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雜念:產品感性高於設計理性and 運營的一些新想法

1、關於運營的一些新想法

前些日子我再次整理內容社區的運營職能,整理出來瞭如下的六點。

第一,保障社區秩序。通過運營人員管理,代理人管理,規則算法處理等手段,確保符合定位的優質內容(用戶)得到比較多的鼓勵,對不良內容(用戶)進行壓制。除了內容管理之外,也包括互動秩序的管理,用戶等級的管理,內容分類的管理等。

第二,為用戶提供更多的玩法。 主要通過活動組織的手段,也可以開闢新的內容模塊,包括以更多的主題維度提供瀏覽互動方式。

第三,公共關係的處理。代表產品官方面對用戶,維護幫助系統,回答用戶反饋,建立良好的官方形象。在用戶有所不滿的時候,緩解他們的情緒,作為中間層去促進問題的解決。同時還需要與核心用戶建立比較密切的聯繫,優先維護他們的利益。

第四,更新管理。一方面在推廣位更新優質內容,利於用戶瀏覽,引導內容風氣;另一方面也需要製作能活躍社區氣氛,帶動內容口碑的內容,比如用戶訪談、精華專題等。

第五,資源管理。對用戶資源來說主要是拉人,或者是特殊用戶的加入審核。對內容資源來說,主要是資料的收集整理,建立資料庫方便用戶查詢。

第六,用戶引導。手段還是上面的幾種,比如活動組織與內容製作更新,但目的是引導用戶去了解產品,適應產品,與單純的滿足用戶不同。

此外還有推廣,不過我把推廣算到市場推廣那部分去了,暫時沒計算到運營方,這是由我們內部分工的性質來決定的。

以上都是老調。那新想法是什麼呢?我以前不看好社區做專題,覺得你跟頻道學什麼學,只是給主編總編看的報功手段而已。但這事兒要看心態如何。如果你為了報功去做專題,那沒意思;但如果心態是對UGC的精華內容進行整理,通過專題這種媒體包裝手段,形成鮮明的內容感染力,對新老用戶都很受用。他不用去社區裡慢慢地翻,通過精華薈萃的幾個專題就能一下子被產品打動,留下好印象,當然是划算的買賣。

同一種手段,兩種心態,結果也大有不同。如果你的出發點是方便用戶打動用戶,製作出來的內容就比“完成任務打動領導”靠譜得多。

最近版本上線,有人說沒特色,我也這麼覺得。一開始想這個版本只是搭一個粗粗的框架起來,再往裡邊不斷添加模塊,新的模塊會比較有特色一點。但新模塊的策劃開發需要大量時間,甚至其效果也不能絕對確保。那麼通過類似於專題的形式,把好的內容按主題集中起來,用包裝和剪輯的手段來形成感染力,豈不是短平快出特色的捷徑?

看來第四點值得再增加重視和投入。當然,前提是內容製作很能打動人,但在媒體出身的我看來,並非難事。

2、產品感性高於設計理性

最近發了一個框架版本,功能實現尚可,但效果平平。比起“沒特色”的批評來說,我更在意類似於“太單薄”這樣的評價。各種批評我都接受,也能找到辦法解決。真正令我埋頭去想的問題是,平素在日誌裡講得頭頭是道,為何自己卻陷入到僵化的思維模式中去,用冰冰涼的產品邏輯來進行考量。

純粹從產品邏輯來看,這個版本的缺點不多,和改版前的變化也不大,主要實現了兩個產品的合併,設計上符合基本的用戶邏輯。但用戶是不跟你講邏輯的,他跟你講主觀感受,主觀上認為改版後不豐富,不熱鬧,缺乏人味兒和社區感。一大堆感性之極的描述。當聽到用戶這麼一講,我回頭去看,果不其然,也有同感。雖然改進還來得及,個把月就能調整過來。但我為什麼會犯這個錯?我為什麼不能提前體會到用戶的感受?

犯錯的不僅僅是我,更出名的例子包括Google Buzz。我在以前的日誌裡批他,批得振振有詞,唾沫星子濺到一米多高。好吧,其實我也有傻逼的時候。

更加慚愧的是,我遇到的問題,運營組早就發現並且預警,但當時我不是很在乎,跟他大談產品邏輯是如何合理,認為最終造成的影響並不大。很可惜,他對我錯。太計較邏輯的結果就是給自己安上一個沒有感受力的機械腦子。

我們經常講,產品人員要成為自己的典型用戶,做到這一點可真不容易,取決於個人興趣與產品性質間的天然關聯。實在沒興趣,沒天分的話,逼他也典型不了。再說用戶分很多種,我可能是初級水平作者,其他策劃同事可能是普通瀏覽者,策劃的性格又大多偏內向,很少主動與用戶交朋友,遠遠地欣賞著,發幾條評論。最多天天處理用戶反饋而已。那麼,我們如何能體會到其他類用戶(尤其核心用戶)的感受呢?

