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蘋果的水晶監獄與開源平臺的未來

兩周前,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Steve Wozniak發起號召,希望蘋果公司開放平臺,給樂於折騰的用­­­­戶提供一個改善蘋果公司設備的機會。

EFF支援他的立場:蘋果公司產品有許多優點,但它們還是被蘋果公司對使用者和開發者的種種限制給毀了,特別是iOS。

下麵這篇來自EFF的文章將要講到蘋果公司、微軟和其他手機開發商對智慧手機的各種限制措施,他們為引入這些限制使用的藉口,這些限制對於創新的阻礙,為何蘋果公司應該率領大家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為智慧手機和掌上型電腦使用者提出了一個應該得到執行的權利法案。

蘋果公司的產品特別是iOS設備,就像是個美麗的水晶監獄,系統、硬體和來自蘋果公司的條款都是對開發者的阻礙,只有越獄使用者才能不受限制。

封閉的iOS

蘋果公司用iPhone改變了我們對手機的看法,但蘋果公司也引領了「對電腦和軟體市場進行限制」的潮流。你買一台iPad,但不越獄的話,很多東西都沒法安裝。App Store裡所有App都需要經過蘋果公司審核,而且都沒有Root或Administrator許可權。

對於不使用官方付款模式的App,蘋果公司會從App Store中移除,或者直接拒絕上架,例如WikiLeaks和eBook reader,任何使用“不當代碼”的App也會遭受此待遇。雖然近幾年隨著iPhone發佈,這些政策有所改善,蘋果公司依然完全控制著使用者可用App的範圍。不像Android,原生iOS系統使用者無法從App Store之外的來源安裝程式,不越獄便無法安裝需要管理員許可權的App。將iPhone網路與PC共用、改變使用者介面、安裝防火牆、連接OpenVPN以保護資料安全,等等行為,都需要管理員許可權。越獄還能説明網路安全和隱私狀況研究者追蹤一個App的動向,看它是否有洩漏個人隱私的行為。

iPhone越獄後裝的Cydia App Store

越獄後,人們可以通過Cydia安裝許多App。另外,蘋果公司在App發佈前會改動原始程式碼,所以,基於GNU協定的開來源程式若無法獲得所有作者一致同意,則無法出現在App Store上,這一點導致著名的播放機VLC下架。然而如果你給自己iOS設備越獄了,想用VLC播放視頻,從Cydia便能獲得它,而且官網有播放機的原始程式碼。

既然越獄那麼實用,為何蘋果公司不想讓客戶越獄呢?一個重要原因是App Store的利潤,蘋果公司從使用者的App購買和App內購買中抽成30%,也就是說,一個0.99美元的app賣出去後,開發者獲得69.3美分,蘋果公司獲得29.7美分,封閉的iOS説明蘋果公司壟斷軟體銷售。每週使用Cydia的使用者有450萬,這給Cydia帶來了1000萬美元的年度收益,這些收益蘋果公司是無法抽成的。這情況有點像傳統的軟體購買模式,使用者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店,甚至可以直接從開發者那兒購買。

Mountain Lion 和Gatekeeper

不幸的是,蘋果公司同時正在給Mac OS X添加更多限制。2011年初蘋果公司開始啟用Mac App Store,銷售Mac平臺的軟體,抽成就和iOS平臺一樣是30%。據報告稱,下一代Mac OS X系統Mountain Lion在安裝非官方App時會有紅色警報。

Mountain Lion 試圖用紅色警報讓使用者遠離非官方App

(注: 上面不說“Adium”是因為,那樣會有“蘋果公司和Adium有仇”的感覺)

幸運的是,這個警告可以關閉。

但蘋果公司正在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讓自己的產品越來越封閉。OS X軟體發展者會發現,蘋果公司 HQ的奇怪想法嚴重限制著自己行為——如果蘋果公司拒絕給Firefox在新的Mac OS上授權,就像拒絕Firefox在iOS上的某個版本一樣,Mozilla該如何是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市場份額消失?

有些評論者認為以上對於蘋果公司的描述是不公正的,因為所有“認證的開發者”都能給開發的程式簽名,簽名後的程式在Mountain Lion系統中預設可以安裝。我們不敢苟同,以下是理由:

1 Gatekeeper 有三種設置,預設情況是只有來自Mac App Store和認證開發者的程式能安裝;

2 要成為認證開發者,每年需要交99美元,並同意蘋果公司的兩個條款:註冊開發者條款、Mac開發者專案許可條例。蘋果公司試圖讓兩個條款保密,但事實上,免費軟體——就像以上圖中的Adium——可能不願意自己受到這些條款限制;

3 即使認證開發者能給自己程式簽名,大部分Mountain Lion使用者的預設選項都是“App Store Only”,因為UI設計得讓它看起來像是最安全的一項。App Store本身有許多飽含爭議的限制,包括禁止GPL協定(大部分免費軟體都使用它)。打個比方,如果有10%-20%的OS X使用者選擇“App Store Only”,Gatekeeper的這個“安全選項”便會等比例的使得類似Adium的免費軟體市場份額減少。

