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2.TW::臺灣遊戲攻略

華語手機遊戲攻略,遊戲資訊專業網站

探訪美國創客空間之Noisebridge:無為而治的黑客俱樂部

Noisebridge (6)半年前采訪“創客教父”Mitch Altman時,他向我介紹瞭自己參與創辦的Noisebridge,並稱盡管自己走遍世界各地的創客空間,但Noisebridge是他的最愛。我也久聞Noisebridge的大名,Mitch的描繪更是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於是,第一次來到舊金山,我便前往Noisebridge一探究竟。

和TechShop不同,Noisebridge是個開放的場所:你無需繳納會員費或報名課程就可以直接進入其中,甚至直接開始工作。不過,要想更好地瞭解它,提前做一些準備還是很有必要的。與許多創客空間在官網上用華麗的頁面展示場地和作品不同,Noisebridge的官網是一個標準的Wiki頁面,樸實而豐富,在上面幾乎可以找到任何你需要的信息,比如它的起源、宗旨、日常的課程與活動安排,以及如何到達Noisebridge。

說起來,如果不看這個官網,想找到Noisebridge還真不容易。它位於舊金山南北向的幹道Mission Street上,樓下是臨街的店鋪,隻留下一道狹小而不起眼的鐵門作為入口;我雖然看過官網上的圖片,但第一次還是走過瞭,在附近繞瞭好一會兒才找到這扇鐵門。

“五臟俱全”的雜亂屋子

Noisebridge不算大,隻有一層樓,總面積與兩個教室相當,卻可謂“五臟俱全”——你所能想象到的一傢創客空間裡該有的東西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比如各種切割、焊接工具、3D打印機、電腦、桌上足球、自動售貨機、小廚房。與TechShop整潔的工廠車間風格相比,Noisebridge顯得陳舊、雜亂,還多少有些古怪,更符合我心目中“Hackerspace”的定位。

Noisebridge (7)

Noisebridge (8)

環顧Noisebridge,首先會被墻上的張貼物所吸引:精美的風景照、後現代風格的畫以及各式各樣的使用說明、告示、創客活動海報等被散亂地掛在不同的墻面上;甚至,廢舊的電路板也被掛在瞭墻上。此外,在這裡還能看見一張全美國的創客地圖。

Noisebridge (4)

Noisebridge (5)

在正對門口的“南墻”(South Wall)前堆放著許多廢舊的電腦,有臺式機機箱和顯示屏,也有筆記本;有些還算完好可用,有些則被拆得支離破碎。旁邊還可以看到一些廢舊的音樂器材,例如功放、電子琴鍵盤等。

Noisebridge (1)

幾個書架位於屋子正中央,擺放的書籍大多是關於工業制造、設計和編程的,但也不乏知名IT人物的傳記和IT企業的故事。

Noisebridge (2)

在大屋的一側有幾個單獨的小房間,其中一個是被命名為“Dirty Room”(骯臟的屋子)的車間,裡面雜亂地擺放著各種機器和工具,當然房間的面積和工具的數量都遠不如TechShop。

Noisebridge (3)

另外兩間屋子被佈置成瞭教室的摸樣。Noisebridge同樣開設課程,內容涵蓋從傳統制造和3D打印到編程、設計等創客相關的多個領域。但與TechShop不同,Noisebridge的課程以免費為主,聽課者無需報名便可以直接前來上課。課程通常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具體信息在Wiki頁面中可以看到。

Mitch近年來忙於周遊世界,可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我在Noisebridge沒有見到他本人。不過這裡的創客們都知道他的大名,在屋內也可以看到一些關於他的東西,比如他照片,還有他發明的TV-B-Gone。

Noisebridge (9)

“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Noisebridge的獨特不僅表現在裝飾風格和內部陳設上,也表現在其管理和運作方式上。維基百科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不要成為一個使人厭煩的人”(Don’t be a dick),Noisebridge借鑒瞭這一條原則,但采用瞭更積極的說法,即“相互保持友好”(Be excellent to each other)。

探訪Noisebridge是在一個周四的晚上,從走進屋內那一刻,我就感受到瞭這種友善而開放的態度。當時大約有二十人在場,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的事情,但碰到我都會打招呼或是點頭微笑,有的創客還會問我是否需要幫助。

身為Noisebridge全職會員的Monad向我介紹瞭這裡的一些情況。他說自己從四年前開始每周都會有兩三天來這裡做事情,“我傢就住在這附近”。不過他沒有告訴我自己做瞭哪些項目。

他首先叮囑我不要隨便拍照:“拍這裡的物體沒問題,但有些人可能不願意被拍,如果要拍照最好先征求他們同意。”隨後他告訴我,Noisebridge是免費開放、隨意進出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使用這裡的工具,隨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盡管如此,經過這些年的探索,Noisebridge還是建立瞭一些規則。

具體是什麼呢?

“規則就是沒有規則!”看到我有些吃驚的表情,Monad大笑。他告訴我,Wiki上有一些規定,但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大多十分靈活。“在Noisebridge,每個人都是管理者;當然,隻要不出現問題,這裡其實是沒有什麼管理的。”

“那麼出瞭問題呢?”

“假如有人冒犯到瞭你,哪怕你是第一天來,你都可以要求他離開。”他說類似的糾紛時有發生,每當這種時候,像他這樣的會員就會出面解決問題。

根據官網上的解釋,Noisebridge的全職會員“意味著負責維持、改善和管理Noisebridge;作為一個全職會員,你不僅來此做黑客或是學習,你要積極地去改善你周遭的環境,幫助處理問題,並讓這個社區比如今更好”。當然,想成會全職會員要經過復雜的申請流程,包括要得到至少兩位現任會員的推薦。

來自矽谷的黑客

在進門右手邊的大桌上,我遇到瞭正在主持一場小范圍的黑客聚會的Ruben。他告訴我,這裡所謂的黑客並不是指那些惡意攻擊的系統破壞者,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就是矽谷公司的程序員;他自己以前也在一傢軟件公司工作,目前則暫時待業。這樣的聚會每周兩次,他隻要有空都會到場參加。

“你們是在一起做什麼項目嗎?”我問他。

“沒有具體的項目,我們通常是在一起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些東西自己不會的,可以向其他人請教,大傢互相幫助。”

在得知我來自中國後,Ruben表示自己對中國很感興趣,並好奇地問起瞭我中國的科技和制造業生態,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區別。我離開時,他要瞭我的郵箱,並給我發瞭一封簡短的郵件:“你下一次看到我的郵件,我將會在中國。”

如同Mitch Altman所說,Noisebridge是一個崇尚開放、自由、互助的創客空間;我在這裡所看到的場景和他描繪的如出一轍。它就是一個無為而治的黑客俱樂部,亂糟糟的表面下卻能按照類似開源社區的組織方式保持著井井有條地運作;也許這裡很難走出知名的創業團隊,但要想體驗原汁原味的創客文化,Noisebridge是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