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Google+的”圈子”

  Google最新的社交產品Google+推出有一段日子了,最大的創新是推出了“圈子”的概念,雖然還在測試期,但受到的關注可謂廣泛。

  圈人是單向的動作,有點像微博的關注,不需要“互粉”,也不需要Facebook一樣的確認,圈的時候只需要將好友拖進來,被圈的時候會得到郵件和消息欄的通知,非常簡單。 G+給出的默認圈子包括:家人、朋友、認識的人,關注對象。這四個圈子精確而簡潔地對人際關係做了最初步的分類,比如你把某個人劃進“朋友”圈裡,對方可以把你歸為“認識的人”,你關注某個名人,以及你並不熟悉的人圈了你,都是可行的。

  G+最大的特點就是讓信息發布者掌握主動權, 不僅在瀏覽的時候可以進行信息流的分類,在發布的時候也可以選擇圈子,也就是完全可以自定義讓哪些人看到什麼樣的信息,這一點是目前的Facebook, Twitter,或者國內的微博和人人都做不到的。比如你的好友熱愛美食和科技,而你關心科技和音樂,你可以將他劃入科技的圈子中,在發布關於科技的消息時選擇發佈到“科技”圈子讓這位好友看到,在瀏覽的時候,你可以在兩個圈子中都看到這位好友的信息,但你能得到的信息,又取決於這位好友對你的了解和劃分。

圈子

  概括地說,圈子的精髓在於主動地發現、管理和提供信息流。在使用上,Geek們完全可以在這裡建立一個完美的專業討論圈。

  而從社交產品的角度進一步去挖掘,“圈子”的意義涉及到更深層的人際關係。 “圈子”模式揭示出一個事實:無論在互聯網還是現實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是不對稱的。一方面,在大多數的人際關係裡,人們考慮的往往是別人對自己的價值,而並不在意自己對別人的影響,至於那些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又不便過於頻繁地公開說話(看看微博上的郭美美以及發言漸少的名人們就知道了);另一方面,從隱私上考慮,對完全公開的信息來說,真正關注你的人會留意一切有用的信息,而不關心的人也不會留意到你今天情緒不好多碎碎念了幾句。換句話說,人都是是自私的,而G+的分享方式對人際關係裡的這種不對稱關係是一種模擬,也是一種探索和考驗。

  從這個意義上說,“圈子”其實是相當理想化的一個社交產品,因為它在保護隱私和劃分信息流的同時,增加了使用的難度,人際圈的細分可以很具體,也可以模糊,也可能能被不良利用,一切都取決於用戶。

  筆者一直認為Google產品裡有一種隱含的預設:用戶是聰明的。不管是Search、Mail、Reader還是Google+,都不復雜,功能清晰,而且使用的靈活度都非常大,完全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實現效率最大化。但如果要更為個性化的使用,就需要一點用戶自己的創造力。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喜歡Google的人很有限了,大多數人並不喜歡去思考怎麼用一個產品,而是習慣送上門來而且看起來好用的,比如360這樣的流氓軟件。而且在專業領域之外,很多人根本不打算做什麼有責任感的用戶。社交是一種娛樂方式,娛樂意味著時間成本可以不計,所以大多數人寧願去刷人人和微博,被隨機的信息淹沒。

  但是沒有必要比較優劣。這就和有人用QQ,有人用MSN;有人用微信,有人用talkbox;有人刷人人,有人刷微博;有人刷Facebook,有人刷twitter一樣,純粹是個人喜好問題。

  筆者喜歡Google+的思路,不僅僅因為它對社交關係敏銳的洞察,更是因為它觸到了發展社交的同時控制社交影響的需求,有收有放。當然好的預設也可能被不良的利用,這是所有技術創新無法抵擋的。

  扯遠一點,從Google+想到了寫博客。寫獨立博客以來,心態一直在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寫的人沒法控制讀的人,所以也很難去控制影響。誰在看,或者寫給誰看,不可能像Google+一樣劃個圈這麼簡單,而寫得任何人都能看,也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誰知道呢,也許哪一天就扔了手機關掉電腦告別了網絡世界, 因為這個世界太複雜,而社交本可以很簡單。

  來源:繚草投稿,作者博客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