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百度的框

  最近百度的框計算被炒的很熱,筆者在這裡也來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我們知道,所謂的框計算是百度針對Google的雲計算所做出的相關回應。框計算除了相關的算法之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其背後開放的資源平台,框計算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接口,相關應用及數據可以與框平台所對接,隨之所作出相關的響應。

  當然,這也隨之使百度產生了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百度原來競價排名也許會有所擴充與變異,這樣的搜索結果對於中小企業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失,同時也吸收了部分網站的流量,在下文中,筆者將會以百度的相關應用為主線,和大家來進一步討論。

  毫不忌諱的說,Google的中文搜索技術的確這幾年明顯的超越了百度,再加之百度搜索的競價排名模式,用戶可以隨意輸入幾對相關的詞組,就會很明顯的發現兩大搜索引擎排序結果的差距。其次,就logo的美觀度來看,百度對Google也頗有望塵莫及之感。於是很多人說Google越來越“谷歌”化,百度卻越來越“Baidu”了。

  但是技術的優勢在短期內是很難完全體現出來的。

  首先,在這裡要澄清一個事實,中國的網民總體基數是很大的。多達4.2億的網民,很明顯大部分都是初級用戶,只是比較熟悉一兩種應用而已(當然,這也就足夠了,這本來就是網民之於互聯網的意義)。在一個大部分網民連“Google香港”的域名都不能熟練輸入的前提下,百度僅憑藉廣為傳頌的“百度一下,你就知道”這一句,就早已經深入人心,不知可以粘住多少用戶,被設為多少瀏覽器的主頁了。

  其次,Google在退出大陸前,一直在“苦練內功”,想方設法的在中文搜索方面超越百度。百度呢,除了搜索外,一直在不斷地進行社區化的構建。憑藉其流量上的絕對優勢,用百度貼吧來粘住用戶,構造龐大的社區,打造活躍用戶,反過來進一步來穩固自己的搜索流量。其次,百度也造就出類似“維基百科”一樣的“百度百科”,使得全民造詞,也使得維基百科在國內處境難堪,畢竟沒有多少用戶在互聯網上真正去使用過維基百科。

  當然,個人認為,百度多年前,憑藉其流量的絕對優勢,卻沒有及時推出自己的IM軟件,以至於在百度HI推出後,騰訊QQ已經基本壟斷市場,再沒有百度的市場。這也是一個戰略上的失誤。

  之後,百度又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當然,百度有啊的失敗是必然的,阿里集團在國內電子商務基本已經可以是一家獨大了,在這方面,想要與其一起分一杯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記得曾看到有人說“Google是想要讓用戶脫離搜索界面,而百度則是一直在努力讓用戶留在自己的界面”。當然,這樣的說法也不無道理,至少就目前來看,百度就是努力在朝著這方面發展的。

  上面的引子不少,都是相關的鋪墊,接下來就要談及百度的框計算了:

  被炒的很熱的框計算無非就是開放了平台,接入了大量的相關應用。在搜索的同時直接進行相關應用的對應罷了。

  一個頁面裡除了百度推廣的幾條廣告以外,還接入了一個佔用大量頁面空間且精準度不足夠高的結果。互聯網上較為資深的用戶一般不喜歡這樣的結果占用大量的頁面,干擾正常的搜索結果。

  客觀的講,由於初級用戶的比例太大,以至於你會發現很多用戶在查找相關數據及下載相關軟件時基本上毫無頭緒,找來找去,很是費勁,況且往往是得不償失,然而百度的框計算就是讓應用與搜索直接掛鉤,這樣的結果反倒節省了用戶的時間,形成了一種簡單的智能化。

  於是,在百度的框中輸入一個手機號,一種貨幣名稱,一個相關軟件,框平台就會做出相關的反應,可以使用戶完成“點對點”的搜索,從而直接進入應用。

  在互聯網普及的年代,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這樣的用戶體驗還是很不錯的,至少真正的做到了簡單與便捷,雖說最終得到的體驗不一定是最佳的,但是之於大眾而言,這肯定是足夠優化的,是利大於弊的。且不說別的,僅是搜索時利用的相關關鍵詞,本身就是一門潛移默化的學問,不是一兩天就可以輕車熟路的掌握。

  因此,就絕大多數網民的體驗而言,百度在一定的的時間內,使用所謂的框計算也是利大於弊的。

  當然,對於其他互聯網公司來說,這也算得上是一場博弈了。

  首先當互聯網公司加入百度平台後,用戶在百度界面上就可以完成基本操作,相關互聯網公司自己的流量會大幅度減少,大量的流量都會被百度所吸收。其次,當加入公司過多時,對於搜索結果的排序來說,也是一個問題,這是否會是新一輪的競價排名。再次,大部分中小型互聯網公司的應用很可能被滯後,從而形成馬太效應。

  說了這麼多,但是之於用戶來說,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有益的。

  最後說明一點,小眾時代還未完全來臨,大眾化依舊佔據主流。這也就決定了目前的框計算模式在一段時間內的活躍性。

  發展到最後,還得說“框廣天地”的野心太大,就如同人定勝天的決心一樣。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容納一切時,這一切只會逐漸變成一種自我的隔離。究竟是百度邊緣其它互聯網公司還是自己被逐漸邊緣化,這也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讀者投稿,作者:郭鵬程,聯繫郵箱:catkin.guo # gmail.com,原文鏈接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文章转自月光博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