從官方App Store之外下載的程式中確實可能會含有惡意軟體,但官方市場需要審核所有程式,審核人員並非沒有失誤。GNU/Linux的發行版本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使用安裝包簽名機制,這是Linux系統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蘋果公司對這個機制可以稱得上“亂用”——不讓App Store收取30%的利潤,就不是安全的。

微軟:UEFI和Windows RT

從很多方面來看,Windows平臺的生態環境比iOS要開放,人們想裝什麼就裝什麼,包括作業系統。對開發者來說,電腦上有多系統是正常的,有很多開發者完全拋棄了Windows。

然而微軟並不總是這麼好,至少它在移動終端和嵌入式系統上正變得封閉。微軟最近宣佈,想要獲得Windows8硬體認證,電腦的UEFI(可擴展型固件介面,BIOS的替代品)中必須加入“安全啟動”選項。“安全啟動”開啟時,UEFI會用數位簽章認證的代碼引導系統,這樣就消滅了非Windows8的其他作業系統,包括早期Windows。

自由軟體社區對此進行了警告,並採用了一些法律手段,於是微軟同意“經過Windows8認證的”X86和X86-64架構(注:與下麵ARM對應,想刪不能刪的詞)硬體供應商提供關閉“安全啟動”選項的地方,讓使用者能裝自己想要的系統。

對於採用ARM架構cpu的Windows電腦,包括Windows RT平板設備,故事劇情就完全不一樣了,製造者被禁止“引導非Windows系統”,微軟正在抄襲蘋果公司模式,不讓使用者選擇其他系統,或是修改現行的系統。

微軟計畫著限制Windows RT平板設備中需要高許可權程式的運行,例如流覽器,唯一能以高許可權運行的是IE。Mozilla的顧問Harvey Anderson在官方博客中對此提出了警告:

這為什麼會影響使用者呢?很簡單,因為目前基於ARM架構設計的Windows系統限制了使用者的選擇,阻礙了競爭和創新。只允許IE用流覽器的高級功能,這是在將所有協力廠商流覽器驅逐出平臺。

微軟像蘋果公司一樣,也在危險的道路上前進著,讓使用者和開發者對於電腦操作的自由越來越少、無法實現創新。

當這些公司為限制行為做自我辯護時候,最常用的理由是,他們剝奪客戶修改系統的自由是為了客戶的利益:“如果我們讓客戶對掌上型電腦為所欲為,他們會做傻事的,加以限制能讓他們使用得更安全和舒適。”

這是個精心設計的誤導,也許有部分使用者會覺得AT&T、Sprint、蘋果公司或微軟設備的原生系統會比其他系統好,這些公司依然應該給使用者提供“能像個掌上型電腦一樣工作”的掌上型電腦,為了這個,只要能通過不太複雜的設置離開水晶監獄,就果斷離開吧。

給掌上型電腦持有者的權利法案

掌上型電腦持有者應享有以下四項權利:

1、安裝任意程式。 使用者不應被限制可安裝程式的範圍。

2、獲得管理員許可權(root/superuser/hypervisor/administrator)。 如果客戶願意檢查掌上型電腦的底層代碼、系統對於隱私的保護情況、使用殺毒軟體、連接VPN、安裝防火牆,或僅僅是修復系統,手機和設備廠商並沒有法律依據來阻止他們。

3、安裝其他系統。 如果使用者想在iPhone上裝Linux,在WP手機上裝Gecko,或僅僅給Android手機換個版本, 廠商不應阻止他們。使用加密的bootloader對付惡意軟體是個好主意,但加密機制應該做到以下兩點:(1)允許安裝其他系統;(2)為其他系統提供同樣的加密措施。

4、清晰的區分硬體警告和軟體警告。蘋果公司拒絕為越獄使用者提供警告,沒人要求蘋果公司支援越獄或者支援那些軟體,那麼它拒絕提供警告就是不可饒恕的了——也許有點難以理解,舉個例子:使用者想修改程式時,蘋果公司並不會提示什麼,而是直接出現報錯螢幕。

為什麼要蘋果公司做領頭羊呢?

蘋果公司不是發明“限制使用者使用程式種類”文化的公司,只能說蘋果公司對於智慧手機業的創新是——打造了一個對使用者限制同樣嚴格,卻實用而成功的平臺。

同樣,蘋果公司也不是第一個試圖製造壟斷性系統的公司。AT&T不贊成蘋果公司對於使用者的限制,但AT&T同時銷售著承載自家修改的、有高度限制的Android系統的手機,這種行為更惡劣。

蘋果公司不是沒有智慧和改變這個情況的能力。蘋果公司知道開源軟體的重要性:若沒有它們,蘋果公司自己的產品也無法生存。蘋果公司無比強勢的品牌和領頭行業地位意味著,它要在不影響收益的情況下,給開發者便利,給使用者良好的使用體驗。

蘋果公司,聽Woz的建議吧,如果不給人們改變或者離開一個系統的機會,它永遠無法變得完美。(ahxxm)

文章翻譯轉載tech2ipo.com.若需要轉載本文,請註明轉載自tech2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