以前我曾經組織過策劃運營組與高級拍客的聯誼晚餐,獲益很多,但後來因為工作太忙,沒能堅持,再說一頓​​飯得到的信息也有限。也許我得承認,我也好策劃組也好,因為我們攝影水平不行,興趣又不夠狂熱,充分理解核心受眾是很困難的事情。那怎麼辦?那就得依賴於運營組的判斷。

相對於不停開會,不停寫文檔做原型的策劃組,一天到晚都和內容打交道,和用戶打交道的運營組,顯然更了解用戶。他們可能不知道產品邏輯是什麼,但必定知道各種用戶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用戶對每一項產品設計有著怎樣的情感觸動。由運營來擔當甲方的角色,賦予運營更多的話事權,比完全由我和策劃組去決定產品方案更加可靠。

對於大部分的產品來說,唯一的王道,只可能是“用戶感受”這般主觀、感性的指標。理性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取悅於感性愉悅,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的感性愉悅不能用正確的常理去分析,必須代入複雜的用戶情景。因此誰更了解目標用戶,誰就話事,我覺得這很合理。從所謂“專業性”中派生出來的產品設計人員的驕傲反而要收斂在一旁。

3、閻將軍請回

前些日子看樊建川的微博,他在四川建了個抗戰博物館,有國軍和共軍兩部分。無數人跑去規勸他,為國軍建博物館不合時宜,不利於和諧穩定,要出大事的。他不搭理。最後博物館建成了,也沒有引發社會動盪,政局變更嘛。

與之類似的情況從80​​年代開始算,還包括允許土地承包、開放個體經營、建設深圳特區、試行股份制、改制國有企業、加入世貿組織等等。每次都有無數人跑出來講,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模式啊,不符合中國國情啊,要因地制宜啊,帝國主義狼子野心啊,國家動亂人民遭殃啊。

結果大家都知道的。

現在互聯網上有一種呼聲,要求開放更自由的言論(注意,不是絕對自由),但不僅僅是政府,甚至包括很大一批網民也表示反對,說這不符合中國國情。 “不合國情”四個字很了不起,幾乎能套上任何事情,打掉任何牙齒。魔獸世界變成盒子世界,也是國情;電影題材受到諸多限制,還是國情。國情到底是什麼?它其實是一卷3塊5毛錢的封口膠,何時何地都能一把糊到你的嘴上去。

以我媽作例子,她老人家一貫反對早戀。我跟她講理,說這西方人都很小就談戀愛了,覺得那純真可貴,我媽說,歐美是歐美,我們黃皮膚的東方人可不這麼看。

我又說,一衣帶水,日本人也支持從小就談戀愛,也覺得那純真可貴,法律規定女孩子16歲就可以結婚——我媽又說,日本是日本,我們中國有自己的國情。

我說好,來談國情。 49年之前,16歲結婚在中國可是一個常態。那賈寶玉才多少歲?林黛玉才多少歲?就“譜寫愛情華章”了。您說的國情,是1949年之後的國慶,是我黨之情,可不是華人之情。憑什麼這50年的黨情就是對的?我看倒恰恰是自絕於世界,叛變了祖宗。

我媽不能答,怒而抽我。

看來關於國情如何,很難達成共識。唯一可行的方案正如鄧老伯所說:摸著石頭過河。中國這30年的改革開放,無一例外是從試點開始,謹慎前行。這和做產品也是類似的,逐步嘗試與積極改進是顛撲不破的成功之道。偌大的中國,誰能拍胸脯講自己對“國情”有著透徹的理解?大都是井中觀天罷了。缺乏充分的實驗數據支撐,一開始就預設好“一怎麼樣就一定會怎麼樣”,無論左派還是右派都形同乾嚎。何必信誓旦旦。

任何復雜機體的穩定,都是在動中求穩,如同踩單車一般,對於民怨淤積的兲朝更是如此。求變不代表激進,騎得越慢反倒越容易摔倒在地。正如最近一篇社會調查研究文章所講,越維穩,越不穩。越害怕變革,變革就來得越快。

在《十月圍城》裡,有個清廷的高手叫閻孝國。他也曾接受過新式教育,從國情出發,堅稱中國人只配受皇恩浩蕩,又深恐境外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被其代言人“革命黨”得手便不免社會動盪,百姓塗炭,所以誓要誅殺逆賊孫文。雖為電影演繹,我相信那年頭這樣的人是頗不少的。其實“那年頭”“這年頭”又有多大的分別呢?

想明白了這一節,再遇到政見不合者就懶得去吵,笑瞇瞇說一句:閻將軍,請回。

來源: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03285221265/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攝影照片,插畫,設計作品,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繫,文章轉自alibuy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