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聚焦青少年網民:我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

  党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本版從即日起,推出“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系列報導,聚焦網路使用、網路表達、網路內容建設中的問題,共同探討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途徑,促進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推動我國網路文化的繁榮與健康發展。首期話題聚焦青少年線民。

青少年線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青少年線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

  對父輩而言,沒有互聯網,日子可以照過,問題也可以解決,但對我們來說,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作為互聯網使用主體人群的青少年如何看待當前的網路環境?互聯網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何影響?社會又該給青少年營造怎樣的網路文化環境?記者近期走訪部分高校和青少年組織,探尋他們眼中的網路世界。

  “互聯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青年文化”

  “對父輩而言,沒有互聯網,日子可以照過,問題也可以解決,但對我們來說,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在被問到這代人和自己父輩的區別時,正在攻讀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的徐浩思考很久,給出了他的答案。

  從1987年發出第一封“跨越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起,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日益顯露出朝氣蓬勃的青年氣象。

  對徐浩這樣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來說,互聯網就像每天呼吸的空氣一樣必不可缺。今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CNNIC)公佈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底,在我國5億線民中,10—29歲的線民比例達到了56.5%。青少年已佔據了中國互聯網使用人群的半壁江山。

  徐浩說,他高中之前接觸互聯網也就是聊聊天、玩玩遊戲,真正把互聯網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則是在讀大學後。“讀大學前世界很小,圈子也很小,對互聯網沒有太大的依賴。但進入大學後發現,從學校選課到國家大事,幾乎所有的資訊都來自互聯網”。

  進入大學後,徐浩很快在互聯網的世界裡如魚得水。他加入中國政法大學的BBS,並成為技術版的版主,也成為校園網路中的活躍分子。

  “互聯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青年文化。互聯網塑造了青年,青少年一些性格也反映在互聯網中。青少年特別容易受新生事物影響,我剛開始註冊BBS的時候,論壇特別火,基本天天泡在上面。沒過多久,SNS社交網站開始流行了,大家又一窩蜂地沖到那裡。現在都玩微博了,社交網站又冷清了很多。”徐浩感慨這幾年網路新技術的發展。

  《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BBS論壇的使用率下降2.3%,社交網站使用率增長3.9%,而微博使用率則增長了296%。像徐浩這樣的年輕人,始終都是網路新技術的最早試水者。

  在去年11月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上,中國青年網執行總編藺紅玉說:“如今的互聯網,已經成了青少年的器官,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年輕人溝通、交流、聯繫、聚集的平臺。”

  “創造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如淨化空氣一樣必要”

  如果說,在網路世界中存在著一個平行成長的宇宙,對徐浩來說,長大的標誌,就是2010年針對韓國某演出團體的“爆吧”事件。

  “當時覺得自己特別理直氣壯,霸氣外露,但事情過去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多麼幼稚。一個人可以在網路上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我覺得這是很可怕的。”</p>

  思考過這些問題後,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徐浩,開始有意識地減少自己在網上花費的時間,而用更多時間讀書和參加社會實踐。他加入了學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定期參加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我希望能夠更多地瞭解真實的世界,而不是互聯網告訴我的另一個世界”。

  但是,像徐浩這樣陷入網癮後,對網路世界有清醒認識,並主動減少網路依賴的年輕人,畢竟只是一部分。

  正在濟南一家戒網癮機構進行康復治療的張輝,從12歲開始玩網路遊戲。最癡迷的時候,他曾連續幾天幾夜不休息,用他的話說:“網游已經戒不掉了。”

  過分癡迷網路遊戲嚴重影響了張輝的學習和生活,正在讀高中的他,由於長期蹺課上網而被學校勒令退學。“這件事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我覺得如果再繼續玩遊戲,我的未來就毀了,除了玩遊戲什麼都不會做。”這個17歲的男生在談自己的故事時一臉羞澀。

  據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調查,在18歲以下青少年線民中,玩網路遊戲的比例高達73.7%。北京市民盟的一個調查顯示,在青少年上網人群中,患上網路成癮症的比例達14.8%。有專家認為,在中國,“網癮”可以稱作“網游癮”。

  “網路遊戲是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文化生活方式和重要的文化消費方式,其文化特徵必須準確定位於青少年群體。”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研究部負責人劉小齊說,“好的網路遊戲,可以引導青少年學習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否則將遭到廣大青少年、家長和社會的唾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說:“當今,互聯網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讓青少年與網路隔絕不現實。創造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環境,如同淨化空氣一樣必要。”

  “青年人是線民的主力,我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

  網路世界中,需要淨化的不僅僅是網路遊戲中的不健康因素。

  “現在我們獲取資訊主要通過網路,但虛假資訊也主要通過網路來傳播,有些時候,人們不自覺地就成了幫兇。”徐浩說。

  徐浩表示,他現在上網,最害怕看到的就是“是中國人就頂起”這樣的帖子和文章。“很多資訊用常識就會判斷出是虛假新聞,但是這種帖子每次都會有很多的人流覽和分享,有時候網路會讓人喪失判斷和辨別的能力。”

  復旦大學大四學生史釗磊對網路虛假資訊有相似的觀點:“現在虛假資訊氾濫,很多時候是因為‘標題党’的存在。微博只有140個字,如果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就需要分享那些吸引眼球的消息和新聞,而很多人在分享的過程中,就偏離了自己原來的觀點和態度,也不去求證資訊的真實性。”

  “現在網路上推崇的,很多都是些特立獨行、以出位的言行來博眼球的資訊,網路有一種娛樂至死的精神”,史釗磊說,很多人,包括公眾人物,都在傳達一種消極的價值觀,網路的價值被扭曲了。

  在史釗磊看來,網路最大的價值在於多元共用。“通過網路,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那些遠離自己生活的群體,更便利地分享自己的所知、所學和所感,也更容易在交流中得到廣闊的視角。”也正因為如此,他認為,青少年應主動參與創建健康的網路文化。

  大二的時候,史釗磊和他的幾位同學創辦了一本名為《浪潮》的校園電子雜誌,通過大學生的視角,對校園內的一些新聞和社會上的熱點進行報導和點評。兩年下來,雜誌每個月在復旦大學已經有2000多位固定讀者。

  “青年人是線民的主力,我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史釗磊說,“我們寫到的很多內容,其資訊都來源於互聯網,我們的發行完全依靠互聯網,我們的編輯和作者的交流大部分時間也是在網路上進行。沒有互聯網,我們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嘗試的”。

  在利用網路製作雜誌的同時,史釗磊和同學們還積極參與網路上的公益活動,從報名世博志願者到參加西部支教,網路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建設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離不開青年人的參與。有什麼樣的青年,就有什麼樣的網路文化。”《浪潮》主編路彤說,“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平臺,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更多地利用互聯網的積極方面,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線民的互聯網素養”。

  路彤說:“網路常常放大了現實中的灰暗面,但灰色並非網路世界的全部色彩。為互聯網增添更多的色彩,讓冰冷的網路世界變得溫暖,這是我們的責任。”

聲明:網遊戲頻道登載此文出於傳遞資訊之目的,絕不意味著公司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game2.tw遊戲網誌提示:文章轉載翻譯自新浪遊戲,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