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iPad 時代的書

booksipad

— Craig Mod, MARCH 2010 | LogoutEchoKouIFANR

ebook

總算是解脫了。

出版業風雨飄搖,Kindle銷售竄升,紙書癡迷者在哭泣中入睡。但說真的,有什麼好哭的?

正在失去的僅僅是看完就扔的平裝書。

機場裡用來打發時間的平裝書。

海邊看的平裝書。

正在失去的是出版業的殘渣:可丟棄的書。這些書在印刷時不考慮內容表現形式形態和耐用性,是一次性消耗品。搬家時常被我們直接丟進垃圾箱。

這是第一批被淘汰的書。我得再說一遍,總算是解脫了。

一待我們擺脫這個負擔,就可以精簡日益過時的發行渠道。物理形態消亡後,就不再需要枯朽的運輸方式。

潛在好處顯而易見:更前衛、更大膽的電子書有著更低出版門檻;更新潮的講故事方式;環境危害減小;編輯的重要性增加;而且有些矛盾的是——高質量的印刷品數量也會明顯增長。

從2003 年到2009 年的這六年裡我都在嘗試做出更美的印刷書籍。六年,集中精力於印刷書籍。在 21 世紀。

我熱愛這件事,我熱愛這個過程,熱愛最終的產品。我熱愛油墨和一厚沓紙那性感至極的觸感。但我還可以告訴你:我作為內容創作者、設計師和發行人為iPad 以及它所帶來的潛能而激動。

iPad 的到來終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數字形式的富內容消費平台。這是什麼意思?為了理解iPad 為何如此令人激動,我們需要回顧歷史。

我要分析紙書在數字發行面前如何屹立至今、之前我們為何不願在屏幕上看長式(Long-Form)文本、而iPad 又如何能有所改變。我認為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內容究竟該在何時印刷、何時數字化。

這是面向書籍製作者、內容創作者、作者和設計者的對話。寫給熱愛創作精美事物的人。寫給願意涉險、願意為自己的作品悉選最適當形態、媒介的說故事人。

ipad dbc

長久以來,印刷這個行為都被抬得太高。事物的價值在於它表現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存在。對於書而言,這價值是書與內容的本質聯繫。

我們來把內容寬泛地分為兩類:

  • 沒有事先定義好表現形式的內容(無關形式的內容 (圖1),Formless
  • 事先定義好表現形式的內容(定義形式的內容(圖2),Definite

無關形式的內容可以融入任何格式而不損失其本質意義。它的內容脫離了佈局。絕大多數小說的非虛構類作品都無關形式。

Danielle Steele 坐在電腦面前不會多想文字印出來以後的樣子。她把故事想成文字的瀑布,可以被裝進任何容器(其實她更可能會想些棘手或性感的事情,但二者都不會影響最終樣式)。 (譯註:Danielle Steele 以浪漫小說而聞名,作品銷量過六億冊,被有些人稱為西方瓊瑤)

定義形式的內容基本上對立於無關形式的內容。大多數文字與圖片、圖表、詩篇相結合。這些內容或許也可以重組,但對重組的形式有要求,文字最初的意義和質量可能也會發生轉變。

圖 1

fig 1

無關形式的內容——含義不受容器影響

圖 2

fig 2

關乎形式的內容——含義隨容器而轉變

你可以非常肯定 Mark Z. Danielewski 會留意自己下一部小說成書後的最終形式。他的內容是如此要求形式,根本不可能在數字化的同時完全保留原意。比如被很多人厭惡的《Only Revolutions》一書,強迫讀者在兩個人物的故事之間來回翻動。兩個故事分別從書的兩端開始,故事內容分別從書頁的頁眉和頁尾開始。 (譯註:簡單說就兩頭都是封面、每頁文字上下顛倒以區分不同故事,照片鏈接)。

設計師當然也可能會和作者共同創作,讓佈局附加的含義滲入原本無關形式的內容之中。設計與文字的最終組合就成了Definite 內容(例子: Vas)

極端而且通篇​​定義形式的例子請看 Tufte 的書。不管你是愛他還是恨他,都得承認他是作家和設計師的稀有結合,完全執迷於最終形式、含義和完美的佈局。 (圖3)

把書當作一個物體來看的話,無關形式和定義形式的內容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內容與紙張的交互。無關形式的內容不在乎書頁或邊界,而定義形式的內容不僅是在乎更是非常重視書頁。它經過編輯、轉換和尺寸調整以貼合書頁。從某種意義上說,定義形式的內容將書頁作為畫布——有著尺寸和限制——並將這些特性提升到改善本體、補完內容的高度。

簡單說,無關形式的內容不在乎容器,而定義形式的內容則以容器為畫布。無關形式的內容通常僅有文字,而定義形式的內容通常會在文字中夾雜一些視覺元素。

圖 3

fig 3

TUFTE——擁抱自己的畫布

圖 4

fig 4

《DESIGNING BOOKS》——注意書的物理尺寸

我們消費的大多數內容碰巧都無關形式。紙書的主流——小說和紀實類作品——都是無關樣式。

在過去兩年裡,適合顯示無關形式的內容的設備數目激增,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是Kindle。相對不那麼明顯的是iPhone,儘管有點小,但它的高分辨率屏幕讓長段文字的閱讀比傳統數字顯示屏更舒服。

換句話說,通過數字載體消費無關形式的內容比以往更加容易、舒適。

這樣的閱讀像閱讀紙質書籍一樣舒適麼?

