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Facebook片段:最年輕首富基因解析

表面看,這只是又一個好運的互聯網新秀。但越仔細了解這家公司,你會越覺得他們的成功是有計劃出來的,而非巧合—也許這才是Facebook最牛的地方。

2月的灣區陽光燦爛,美國280州際公路兩邊的綠色山坡和蔚藍的白雲,讓人覺得自己是Windows XP桌面上的一個圖標。下午,2點,終於來到Facebook這個神奇的公司。在他們的新家,Matt向我介紹一個人。他坐在5張桌子拼成的島的里面一張桌子上,遠離光線好的窗戶,身後是一個人來人往的會議室。我們握手,然後我看他很眼熟,然後想了半天,總算覺得好像是……“Are you that Mark?”他說是呀。

他就是Mark Zuckerberg(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創始人和CEO,剛剛在福布斯全球最年輕富豪榜中摘得桂冠。我也成為國內跟這個身價40億美元的25歲新首富握過手的少數人之一。

Facebook一路走來,從外面看起來順風順水,comScore給出的從誕生到現在的訪問量曲線好似造假般完美。在不經意中,這家1000人的創業公司已經超越了Google的訪問量,成為全美第一大網站。從表面看,這只是又一個好運的互聯網新秀,但越仔細了解這家公司,我越覺得他們的成功似乎是有計劃出來的,而非巧合—但事實上他一路走來,確實充滿偶然。也許這才是Facebook最牛的地方?

現在,讓我這個門外漢把管窺得來的一些第一手的觀察,和大家分享。

簡單有用就是王道

忘了是如何進入這個話題的,反正我和馬克聊起了Facebook藍底白字的Lo​​go。這可能是眾多的Facebook的特徵中,比較代表Facebook的產品特性的一個例子。 Facebook的logo非常簡單,馬克的本意是盡量減少設計,以使它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地域都是普通的,好搭配的。我能想到的詞,就是“百搭”。

現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單一規格的筆記本,多是黑色封皮,並且沒有任何logo。越是簡約的設計,越是在最多的場合適合各種不同的需求。我們很難想像一款印著Hello Kitty的粉紅色筆記本,會在所有年齡段、所有的市場,都像黑、白、藍等大眾顏色的筆記本一樣流行,雖然有些人會瘋狂的喜歡它。

就像logo一樣,Facebook盡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設計退縮到所有用戶需求的最小公約數,並且把握住這個底線。所有的國家的Facebook都是同樣的界面,他們像宗教一樣守衛著全球一個產品,一個設計。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的頁面,或許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名字,和相關的內容。至於功能?所有人一模一樣。因為功能的簡約、內斂,使人沒有辦法把Facebook簡單的稱為美國的網站,或者年輕人的網站,因為,它追求的就是全球溝通需求的最小公約數—最小的,確是被最大眾所需要的那部分功能。

RISK遊戲:擴張的邏輯

與其它的類似網站第一天就開放給整個世界的用戶來用不同,Facebook的擴張步伐顯得步步為營般謹慎。在Facebook開放給其它學校以前,它先獲得了哈佛廣場的3000個用戶。 3000個用戶對絕大多數網站來說是個不值一提的數字,但是對於哈佛這個5000個本科生的學校來說,等於牢牢地佔據了哈佛的市場。在一個市場佔據了絕對優勢以後,Facebook才向Boston周邊的大學開放,並緩慢地向其它常春藤大學擴展。直到後來才謹慎的加入了高中,之後是公司,直到很後來,才允許所有的用戶註冊。馬克深知一個道理,與其在各個市場都是第二名(一個最好的反面例子是hi5.com),不如一個一個拿下。當在一個城市達到爆發式增長的臨界點以後,才轉下下一個戰場。

在Facebook兩層樓的辦公室裡,除了矽谷公司標配的開放式辦公環境,大得驚人的電腦屏幕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隨處可見的RISK桌遊盒子。 RISK是一個Facebook的老員工經常在談話中提及的一款桌遊,這款1957年誕生就風靡美國的遊戲,是在一個世界地圖上展開的。 2到6個人分別用兵力佔據一個個國家。每個玩家既可以把所有兵力放到一個國家保證一定萬無一失,卻只佔據一個國家,也可以分散到很多國家,保證佔據最大的面積,或者折中的策略。這款桌遊的有趣之處在於,一個小時到三個整天的不等的對弈過程,總以一方消滅所有敵人佔據整個世界結束。

Facebook的擴張,就是一個現實版的RISK遊戲。先進入那些疆土,如何進入,在何時進入下一個,變得至關重要,而這個遊戲在戰術上面不做糾結(就是簡單的投骰子決定勝負)。 Facebook辦公室頭上的國旗,在現在的階段是裝飾,但在開始全球擴張的過程中,更像是令旗,通過階段性的,十幾個國家一批的方式,逐步從美國,擴張到歐洲,再到亞洲。 Facebook通過清晰的戰略規劃,最終贏得了大部分的世界。現在Facebook全球超過70% 的流量來自美國以外就是初步勝利的結果。

