡單認證本身是無效的,這是twitter的邏輯初衷。

  不過新浪顯然不這麼認為,而是作為一種運營策略來對待,由於這個叫韓剛的傢伙居然跟奧巴馬一樣帶了個特殊的V,於是人們相信,這一定是一個比李剛還牛逼的人物,因為V這個符號本身就被奧巴馬賦予了一定的信用。

  這一策略極其成功,多少人為了一個V望眼欲穿,這不僅僅是文化天性,雖然微博上藏龍臥虎,但在一個混沌系統裡,如果你不知道對面是誰,那麼你無疑更願意跟相對比較確定的一個人溝通。

  信用,仍然是信用,標籤可以隨意寫,學校工作單位可以不寫甚至亂寫,在兩個用戶之間,唯有V是第三方認證(新浪官方認證),所以V的涵義不在於名人,而在於信用,但V的濃度很小,未來,信用問題是製約微博社交職能發揮的瓶頸問題。

  請注意,在上面一段裡,我用了一個詞彙“第三方認證”而不是“新浪認證”。電子商務公司通過第三方支付來確保交易的信用,V的意義也是如此。

  我的身份證能證明我是誰,我的朋友一樣能證明我是誰,但我說我是誰,你表示懷疑,所以,所有的信用,都來自第三方,其有效性的大小,取決於第三方本身的信用。人人網的實名制+大學本身並不能真正確保信用,但是他的同學可以,不大可能一個班級的所有人都是假的,所以當關係網建立起來後,實名不實名不是關鍵,關係本身就天然確保了信用的有效性。麥田一直強調一個信用問題,相當正確,只是要確定一個人,並非一定要實名,相信對於月光博客的讀者而言,越石父這三個字比起本人姓名更能確定我這個人,相比之下,在名片上做文章比在名字上做文章更有意義一些(過去高估了麥田的作為,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綜上所述,提升信用即最大化的確定一個人,他的身份、興趣、觀念、關係等等,而信用的有效性取決於認證信息的信用,這或許指明了兩條信用提升的陽光道。

  1. 通過大學、公司等現實關係相互認證,出關係鏈。

  2. 允許信用高的V去提升其他人的信用,就好像聖鬥士裡有黃金,也有白銀一樣,這本身可以分擔官方信用認證的工作量。

  為了達到明修認證暗渡SNS的目標,無論是相互信用還是V的信用,提升信用的過程必須建立在不可選擇的基礎上,即,給出固定的現實關係選擇: A、同事,B、同學,C、朋友,D、親人,可以備註,但必須選擇,並且應讓這種現實關係範圍盡量縮小到100米之內。並且+並且,這些認證最後直接涉及自己的關係列表(廢黜過去的分組吧)。

  信用的悖論

  不論何種社交網絡,最終無非可以這樣二分:結交新朋友,沉澱老朋友,前者讓用戶找到想要連結的線,後者讓SNS無敵天下,信用利於前者,而後者,不能繞開一個話題:通訊。

  通訊是一個很“中性”的詞彙。 “中性”這個詞彙處境尷尬,因為韓寒會聯想到信春哥只能得永生,不能保證其他。在這裡,這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概念,海納百川的概念。

  QQ承載了這個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絡,不是因為真實的自由,也不是因為不真實的自由,而是因為允許真實也允許不真實的自由,彼此熟悉有所底線的人能擁有這個世界,低俗別有用心的人也能很愉快的隱藏在這個世界上,因為通訊本身“中性”,不偏不倚,這相比信用,具有更高的包容性,更深邃的擴展能力。

  當所有人都說顛覆IM的一定不是另一個IM,而有可能是微博時,繼續探討微博顛覆了誰不再是一件值得探討的事,只是,如果上面這個結論本身並沒有錯的話,那麼又是什麼讓我們看到這麼一個尷尬的事實:你問微博上某朋友:我的QQ號是*********,方便的話加我QQ ?

  來源:越石父投稿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