可能沒有,但差距越來越小了。

當人們哀悼紙質書籍的時候,常把舒適性掛在嘴邊。他們說:“我的眼睛更容易累了”,“電池很快就耗盡”,“屏幕在陽光下看不清”,“洗澡的時候沒法看”。

值得注意的是沒人抱怨文字的含義有所損失。書沒有因為數字化而變得更難懂、更讓人困惑。爭議主要在於顯示質量。科技(屏幕和電池)的進步遲早將終結這種討論,考慮到筆記、書籤、搜索等附加功能,數字內容的閱讀舒適程度必然會超越紙質書籍。

數字內容帶來的便利——定向、輕量化(文件體積和物理體積)、可搜索早已開始動搖傳統印刷製品。

應對方法曾經很簡單:

停止印刷無關形式的內容,只印悉心定義形式的內容。

iPad 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tuc

ipadx2

熱愛紙質書籍並不奇怪——我們把書抱在心頭。與電腦屏幕不同,Kindle 和iPhone(或者iPad)模仿了這種母性的擁抱,文字離我們更近、屏幕方向也更適合。觸摸文字這種看似無奇的舉動也在增加閱讀體驗親密性時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Kindle 和iPhone 都很好,——但他們都只適合看文字。

iPad 改變了體驗等式(圖5) ,將iPhone/Kindle 出色的文字可閱讀性帶入更大的畫布。它將iPhone/Kindle 親密而舒適的閱讀體驗,以及面積和功能都足以滿足悉心佈局的畫布相結合。

圖 5

fig 5

新等式——在數字樣式裡保持構

圖 6

fig 6

定義樣式的內容在iPad 上1:1 顯​​示——這是頭一遭

這意味著什麼? 1:1 的數字版定義樣式(圖6)的內容現在已成為可能。但我不認為這是我們應當盲目擁抱的解決方案。紙質書籍上定義樣式的內容專為那種畫布、那種頁面尺寸而定制。儘管iPad 的物理尺寸可能類似這些書,但直接複製佈局可能是辜負了新畫布和iPad 引入的交互模式。

以紙張這種基本的東西為例。對翻頁效果的暗示在iPhone 上已經令人覺得無聊且受迫。我懷疑這種感覺在iPad 上可能會更嚴重。內容流沒必要再被限死在“書頁”大小的範圍內。有一種對書籍佈局重新成像的簡約方法是橫向排列章節、縱向平滑顯示內容(圖7)

圖 7

fig 7

縱向章節——打破陳規

圖 8

fig 8無盡的平滑內容顯示

在紙質書籍中,攤開的兩頁是我們的畫布。很容易就讓人想在 iPad 上沿用下去。別這麼做,在考慮iPad 畫佈設備物理限制的同時還應該擁抱屏幕邊緣之外高效的無盡空間。

我們將會看到嶄新的敘事形式在這塊畫布上興起。這是一個重新定義讀者與內容交互形式的機會。同樣也是一個由我們自己來控制內容的絕好機會。

MftbWM

那麼:紙質書籍已經玩完了? 還沒那麼快。

iPad 內容的規定還非常含糊不清。我們之中也沒人有足夠的體驗時間來給它們下定論。我已經花了六年時間思考材質、樣式、物理特性、內容,以及我最擅長的——創造紙質書籍

以下是我目前對發展大潮中印刷製品未來的看法。

問問你自己:“你的作品可丟棄麼”?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只看到一個明顯的通則:

  • 無關表現形式的內容被數字化。
  • 定義表現形式的內容,分為iPad 和印刷品兩類

最終印刷出來的書——我們的作品——必須得精雕細琢。它們必須得是設計師、發行人和作家在畫布上的創作結晶。這也是唯一一個讓書作為實物在前進浪潮中永不被拋棄的方法。

圖 9a

fig 9a

不被丟棄的書——1871 年印刷

圖 9b

fig 9b

不被丟棄的書——1871 年印刷

我提議在考慮印刷圖書時應當考慮以下內容:

  • 我們做的書必須利用好物理特性——與內容合奏完成敘事。
  • 我們做的書必須在表現形式和所選材料上足以自傲
  • 我們做的書必須榨取印刷的優勢
  • 我們做的書必須永世長存(圖9a圖9b)

這麼做的結果是:

  • 我們做的書摸起來將會完整而結實。
  • 我們做的書聞起來將會像記憶中的圖書館。
  • 我們做的書能夠讓擁抱數字內容的下一代理解其價值。
  • 我們做的書能夠醒人們紙質書籍可以成為思緒的雕塑。

缺少其中一樣都會被數字化進程所碾過、被迅速遺忘。

再見了,可丟棄的書!

Hello,新畫布!

———————————————————————————-

譯註:由於網站模板的限制,無法完整重現原文所定義的樣式。作者在文末展示了自家圖書館裡的一小部分藏書,請進原鏈接查看。他的部分設計作品照片請看這裡

來源:http://www.ifanr.com/8028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攝影照片,插畫,設計作品,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文章轉自alibuy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