實際上,早在讀高中時,馬克就是RISK迷,還曾經自己動手改寫過這個遊戲,只是我忘了問Facebook辦公室那款遊戲是不是他那時改寫的那個版本。

說到Facebook的擴張,一個很有趣的細節就是,Facebook巧妙地利用了一些傳播的暗流,把自己從一個影響力很強的區域,或者人群,帶到另一個影響力比較弱的區域。以大學為例,Facebook在哈佛大學的絕對優勢,對於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學卻是鞭長莫及。 Facebook的市場部門聰明地發現了高中是連接這兩所大學的紐帶或者說暗流。通過有策略的開放高中,哈佛的學生帶動了他們讀高中時其他同學,而這些高中同學有些就在斯坦福讀書,並且由此滲透進一個新的疆土。

同樣的道理,它的跨國擴張也是通過這樣的暗流,把Facebook從一個國家帶入另外一個國家……Facebook在設計暗流的流動,其實就是口碑傳播的渠道。

Facebook是如何發現並且掌控這些暗流的呢?是數據! Facebook的殺手鐧就是他們貢獻給阿帕奇基金的項目Hadoop Hive。 Facebook每天產生250T(25萬G)的數據,這些數據進入上千台電腦組成的Hive集群計算,並且快速地產生對於所有問題的回答。這個大得驚人的數據處理能力,讓他們可以在海量的數據中獲得信息,並且用信息指導作戰。

有個排名可以說明他們用戶粘性之強:據新澤西州一家專門進行大學市場調研的公司“學生監聽”在2006年進行的調研顯示,Facebook在“本科生認為最in的事”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蘋果的iPod,和啤酒與性並列。

神秘而精準的獨斷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Facebook對於用戶的態度。 Facebook的每一次改動,都會影響上億的用戶。在海量的用戶聲音中,找到正確的方向並不比大海撈針更加容易。而在取得今天的成功之前,馬克總是能獨斷專行地作出正確的預判,讓當時抵制他決定的人事後啞口無言。

比如2008年的一次改版,當天就有超過一百萬的用戶聯合簽名抵制,上百個用戶組在巴黎,在倫敦,在幾乎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抗議Facebook的改動在Google的圖片搜索中搜索Facebook Protest就可以看到很多誇張的圖片)。結果,這個改動依然在眾多的批評中鐵打不動的保留了。這讓外界頗為迷惑。對於用戶協議的修改也是同一現象的翻版。在Facebook中,我聽到一種有道理,卻又總覺得有些怪異的說法:“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默然(ndifference)。” 這算是一種解釋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到底馬克有多麼確定,難道他比百萬的用戶更了解他們需要什麼?

對於管理團隊,也許同樣的迷惑也在他們的腦子裡打轉—Facebook的管理團隊是如此的不穩定,不斷傳出馬克身邊的核心成員離職的消息,包括只工作了三個月的HR和CFO(原YouTube的CFO),也包括另外兩個共同創始人。媒體劈頭蓋臉的指責和懷疑馬克是不是還僅僅是一個25歲的孩子!

現在,當Facebook的身價超過200億美元、馬克個人擁有股份的價值超過40億美元的時候,當這些來自用戶、內部、外部的猜疑統統淡去的時候,我們發現在迷霧裡走出來的是出奇的強大的Facebook。 Facebook的發展不但沒有停步,而且從來沒有那麼快過。而新一輪的資深得多的管理團隊到位,又讓圍觀者不得不閉上質疑的嘴巴。在Facebook的辦公室,我簡短地和Facebook的新任COO Sheryl Sandberg打了個照面,她正站在會議室門口,精力充沛地招呼大家開一個短會。這個前Google全球銷售和運營副總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Facebook在備受質疑的2008年做了些什麼,我現在還不得而知。那段歷史對我依然是一個謎,希望有機會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馬克當時是如何做那些大膽的,甚至看上去有些胡鬧、事後卻被證明是正確的決定的。

當我收拾行囊,離開矽谷的時候,我仔細的回顧了我得到的一個個片段。我僅僅能夠從不小心開著的門縫裡,窺到Facebook的一些成功的細碎的小點,還沒有辦法拼成一個更大的圖景。

但我是如此幸運,在這次旅行中拜訪了像Second Life、Yelp、Twitter、Craigslist等等有趣的公司,從他們的創始人或者近距離的投資者聽到了有關這些公司的一些片段,並從這些片段形成了一個模糊的印象。那就是,Facebook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一個產業的成功,或者一個地區的成功。我驚訝於矽谷公司群裡那些管理團隊的戰略思考深度,而這些思考,又如此相似。比如:Yelp也是RISK遊戲的實踐者;Second Life也有對數據的痴迷;更不要說Facebook和Google千絲萬縷的相似點。對於中國的創業公司,我們需要競爭,也需要人員在公司間的流動,以及更好的大學,把戰略的思考能力,對數據的挖掘能力,以及創業精神深入的解讀能力不斷提升,因為偉大的公司,畢竟更經常以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形式出現。

轉自商業英才網(© 世界經理人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攝影照片,插畫,設計作品,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文章轉自alibuy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